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周年八一琼崖行(一)

张宝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琼崖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草深林密蝶儿追,椰香阵阵槟榔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七、八月的海南岛,烈日炎炎,正是槟榔、椰子硕果累累的季节。爱吃槟榔的人们,此时嚼着翠绿的槟榔,开口一笑,那槟榔红便成为了天然的口红,溢满了吃槟榔者的口腔内外,成为了琼崖槟榔爱好者的一道有特色的风景线。烈日之下,喝椰子水的旅客骤增。那冰镇椰子水,便成为了琼崖最好的消暑解渴之天然饮料。只见人们手捧翠绿或略带橙黄的沉甸甸椰子,深深地吸允着清甜至极的第一口,椰子水那一股清纯的椰香,随着冰镇的凉爽,沁入人之肺腑,便令人终身难忘。人们胸中的火气顿然熄灭,感到舒服惬意无比。用于喝椰子水的椰子一般只有五六成熟,而这冰镇椰子水,更是近30年来的产物。小摊、小贩、路边店,都设有冰柜,人们把椰子直接冻到冰柜里,使到海南的游客,便享受到了玉宇琼浆般的椰香。人们喝完椰子水,还可以请商贩帮助劈开椰子,将椰肉取出,白嫩的椰肉,再撒上白糖,很有嚼头,更能品味椰子特有的清香。前所未有的冰镇椰子水,彻底改变了琼崖千百年历史在“中午喝椰子水最佳”的讲究,现在随时可享受了。但中医不主张喝冰镇的东西。因此,喝冰镇椰子水的前提,与饮者的体质有关。故冰镇椰子水,并非人人适宜。但尝一尝总是可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海南岛上的椰子树。(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即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刚摘下来的椰子,砍开以后用吸管来吸里面的椰子水,清凉甘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海南岛上的槟榔树,这是槟榔花。(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即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槟榔树结的槟榔果,也是南药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准备在7月29日提前庆祝“八一建军节”。于是在大陆的会员兵分三路,从贵州、广东、湖北出发,参加此行的系列活动。贵州的一行2人,乘飞机从贵阳于7月26日下午飞抵海口。从广东出发的2人,于7月26日从广州出发,驱车前往雷州半岛,跨海渡琼,当晚抵达海口。从湖北到海口的1人,拟8月1日乘飞机从武汉抵海口。笔者从广东惠州出发,驱车160公里,抵达广州接上高宏的老师,2人再驱车600公里到海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次活动历时12天,主要有八项任务:第一任务,是到五指山;第二任务,是“九十六周年八一纪念聚餐”;第三任务,是向有关专家、领导汇报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解放战争时期海南岛战役国民党军战时档案文献”研究课题的进展,以及出版事宜;第四任务,是应“海南高翼影业有限公司”之邀,参加海口市在海南岛战役有关纪录片的拍摄;第五任务,是考察“美厚村”和“三让村”;第六任务,是到八所、北黎考察;第七任务,是再到“登陆先锋营”登陆点考察;第八任务,是考察三江“竹山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一、千里琼崖一日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7月16日因4号台风泰利的影响,琼州海峡停航3天后,5号台风“杜苏芮”也正在酝酿中,预测7月23后,台风“杜苏芮”将北移华东沿海。于是决定7月26日南下雷州半岛渡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汽车在海安港上滚装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月26日上午9时50分在五羊新城与高宏的老师汇合。10时10分,离开广州。出城后沿沈海高速向雷州半岛前进。中午在阳西休息站吃午饭,饭后继续赶路。16点到达遂溪休息区,加油,发现该休息区可以购买海安港的渡船船票,共457元。18点到达海安港。我们所购船票本来是16号泊位7.05分的航班,双泰28号滚装轮。但由于前一班船——双泰26号没有上满,还有空位,于是被指挥上了14号泊位的双泰26号。上船后的停车位,已经是船尾部的倒数第二排,几乎是最后的位置了。登船时,由于乘客与汽车要分离,所以要打电话告知高老师改登双泰26号。上船后,已经是晚饭的时间,吃了带来的八宝粥、煮鸡蛋、面包,权作晚餐。上岸时,又要乘客与汽车分离。因此,高老师是在岸上等自己的汽车。在新海港码头登岸的时间,已经是21点多。因为我们以前喜欢在秀英港登陆,从未在新海港登陆,所以夜间道路陌生,全凭导航前进。大约10点50分抵达海甸岛人民桥左侧之江湾海景大酒店,入住1220房。幸好靠近路边还有一个车位可停车。当天一早从惠州出来,实际一口气行车走了800公里,连续行车颇为疲劳,2人冲完凉就休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一路顺风,行车安全。