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刚刚过去的一周,我和我的十位同事,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龙口,参加了“立足课堂,以研促教——素养导向下新课堂、新教学专题研修班”研修活动,聆听了缪水娟主任、王小明老师、唐琴主任、陈大伟教授和闫成海教授等五位专家的六场专题报告,如沐春风,如饮甘霖。无论是专家的治学精神,还是专家的精彩报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罢归来,余韵未尽,反观自身,提笔梳理,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裨益。</p> <p class="ql-block"> 一、专家是怎样炼成的</p><p class="ql-block"> 五位专家的成长之路迥异:有的从一线教师成长为学校教研员、校长、省市区教研室主任、国家教育督导员;有的从一名中师生蜕变为大学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几十年如一日,一件事,一直做,孜孜以求,乐在其中。他们并不是起点高到遥不可及,然而他们的敬业态度、爱岗精神、专业素养、学术成就、终身学习理念,以及他们对职业幸福的理解却让人高山仰止,心生敬意!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陈大伟教授在授课中展示的三张图片和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三张图片记录了陈教授从三十多岁到六十岁的一个缩影,容颜易老,初心未变,恰是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的背后是陈教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人因思而变”,思想、思维、思考、思路,有助于让我们保持热爱,深层次、多角度地看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攻克一个又一个瓶颈难题,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更加幸福地体验人生。</p> <p class="ql-block"> 二、五育并举,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缪水娟主任的报告从学校育人体系的建构和学校课程教育改革两个方面做了阐述,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我们同行的11个人在听完报告的交流中,对于育人体系建构中“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顺序进行了激烈的探讨。我的答案是体育—劳育—德育—智育—美育。毛主席于1917年在《体育之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观点,强调了身体的重要性以及锻炼身体的必要性,上学期政教处关于学生近视率的调查和脊柱侧弯检测的结果显示,我们的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意志的磨练,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提高,乃至于品行的培养和学习态度的塑造不可或缺;我们平时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如果道德品质出现问题,知识越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越大,因此德育应该优先于智育;美育包含学科美学、文学美学、体育美学、视觉美学、主题美学等诸多方面,它是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位于第六层次审美需要的必要途径。总而言之,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完善的育人体系,德智体美劳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是我们学校和我们教育工作者始终不能偏离的全方位育人架构。</p> <p class="ql-block"> 三、观课议课,为了师生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陈大伟教授是在国内观课议课研究领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一位学者,也是较早研究教师幸福生活的教育学者。他特别推崇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的一个推断——“幸福是一种能力”。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中,陈教授建构了这样的逻辑:人之本在于人要追求幸福生活,幸福生活需要能力,专业成长能带来能力提升,因此观课议课要优先关注人的成长,引导教师创造幸福生活。观课议课的优先关注点是参与观课议课的教师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优先聚焦人的发展而不是课。教师成长至上,这是理解和实践观课议课真正的金钥匙。作为一直和中小学教师“同在共行”的教育研究者,陈教授是懂教师的:“如果说观课者在‘隔岸观火’,授课者则可能是身处‘水深火热’。‘隔岸观火’者不能用一套外在的理想标准去评判,而是要理解实践活动的受限、取舍和不得已,移情换位,将心比心地做出共情性的理解和支持。为推进观课议课,陈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用“幸福是一种能力”促进教师参与,用“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促进互助,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促进宽容,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促进成全,用“倾听是一种关怀”促进倾听,用“教育需要想象力”创造幸福生活,用“上善若水”引导参与者与人为善、成就他人、包容不同……概括起来就是:以学心观,以仁心说,以益心辩,重塑学校教研文化——由旁观者、批评者变为建设者。在陈教授授课课件中有几个电影片段极富深意和启迪价值,电影名字与大家分享:《蒙娜丽莎的微笑》、《地球上的星星》、《超脱》、《生命因你而动听》。</p> <p class="ql-block"> 四、课程开发,改善师生课堂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 陈大伟教授在《课程的意蕴和开发》的报告的第四章“教学变革与理想课堂”提出,教学变革要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让教和学成为快乐,让教和学与生活相关联,让教和学成为有价值的启发和创造。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常常把课堂教学窄化为具体知识的教学,退变为符号形成的教学,拘泥于知识本身的教学,观念落后,手段落后,最后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与“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的美好愿景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因此课程设计尤为重要。学生参与是课程得以实现的关键,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学而不思就没有课程的最终实现。设置“阶梯课程”,后进的学生因为够不着而放弃,先进学生因为已经掌握而无聊,而“登山课程”则激发个个努力,人人进步,因为教学如登山,风景不仅在山顶,也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今后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需要改变的也有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涉县第二中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