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旅程,永恒的记录

LF

近日获悉,承载着我家两代军人“荣光”的“圣地”——“洛阳外院”转隶搬迁的消息后,对于一位曾在部队大院成长的子弟来说,时刻都饱含着军人情结和对军校的向往,寻访父辈足迹,使命在肩,倍感神圣而光荣。 <i>“洛阳外院”正门</i>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简称“洛阳外院”),是一所具有悠久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并为军队建设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的全国重点军事高等院校,其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红军无线电培训班和1938年成立的军委日文训练班,1949年在北京正式建校,后落户洛阳发展壮大,几易其名。 <i>“洛阳外院”历史老门(三座门)</i> 目前,该校按照中央军委命令,已于今年6月30日接受整编,分解转隶,开始搬迁,满载着崇高荣誉和昔日辉煌的“洛阳外院”,坦然无声地走进军史。正如与我曾经在一个单位共事并在该校毕业的胡大姐在她今年7月编写的《难忘军校—洛阳外院72级同学聚会点滴》一文中写到的:<b>莘莘“洛外”学子不再有暖心母校,但“洛外”精神将和着厚重的中原文化,如同黄河之水,永远在中华大地奔流。</b> <b>  一、我的父亲</b> <i> 我的父亲</i> 1957年元月至1959年3月底,我的父亲曾在该校学习和受训,那时这所学校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简称“洛阳步校”),在校期间,父亲先后被评为“在深翻工地(开矿、伐木)劳动中”的“五好标兵”,“在修建洛龙铁路支线工作中”的“积极分子”,在“校运动会”上获“国家马拉松三级运动员”……等光荣称号和证书。 <i>  父亲在校期间获得的光荣称号和证书</i> “解放战争扛过枪,抗美援朝跨过江,西藏平叛进过藏,”这就是我的父亲在人民军队前半部的军史生涯,而“洛阳步校”也成为父亲从野战部队转为后勤部队的转折点。 发生在1959年3月的“西藏叛匪暴乱”,时值我的父亲刚从“洛阳步校”毕业,作为一名优秀学员,父亲没有能够回到原部队,而是“听从命令、服从指挥”赴藏“平叛”,从此后,家父的身份和隶属关系便由一名野战部队的军事指挥官改为后勤部队下属运输连队的一名政治指导员。 <i>  我的全家福</i> 父亲生前谈及最多的是他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的一些人和事,唯有参与“西藏平叛”的整个过程及场景,临终前父亲均“一字未提”。<br>  多少次,我话到口中,想从父亲口中了解他老人家所经历的这段往事,但基于我对父亲“人格”的了解,他老人家不谈,我们晚辈也绝对不敢提、也绝对不敢问。<br>  可叹,这段往事已被永久封存在历史记忆之中。有关这段历史以及父亲他老人家去西藏到底都经历了什么,我等已永远不可从父亲口中得知了,更多的使我对这段历史增加了一份“神秘感”,我想,总有一天,这段被蒙上神秘面纱的历史,终将会被揭秘,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b>二、我的兄长</b> <i>兄弟三人在兴庆宫公园合影</i> 1969年冬季,也就是在我9岁那年,我的哥哥当兵离开西安。<br>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和母亲正在厨房做饭,哥哥的一位同学匆忙来到家中,告知我的家兄当兵了,让家人赶紧去取他换装脱下的衣服。<br>  于是,母亲赶紧让我放下手中活儿,带上我和我5岁的弟弟一路小跑赶往小寨,在小寨工人俱乐部三楼的一间大房间里见到了已换上军装的哥哥,他当天下午就要乘坐接“新兵”的专列火车离开西安。<br>  母亲在整理我的哥哥换下来的衣服时,看到俱乐部楼下有位照相馆的师傅,架着一部相机正在给人们照相,于是便请照相馆的师傅在俱乐部楼前,给我们拍下了母亲送子参军的全家照。(见图:母亲送子参军的全家照) <i> 母亲送子参军的全家照</i> 那天,由于母亲带我和弟弟赶往小寨俱乐部走的匆忙,没来不及换衣,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拿起这张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具有反映那个特殊时代、历史感的照片仔细端详时,我们仍然可从照片上清晰地看到我和弟弟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 <i>弟弟和兄长</i>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深感,无论你采用何种优美、典雅的言语和文字想来描述和抒发你心中的情感、人物和事件,都没有用一张逼真的图片能给人们的视觉所带来的冲击力更直接、更强烈、更逼真、更有效。