日行1600里抵达琼崖,以“千里琼崖一日还”的气势,结束第一天的行程。但由于天气炎热,严重缺水,沿途喝了浓茶水2壶,矿泉水2甁,仍不解渴。只好喝冰镇饮料,先后喝了冰镇的沙示汽水3甁、可乐1甁、猫屎咖啡1甁,仍是满胸热气。尽管汽车有空调,仍然感到酷暑之难忍。贵州郎家2姐妹当晚亦抵达海口,林明亮秘书长去接机,王小卫、杨民、王雄等为郎家姐妹接风,住明阳酒店。贵州、广东4人,都如期抵达海口。郎家姐妹的父亲郎春海是43军127师1营3连的老战士。1950年4月1日,127师加强团在塔市登陆海南岛时,3连指导员陈在范牺牲,海南解放后郎春海继任3连指导员。1957年海南军区一大批转业干部到贵州,郎春海随之转业贵州,从此一家人落户贵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左一从广州来参加96周年八一活动的高宏的老师,于7月26日抵达海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二 、高速驰通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夜睡得很好,早6点起床,上午安排好这次回海南的行程,午饭后13点,笔者便与高老师赶往五指山通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去从海口走海榆中线,215公里到达通什车站。这几年高速公里已通,这次去通什可以全程走高速了。但至今第一次全程走高速,道路还不熟悉,更有一些疑问萦绕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查了一下资料得知,中线高速公路编号G9811,起点是海口丘海大道延长线,经屯昌、琼中、五指山(通什)、乐东,到达终点乐东赤塘枢纽互通,全长246公里,再连接G98海南环岛高速西段,通三亚。因此,中线已经不是纯粹的海榆中线,而应该称之为“海乐中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海乐中线”分三段进行建设:第一段,海屯段(海口——屯昌):全长72.03公里,2010年开工,已于2012年12月29日通车。第二段,屯琼段(屯昌——琼中):全长46.85公里,2012年5月31日开工,2015年5月30日通车。第三段,琼——五指——乐段琼乐段(琼中——五指山——乐东):又称琼乐高速,全长127.329公里,2018年9月28日14时通车。其中五指山段长23.9公里,连接线长18.4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三段的通车,意味着全线于2018年9月28日14时通车,整个中线建设历时9年,改变了通什到海口的交通。记得原来从通什到海口,7点的班车,要下午3点才能到海口车站,历时8小时。现在只要2个多小时就可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尽管有了总体的把握,第一次走这段高速,还颇有新鲜感。萦绕心中的问题有两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个问题,是高速公路如何穿过阿陀岭。走了一次才知道是绕过阿陀岭。几十年来,浮现在脑海中的情景,总是阿陀岭那险峻崎岖的盘山路,解放牌汽车用1档、2档上坡的嗡嗡声,宛如老牛艰难的爬坡。下坡时,汽车又像脱缰的野马,风驰电掣的速度,“嚓—嚓”的气刹声,不停的作响,令人神经处于长时间的紧张状态。频繁的刹车和松驰,令人生恐刹车失灵,人车坠入深渊之万一。现在有了高速公路,逢山穿洞,遇河架桥,很自然地联想到一定有长隧道穿越阿陀岭。然而,却没有发现有穿越阿陀岭的长隧道,而是中隧道1个,小隧道4个,主要靠高架桥跨山越岭。其中特大桥3座,大桥110座,中小桥25座。自五指山西侧绕过了阿陀岭、鹦哥岭等崇山峻岭山脉,高架桥开路,天堑变通途,去五指山已经是坦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个问题是高速从哪里进入通什。我一直想象着进入的位置,有可能从毛道方向进来。果然没错,还真的是从毛道村方向进来。首先从番阳镇进入连接线,再经毛道村方向,以18.4公里的连接线,经牙日村附近,绕过畅好公社地段,经罗力进入通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26连接线从毛道方向进通什(五指山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力这个地方笔者很熟悉,留有深刻的记忆。原来这里有一个罗力农场。1966年,即有许多潮汕知青下到这里工作。潮汕知青骑自行车的技术很高,在这里亲眼看到他们从楼梯上骑自行车下楼的表演,大家都拍手叫好。罗力这个地方不仅有罗力农场,还有一所红旗公社农业中学。1965年红旗公社农业中学在罗力成立,前后招生2届,分别是1965届和1966年届。1968年初,该校迁到番茅大队北麓的红雅村通什农技站的附近。1968年7月该校撤销。当年的校长是林洪奎(乐东人),教导主任是陈昌良(陵水人),老师还记得的有谭连玉(广州人),其他的老师已经不记得了。回想起1966年至1968年在农中的日子,笔者种了4造水稻,学会了不少农业知识。如:播种、育秧、拔秧、插秧,驾水牛犁田、耙田,施肥、估产、收割、打谷、手摇风车去瘪谷、晒谷、舂米,送粮食加工厂碾米,煮大锅饭,大箩筐淘米,炒大锅菜,养猪、放牛,寻找走失的黄牛,上山砍柴,采蘑菇、木耳、蜂蜜,上山砍建设草房的木料、竹子、白藤、藤蔓、茅草,劈竹子、编织盖草房的茅草帘,用稻草和泥,批墙,建设新的茅草屋,开荒、烧荒,样样都干过。还种过玉米、花生、红薯、木薯、大薯、南丫、甘蔗、黄豆、木豆、香茅草等经济作物。锄头,耙子,长短把弯钩砍刀,是基本农具。