<p class="ql-block">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教育经典的书,提升教育理论水平;读学科专业书籍,增加知识的宽度、厚度;读儿童书籍,走进孩子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的教师们在假期里也不忘修身养性,阅读以提升自己。接下来,请欣赏优秀教师的分享吧。</p> <p class="ql-block"> 《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李红霞</p><p class="ql-block"> 用教育心理学钥匙打开学习的大门。一、孩子的困境是什么?1.认知困境。表现在走神和磨蹭,孩子听不懂“别”和“不”。神经兴奋功能强,抑制功能弱。抑制神经在大脑额叶,14岁发展成熟,所以孩子越小越走神。2.本能困境。学习不是孩子的本能,玩游戏符合本能。游戏是快反馈,习惯快反馈很难适应慢反馈。慢反馈目标分解法,尽可能快反馈。3.教育困境。家长教育模式,打骂的结果是厌学。额叶理智脑,情绪脑战斗逃跑反应。二、解决学习问题方法1.学习能力:认真、专注……。培养认真例子:看哪儿马虎,不同的马虎要对应不同的方法,慢慢搭建认真的体系。2.学习毅力:神经的肌肉模式,抓住困难帮助孩子。延迟满足能力,为长远目标而坚持。在游戏中设置暂停环节(吃水果、喝水)给孩子合适的任务。3.学习动力:怎么让孩子爱学习?弗洛伊德“冰山理论”——水面上是学习行为10%,水面下是需求90%。同频共振——看到需求是什么?使用成功经验的迁移,这是心里免疫力。聚焦好的行为并夸奖孩子。我看到……我注意到……我观察到……三、努力是行为的结果,家长的愤怒下面藏着深深的无助感。孩子出现问题,是缺少方法缺少能力。不要盯着问题。提升孩子能力的方法:1.马虎:去观察孩子马虎点,做了题目打勾✅,不漏题平时训练注意2.题目没读清楚,找出办法。慢慢搭建整个认真体系。每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过程。 这真是一本好书,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认真学习孩子的成长特点,用心理学激励孩子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爱上学习,去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读好书、做好运动,养成自信积极的魅力人格。</p> <p class="ql-block">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 谭闪闪</p><p class="ql-block">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初读这首诗,只知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不惜一切代价运送荔枝,当时我只感慨古代君王骄奢淫逸。而现在,我读到了马伯庸所著的《长安的荔枝》,才真正了解到杨贵妃口中的新鲜荔枝原来是从岭南运到长安的。</p><p class="ql-block"> 两地相距五千多公里,在只有车马运输的年代,要运送“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荔枝,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本书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人物“荔枝使”运送鲜荔枝背后的辛酸故事。</p><p class="ql-block"> 小说虽然是在讲几千年前的大唐故事,但让我们从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职场的自己。李善德守着初心,坚持用“即使失败,也要知道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勉励自己,勇于突破自我,敢于迈出第一步,努力把大事做细,把平凡的工作做出彩。“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以有担当、敢作为的激情奉献事业,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积极奉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善于转变思维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专业能力。</p><p class="ql-block"> 李善德待人真诚,结交了许多在关键时刻愿意帮助他的朋友,才让他多次幸免于难,最终完成任务。 生活中,我们要以阳光心态看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人,我们所付出的真诚和友善,一定会在未来保护我们自己。</p> <p class="ql-block"> 阅读感悟《人生之“放”》</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鲍青翠</p><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就没有“容易”二字。总有些烦恼无可避免,总有些委屈不得不承受。</p><p class="ql-block">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放”字。风雨几十年,感受了人走茶凉,见识了人心叵测。惊觉,人生的最高境界,无非就是一个“放”字。</p><p class="ql-block"> 放开种种烦恼,方能解脱自己内心。放下过去忧愁,方能坦然面对一切。放手好好生活,方能品味生活真趣。</p><p class="ql-block"> 放,是时间和心灵的结合。放宽心,生活有苦就一定有乐;放手做,用心了一切都不后悔。</p><p class="ql-block"> 其实, 真正的放下,从来不是绝口不提,相反,它是接受之后的释然,是你能笑着与往事握手言欢。真正的放下,是你面对过去,也不觉得遗憾,是你面对故人,也能轻轻地说上一句“祝你幸福”!</p><p class="ql-block"> 把生活当成历练,走的慢一些,看的淡一点;把心路放宽,把心态放平,学会知足,学会看淡,知足者常乐,看开者无忧。</p> <p class="ql-block"> 《活着真好》</p><p class="ql-block">读《俗世奇人刘道元活出殡》有感</p><p class="ql-block"> 分享人:牛凯歌</p><p class="ql-block">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2018年8月11日,《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p><p class="ql-block"> 这些天,我会抽空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每每为书中空前绝后的“神人”拍案叫绝。