</p><p class="ql-block"> 不否定,不同的阶级、社会和有着不同价值观、世界观的人,当他看到这张特定时期、特定环境拍摄的影像时,阶级性决定了其出发点、认知感的不同,其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尤其是经历了那个特定时期过来的人,无疑这照片中的环境和人物定格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在父母过世四年后,当我们在“老屋”翻找到这个胶片并经扫描,通过电子版在电脑和手机中展现出来时,弟媳妇看到影像中小时候我的弟弟、也是她的丈夫时,惊讶的问道:“那个时候你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还没有我们农村人穿的好。”</p><p class="ql-block"> 我媳妇对我说:“那个时候,你妈给她和你弟兄俩竟然穿这么破旧的衣服,好似万恶的旧社会,这不是对不住社会主义嘛?”</p><p class="ql-block"> 弟弟则平静地说:“按照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我们全家人完全有条件吃的好一点、穿的好一点。但我的母亲就是一个‘先人后己’的人,对‘外人’非常大方,不是‘救济’这个,就是‘救济’哪个,‘钱’都花给亲戚、朋友哪了,对自己家人就‘抠门’,舍不得花钱了,你没看我上衣衣服补丁和衣服上的颜色都不一样吗?”</p><p class="ql-block"> 到洛阳军校以后,我的哥哥进步很快,第一年入团,第二年入党,后来提干。我作为他的亲弟弟,一直也不知道他当年在军校的番号和代号,后来他在军校四年学习结束了,被分配到了四川成都灌县隶属于总参三部的一个保密单位,我们也只是知道他的通信地址是四川成都×××信箱,其它有关部队内的信息我们均一无所知,即使他探亲回来,也是每天打开他随身携带的提包,从中取出几本(都是外文)书籍,随后拉好拉链,锁好提包,便走出家门,独自一人到无人处看书去了,如果不是“洛阳外院”转隶搬迁,哥哥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前往,我们还不可能看到他《毕业证书》的学校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外国语学校”。</p> <b>  三、军校探“子”</b>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父亲因公出差到洛阳,顺道来到他当年受训的学校,看望自己的长子。</p><p class="ql-block"> 当 “一颗红星头上戴,两面红旗挂两边”、身着“六五”式、上下四个干部兜“标识”军装的父亲来到当年的母校校门口时,未曾想竟被哨兵给拦下了,当向对方说明来意后,校门卫的警卫值班人员通过向校内打电话的方式,通知我的哥哥来到校门卫接待室接访。</p><p class="ql-block"> 同为军人的父子俩,也只能在学校门卫接待室见上一面,并且还是在校方安排有专人在一旁的监督下匆忙见了一面。</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这所军校已成为总参对外保密的军事院校,对外通信地址不使用部队院校番号和代号,对外都是使用洛阳×××信箱。</p><p class="ql-block"> 我的哥哥在洛阳这所军校共学习了四年时间,他的身份都保密,包括他自己都不知道毕业后将分配到何处?直到他本人毕业分配到四川后才得知,其实在他入校前,他的身份和将来毕业后的去向都已经确定,只是他本人不知道而已,其他几个同期上军校的战友同学中,大都分被分配在中苏边境一带,个别人被分配到了山西或北京。</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听哥哥讲,与他一同入伍的几个同学同在该校学习期间,相互之间也严格保密,即便是大家在学校操场偶尔遇见,相互间也只是打个招呼而已,互不了解和打听对方情况。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父亲为何未能踏入曾经的母校校园了。</p> <b>四、寻访父辈足迹</b> 屈指一算,父亲从59年3月底离开母校距今,已有六十四年了;距哥哥离开母校,也已跨越半个世纪了,基于该校现状,对于寻访父辈足迹,重新踏入兄长母校校园,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鉴于此,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的7月29 日,我在胡大姐帮助下,与弟弟携家眷赶赴正在搬迁的“洛阳外院”,冒雨行走在校园内,感受当年父亲和我的哥哥在此学习、受训的外部环境和场景,探秘它的“庐山真面目”之“神秘”之处。 在大雨滂沱之下见证我们的“心路之程、心愿之行、红色之旅”,那些具有历史象征性、标志性的建筑,必将成为我脑海中永远的记忆! <b> 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步兵学校!<br>  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第一外国语学校!<br>  再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b>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