尤其在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这些农具的过程中,对“磨刀不误砍柴工”之理,有过切身的体会。因此,往日劳作的艰辛,历历在目,终生难忘。2007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中学成立50周年纪念日,笔者回到通什,与阔别多年的老师同学再相见,无尽的回忆话题,宛如南圣河之源泉。还特邀同学郑学良和许达利,一同驱车到罗力旧址一览。眼帘中,旧貌已变,原来的粮食加工厂已变成了楼盘,红旗公社农中所属的100多亩水田,也荒废已久,将被开发。从2007年到如今的2023年,时间一晃,又过去了16年。尽管通什已经大变样,但心中通什的旧貌却永远留在心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海口出来,一路风驰电掣,很快到了毛阳。中途在毛阳下高速,首先进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全貌。(高老师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简介。(高老师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3年7月27日下午3点,赤日炎炎,广场上空无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高宏的老师1969年到陵水兵团二师当知青,战天斗地,经过艰苦的磨练,对海南岛有很深的感情。后来到部队当兵,离开了海南岛,复员后又到广东省党史研究室工作,对解放战争深有研究,对琼崖革命史情有独钟。此时,酷日当空,温度极高,正所谓“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状态。我们步入纪念广场,空无一人,连树上的知了都休息了。高老师不畏酷热,以73岁的高龄,认真拍摄了广场外景及广场的雕塑和碑陵1小时之久,才进入室内参观相关展览,为制作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美篇积累了素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高老师在参观五指山纪念园时,胸前被汗渍打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参观到下午5点多,我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毛阳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继续驱车往通什。现在有高速公路,不用再爬阿驼岭,于是一阵风驰电掣,很快到了通什大桥北,原兵团三师师部旧址附近,住进同学开好的酒店——国旅宾馆310房。自治州中学的老同学,符国导(从文昌赶来)、陈学波(从三亚赶来)、孙红(从海口过来)、符曼冰(从海口过来)、曾庆香(从海口过来)、许达利、胡开育、朱华智、冯仲菊、周荣、郑静瑜、魏天佑等,早已在国旅宾馆等候,准备共进晚餐。五指山的老同学相聚一起,频频举杯,欢声笑语,别有一番情怀:见到符曼冰、曾庆香、冯仲菊,就想起州中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她们当年在《白毛女》剧中跳窗花舞的翩翩舞姿,如影随形;见到孙红、郑静瑜、许达利,就想起五甲班儿时的同学过往;见到胡开育,就想起他的进步思想和优秀之处,他是我们班第一个在中学入党的同学;见到魏天佑,就想起与张声乙的同年;见到周荣,就想起在自治州电影公司帮助运送影片到车站托运的情形;见到朱华智,就想起当年在红旗公社农中的艰苦岁月;见到符国导,就想起1969年读初三时,全班在应示村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一个多月,我们还为贫下中农演出“黄老荣”的剧目;见到陈学波,就想起1974年在东方县板桥公社参加路线教育工作队的情形,两人在一起包饺子。这次见面,陈学波给每位同学都送了书法座右铭,令聚会的气氛十分文雅,一派温良恭谨让。大家都赞美陈学波同学有心和才气。几个小时的相聚,令这一群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激情越越,大家抚今追昔,唱起这一代人承上启下的红色历史歌谣。最后共邀明日一同去水满乡,再看看那巍峨的五指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从惠州,海口,三亚,文昌及五指山市的自治州中学同学相聚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陈学波、郑静瑜、符曼冰的父辈都是琼崖革命的老前辈,晚上躺在酒店的床上,各位同学父母的风彩,一一都再次浮现在脑海中,我与这些同学的渊源,可追溯到1962年,至今61年的同学情,永远不能割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月28日一早,从国旅宾馆出来,先到电影院门口的排挡吃早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通什电影院对通什人来讲,那是一个重要的地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朱华智问笔者,“你还记得你们住的地方?”我说:“怎能忘啊!记得的!永远记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我们住的草房在南圣河边,是三室一厅的大草房,冬暖夏凉,河边自己家种有木瓜、香蕉、甘蔗,每天都有香蕉吃。