直到今天读到《刘道元活出殡》,整个灵魂更是感到一阵战栗,感觉人性的丑恶被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主人公刘道元是天津卫大名鼎鼎的替人写状子的文混混儿,“买卖家打官司,谁使刘道元的状子谁准赢,没跑。他手里的笔就是判官笔,他本人就是本地人间的判官,谁死谁活,全看他笔下的一撇一捺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对身边人说:“……人间的事看遍了,阴间的事一点也不知道,这人死后到底嘛样?我要装死,活着出一次殡,好好开开眼……”在他装“死”的这些天,他算是彻底看透了人生。头两天,“吊唁的人真不少,门口排成长龙”,两天过后,他发现嘛样的稀奇古怪的事儿都来了,有的过来伺机报复,有的来找茬讹钱、敲诈勒索……还有那些给打赢官司的大掌柜们一个没来。以前呢?“只要他往门框上依靠,掌柜们历时就包一包钱,笑嘻嘻送上来”。</p><p class="ql-block"> 最最寒彻人心的是那个名叫“一枝花”的朋友。生前“那家伙整天往他这儿跑,跟刘道元称兄道弟,俩人好的穿一条裤子,可是打刘道元一死,他也跟死了一样,一面不露……”,气得刘道元脸越拉越长,好赛下巴上挂个秤砣……直至怀疑人生,感觉不如死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还在后头,“出殡的时候,灵车忽然停住了……一瞧竟看见一群平日一向讲理讲面的武混混伸拳伸腿挡在前面……他那弟兄一枝花也站在那帮人中间,他叫喊着,说那只判官笔本来就该归我,他刘道元算个屁!死了还想把笔带走?没门儿!不交给我,甭想过去!”最后被逼得死不瞑目、不能好死的原来是平时最要好的“朋友”,“刘道元的脑袋轰了一下,豁朗了起来,原来人死了是这么回事儿,他全明白了。”这个故事直逼人心。</p><p class="ql-block"> 那些世态炎凉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遭遇过,那些扑风捉影、见风使舵,遇事离你远去的人,那些在关键时使绊子的人……都会令你难过不已。正如刘道元万万没有想到,翻脸比翻书还快、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居然是他平时最好的朋友。正如歌词中所唱“我最爱的人,伤我最深。”也实在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p><p class="ql-block"> “死”一次真好!死过后会明白自己也远非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读了《天蓝色的彼岸》,讲了因车祸死去的哈里,他的灵魂重回人间,在学校里看到的场景和在家里看到的场景是宛然不同的。</p><p class="ql-block">在学校里,他看到的并不像自己想到的那样,自己的座位上全是鲜花等等,而他的挂衣钩和座位都被那个名叫鲍勃.安德森的学生“抢”去了。从那面贴满关于思念自己的墙上,他获得了不少的安慰。</p><p class="ql-block"> 当他回到家里,看到爸爸、妈妈和姐姐因他的离去整日以泪洗面、失魂落魄、痛不欲生、生不如死,都对他非常非常的思念。爸爸妈妈和姐姐每天都去他的墓地里看他,妈妈姐姐每天放餐具的时候,甚至会连哈里的都带上。</p><p class="ql-block">“死”一次真好!再次感受到了父母爱、亲人爱的伟大。还有,生活还要继续,“离了谁,地球照样转动。”但这并不代表朋友已经忘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死”一次真好!灵前亲人的撕心裂肺和肝肠寸断与旁人的若无其事、冷嘲热讽、寻衅滋事一对比,会让你看清楚你的生命当中孰轻孰重,还有那些得失成败、那些功名利禄都是所谓的浮云……</p><p class="ql-block">我想:死过一次的刘道元已经活明白了,再也不会计较了,那么,跟着刘道远死过一次的我们,也豁然开朗,再也不会计较了。</p><p class="ql-block"> 是啊,活着真好!总有些人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的生活里来成全你!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把时间都虚度在喜欢的事情上是多么美好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解放与超越》读书随笔</p><p class="ql-block"> ——吴巧燕</p><p class="ql-block"> 李镇西老师提到的“儿童视角”,虽然我们之前也听过,但是“儿童视角”具体应该怎样实现,可能心里还不清楚。读完李镇西老师的这篇文章,首先明白了“儿童视角”的重要性,不是重要,是非常重要;并且也清楚了如何做到用“儿童视角”对待学生。我们应该多想想自己曾是一个孩子时的欢欣、恐惧、喜好、憎恶,想想小时候自己喜欢怎样的老师,以及老师怎样上课。站在成人的角度,我们只关注学生的答案对错,以及为什么对错,眼睛里只有冷冰冰的知识,而没有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上当我们再想对讲了好几遍仍然听不懂的学生发脾气时,应该先反思自己讲课方式、讲课内容是否易于学生接受。自己的语言是否不够“接地气”,自己的语气是否会让学生误解为老师在刁难他。可能自己无意间的行为、甚至一种习惯性的语气,都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或恐惧,那么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可以理解了。其中文章中还提到陶行知的一段话:您可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白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病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这些文字读完之后,彻底感受到“儿童视角”的重要性。我们大人眼里不值得一提的东西或者事物,可能在学生眼里就是十分关紧的。</p> <p class="ql-block"> 推荐语: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绝对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摘自本书119页。</p> <p class="ql-block"> 读书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在书籍的洗涤下,认清教育,认清学生,认清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到底该具备哪些核心的素质。做教师的过程,也许就是我们在教育这条荆棘与荣光并存的道路上不断“阅己”“越己”和“悦己”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说:—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老师们,去读书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