香蕉主要有三个品种,一是芽蕉,二是蛋蕉,三是芭蕉。在南圣河边居住的时候,是1962年至1964年。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情。1963年,通什的老电影院,因为是竹子结构的建筑物,在一场台风之后,夜里放映电影《林则徐》时,突然倒塌,这是人生遇到的极大事故,怎能忘。1964年,因为邻居失火,殃及我家,这才搬离南圣河边,又一大事故,自然不能忘。回想起来,1964年国家发生了许多大事,至今未能忘。这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苏联赫鲁晓夫下台,太平天国失败一百周年,纪念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20周年。从此,笔者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太平天国失败以及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这一年国民经济恢复,全国学习雷锋运动进入高潮。我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附属小学组织了《雷锋组歌》大合唱及众多节目,到榆林海军基地慰问人民解放军。海军的领导很重视,还请我们登上舰艇(驱逐舰)为水兵演出。记得我当时领颂《我爱我的红领巾》,和参加《雷锋组歌》大合唱。其中《雷锋组歌》大合唱的歌词,60年没有忘。我询问过高宏的老师,他们在广州也有《雷锋组歌》大合唱,但彼此核对歌曲,发现所用歌曲有很大的差别。如我们海南自治州《雷锋组歌》的第二首,高宏的老师没有听过。记得是这样的歌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湘江水,滚滚流,江水流的是苦和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雷锋住在湘江岸,一株幼苗刚露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被鬼子打死后,哥哥又死在资本家的手,母亲受辱被逼死,雷锋童年多苦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讨过饭,放过猪,雨中淋,庙里宿,恶霸用刀砍,地主用鞭抽,人的性命不如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雷锋啊!没有泪,只有仇。不信世上无路走,满怀仇恨逃进山,总有一天要出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春雷一声吼,天空出日头,共产党救出了苦孩子,雷锋终于出了头。(希望知道此歌出处的同志,能告知笔者,不胜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首是《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歌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雷锋组歌》大合唱一共有八首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三、再入五指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月28日在通什电影院早餐后,同学们开了3辆车,一同从通什到五指山水滿乡。其中高宏的、许达利、周荣、郑静瑜、冯仲菊同车。到达水满乡见到同学黄菊花,才知道黄菊花是水满乡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起五指山和水满乡,有一段故事。这是54年前的1969年7月,我们自治州中学1966级初中毕业,年级组织了一次攀登五指山的活动。记得当时大雨瓢泼,我们穿着军用雨衣,背着背包,打着绑腿,穿着解放鞋,从通什整队出发。经过福安(132师炮团6929部队),建岛桥、南圣公社、文化市、132师师部(6925部队)、132师水电站,再经过同甲爱岛桥,毛祥,什平,走了一段山蚂蝗区。当时打绑腿还是很有作用,但湿漉漉的很不舒服,过了蚂蝗区就立即把绑腿去除了。解放鞋湿了也不好穿,但为了爬山,不能不穿。队伍经过毛纳村,到水满村,夜住小学校课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天一早,在小学校饭堂吃了早餐,带了饭团和小鱼干,背上行军水壶,我们七连一排和二排70多人,在向导的带领下,开始爬五指山。之前,没有见过五指山的真面目,以为五指山真的向手指一样,中峰最高,到此才知道第二峰最高。要上五指山最高峰,必须先上第一峰,然后才能上第二峰。因为下雨,道路湿滑,山水哗哗声,不绝于耳。五指山本来并没有路,只是砍柴者、采药者、打猎者千百年走出来的一条山间小道,没有任何人工的修饰,纯属自然。但也有例外。记得在攀爬一处峭壁石崖时,有人为的,用碗口粗的树棍和野藤捆扎的大木架子所做成的可攀登的木梯。由于山上之路并不经常有人走,小路虽然能辨认,却被树蔓和杂草虚掩。因此,向导和黎族同学带了短把的砍刀,一路要披荆斩棘,开路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五指山脚下的水满村不是蚂蝗区,没有山蚂蝗。但向上攀登到一定的海拔高度,必须通过一段蚂蝗区。过蚂蝗区的时候,不能停歇,必须勇往直前。无论看到多少山蚂蝗在你前后左右,头上或地下,向你拥来,也无论有多少蚂蝗已经爬到你身上了,你不能停留,必须不顾一切的奋勇前行。只要你一停下来,就会有更多的山蚂蝗“飞过来”,上到你身上。你的停留,还会造成跟在你后面的人,因为你的止步而倒霉,被蚂蝗包围。因此,绝不能停。当冲过蚂蝗区的时候,人们才可以停下来检查有多少蚂蝗上了身。几只、十几只、几十只、甚至是上百只蚂蝗爬上身,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人们身上的血迹斑斑,不足为怪。我们七连的同学,无论男女,都不畏惧可恶的山蚂蝗。女同学也没有一个娇气包。至今想来,还真有点令人钦佩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山的小路陡峭崎岖,很不好走。雨天路滑,更增添了攀登的困难。滑倒、摔跤是常事。幸好山路两边的杂草灌木和小树毛子可以抓手,可以防滑。在攀登的路上,还有一段路程,在山路的两边长的都是筷子般粗细的小竹子,更好抓手防滑。大家气喘吁吁、兴致冲冲的爬到半山腰,看到有一块半人高的石碑,上书“欣水拂日”四个字,此碑刻掐指一算,仅有36年的历史,时间并不长。然而淫雨之中,字迹混沌不清,看出是陈汉光所题。由于没有相机,故没有留下1969年的历史纪录。但“欣水拂日”四个字,却始终在脑海中留存记忆。然而,2023年8月查询网上资讯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记忆有错,陈济棠的侄子陈汉光所题的四个字是“折木拂日”,并不是“欣水拂日”,说明当时没有看清楚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网上摘录的资讯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2至1934年间,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警卫旅长、琼崖区绥靖委员、琼崖抚黎专员陈汉光,到琼崖“剿共”、“绥靖”、“抚黎”。他派人镌刻一石碑抬上五指山埋立。石碑中间书“折木拂日”四字;右上角书“民国廿三年秋”、左下角书“防城陈汉光题”字样。石碑离地高130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据说,陈汉光原命令把碑抬上五指山顶最高处埋立,但因为山路难走,抬石劳累过度,民夫只将其埋在五指山东北方向第一峰半山腰海拔933米的路中间。现在凡登五指山顶游客,都路过立碑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看到这块碑,颇为惊讶!因为上五指山完全没有大路,如何将几百斤的巨石运到此处,颇为惊异感慨。那时还不知道陈汉光是谁?后来才知道是陈济棠的侄子,官至旅长,是镇压琼崖红军的刽子手。解放后著名电影《红色娘子军》与女子特务连作战的敌人,就是陈汉光的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最后大家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中午时分攀上了五指山的第二峰峰顶。上到峰顶,脚下软软的,有弹性,实际是一层厚厚的朽木铺地,把人和地隔了开来,显然是多少年已经没有人上来了。峰顶很平坦。大家兴奋地极目远眺。但雾气很大,在云雾缭绕的朦胧之中,看不了多远。虽然当时没有相机,无法纪录下这历史的时刻,但同学们却十分高兴。毕竟爬上了五指山最高峰,不仅“会当凌绝顶”,更有“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气势,不枉此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随后下山,很艰难。道路崎岖陡峭湿滑,一路摔跤不胜数。坐滑飞驰下山很危险,幸好两边有小树毛子和小竹子可以抓手和刹车,“跌跌撞撞”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恰到好处。下到水满乡,个个成了泥猴。这就是1969年爬五指山的大概经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次去五指山,时隔54年,可以说是故地重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这台车在前,许达利作向导,也开了导航。汽车经三月三大道(2.9公里),过福安后,进入224国道(海榆中线2.9公里),在畅好农场的地境,进入南水路(4.2公里,由西往东)。没有过建岛桥,就进了文化市,路过132师师部旧址,到了南圣公社(现在是南圣镇,地图上显示原来的南圣河已经改称通什河,但此处仍称南圣河),在靠近牙南村附近,南水路转接590县道(23.7公里),开始爬山。590县道经132师水电站(现在是五指山红峡谷漂流出发地),逐渐向北,沿同甲岭西侧盘山而上(这里原来驻军是6928部队)经过永忠村、军民村,再穿过蜘蛛山,抵达毛祥(毛祥河是通什河的上游),经过番响村(不是224国道的番响镇)和通往毛纳村的路口,在五指山水满园酒店前的停车场,见到黎族同学黄菊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前排:符曼冰、孙红、黄菊花、曾庆香、郑静瑜、符国导。后排:冯仲菊、笔者、许达利、周荣、陈学波、朱华智、魏天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之后,黄菊花带领我们去黎峒文博馆参观。黎峒文博馆60岁以上免票,但观光车不免,每人15元。我们全是60岁以上的老者,因此只付了观光车的费用。太阳很猛,参观完黎峒文博馆已经12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在黎峒文博馆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询问下一步怎么办?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想再爬五指山。郑静瑜说她已经4次爬过五指山。于是,决定到水满乡毛纳村吃午饭。毛纳村现在建设的很漂亮,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黎家小饭庄,到处都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2年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曾到毛纳村考察。他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水满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的水满乡,十分美丽,很难再寻找到旧模样。过去的草房,已经变成稀罕的文物了。因为通什的同学经常到这里来,熟悉这里的排挡和餐厅,所以点的菜都很可口。土鸡、老鸭很地道,地瓜叶、革命菜、鹿舌叶、南瓜苗等野菜,都成了时髦的健康菜肴。看到水满乡的巨变,真是难以想象。几十年前黎苗同胞所过的贫困生活,至今仍然历历在目。54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次虽然没有时间再爬五指山,却已经圆了再到水满乡的旧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再爬五指山已迥然不同,有人工修好的栈道,在护栏中拾级而上,一路欣赏五指山的山川秀美和大自然茂密的植被,宽敞明媚,是多么的享受和惬意!再也不用向导,再也不用披荆斩棘,再也不用大战山蚂蝗,再也不用摔无数的跤,再也不用辛苦万千,再也不用变成泥猴。54年前的记忆,并没有远去,反而更清晰了。相比之下,陈汉光1932年在五指山上的碑题,离1969年仅仅过去36年,时光还没有走远。而我们的同学们再聚五指山,却已经相隔54年,恍如隔世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毛纳村聚餐之后,3辆车各奔前程。符国导与符曼冰、孙红、曾庆香经保亭、陵水,才返文昌。陈学波送许达利、朱华智、魏天佑回通什,再返回三亚。我和高老师先送黄菊花回水满乡,再送郑静瑜和冯仲菊回通什,最后与周荣一起从通什往海口,结束了五指山之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笔者对通什情有独钟,曾写有《沁园春·通什》一词,表达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的生态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沁园春·通什(zh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避暑山庄,锦绣通什,燕雀入家。鸟语传静谧,椰香阵阵,槟榔树下,对影成佳。南圣之滨,徐风送爽,垂钓悠然沐晚霞。山城色,草寮真幽境,漏夜听蛙。&nbsp;&nbsp;&nbsp;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苗家黎寨奇葩,老树小桥泉边种瓜。叹七仙女秀,五峰如指,阿驼岭险,毛岸红茶。自治州人,永垂琼史,三十功名溢彩华。不能忘,献青春血汗,海角天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注:“通什(zhá)”地名,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现改名五指山市。黎族语,小盆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陈学波、符国导等同学对《沁园春·通什》所描写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燕雀入家,泉边种瓜,漏夜听蛙,垂钓悠然沐晚霞的山城色,都感同身受。陈学波说:该词阅后,令我们更深深眷恋第二故乡——通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陈学波兄还特别邀请好友书法家张清华用楷体书写了该词。张清华的楷体俊美秀逸,宛如图画般的亮丽隽永,让人赏心悦目。久久凝望,这书法的魅力,真是无声胜有声,平和自然中呈英姿美奂,委婉含蓄中蕴育铿锵的力量。张清华老师的书法佳作,一下子提升了《沁园春·通什》的气势与格调,令当年通什情景交融的美色和宜人的环境,跃然纸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高宏的老师回到海口,第二天(7月29日)制作了美篇【银杏爷爷】走进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区,获得6800多的阅读量,有了相当的影响。美篇讴歌了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和水满乡,令人赏心悦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八一”九十六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3年8月13日周日(9100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