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友西山推送‖英武历史,石碑古迹,文史探秘,刻卬回溯百年先声

汾州文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导读:</b>在美丽的灵石县两渡镇,汾河岸边西山上有一座古老的英武小村,这里传统文化突出,古建有平泉龙天可汗庙,英武介神庙等;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物产众多,民风淳朴,素有“核桃之乡”的美称。这里就是本辑采访英武村油坊院的石碑情况,有文史名家阎润钰、任凤英夫妇采写的《灵石县英武村发现清代道光年间石碑》一文。小村历史,石碑古迹,文史探秘,刻卬回溯百年先声。</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灵石县英武村发现清代道光年间石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闫润钰 任凤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2日,我们去英武村慰问朋友,事毕到景云辉老师家等车。看到他已75岁还练书法,很感动。和他谈到英武村油坊院的石碑情况,有人说填埋,有的说搬出,但不知实情,景老师也说看过这些碑,立石时间和内容已忘。谈到英武作为大村在灵石几部碑集里没有一通碑,让人遗憾。据阎有光、赵映光两位村民反映英武村曾有数座古庙宇,大都成废墟无痕迹。村底的土地庙和与之对称的金福垴上一座不知名的庙,村南原畔柏圪塔的百王庙,1964年因修公社大门拆了的五道庙,曾扎过信用社,又成为公社和学校、现成为村委一部分的龙虎堡佛堂,都未见石碑。村下方古官路上道碑楼中的那块大碑和一对石狮也再不见。据村民反映,一户人家大门底下有一石碑,但不知源。但景老师说路边槐树下有一碑,人们在此乘凉,我们就动身寻找,景老师未发现,我们从东边往西边找,在干枯的树枝下露出半节碑根,如不从石碑的角度思考很象一块普通石头的突出部分,推开树枝杂物露出碑身,如有天助,这一发现令人振奋,印证了英武村的物华天宝。于是告之景老师,他准备了白酒、铁锹、笤帚、清水、抹布、纸笔,清洗后总见真容,石碑体量敦厚、刻画精美、字迹纯熟,石质精良。碑文题为《重修公所记》,“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六日立。”为公元1848年,至今175年。圆首。两边为芳草纹饰,圆首下锈球雕花构成“天圆地方”顶边。任凤英对碑石进行了拍照留存,景老师抄录碑文。初步识读为当时英武村为完成重修公所、维修龙虎堡内古佛堂、水井沟桥、村东畔官道诸工程捐款及工竣所作之“记”。映入眼帘的还有“官路”、“古堡”,联想到英武村古时的战略及交通地位。工作时周边群众告之,下边三十米处还有一通石碑,由于时间紧要乘车,仅看到碑题为《创立公所记》,和道光十二年七月二十日(1832)立石字样。至今191年。2023年3月16日和村领导再次去拍照,但碑面磨损严重,漫漶难识,只能以拓片识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日,我们和村长郭长茂、副村长赵达鹏和拓碑技师蔺俊鹏、文史爱好者宋晓明对两通碑进行拓印、抄录,对英武村的文物有了新的认知,对增添文物数量感到欣慰。原来公所占地处是一更古老的菩萨庙。在拓印过程中,村民赵映光、赵成礼、赵春生、赵秋生主动帮忙,赵成礼见多识广,还帮助寻找其他碑碣。蔺俊鹏、宋晓明、村委领导等都放下身子,不怕脏累,参与翻碑。英武村民讲,当年扩路填沟工程时,经手工程的干部把公所院里的几通碑都已抬出,否则就不会有这两通碑的重现。表明英武村的干部和村民有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使我们了解到近二百年前村民热心公益及乐善好施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英武村有更久远的历史见证,马和介庙元朝至元十二(1275)年《重修洁惠侯庙碑记》中,就有英武村名及人名的记载:“尹(英)武村里正薛囗、薛囗,社长段显,社众郝山。”同碑还有平泉、侯目(木)村名存在。表明748年前早有英武村的存在,还有组织机构“里”及“社”,且人名俱实。也说明薛氏、郝氏在该村生活之久,关于“段”姓的记载,也表明英武村东的段家庄村在这一带是最早六个村子之一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鹦鹉”的村名字样,传为清代村里最大的三院连环式院落崖窑院一位老太太养一对鹦鹉鸟,巧舌如簧,善学人语,官方称奇,改了村名的写法,到民国二十三(1934)年灵石县志上仍写为“鹦鹉”,建国后写为“英武”,表明英气豪爽,勇武坚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英武村座落在介神原西北方向的一片洼地,整体上坐东南面向西北,背靠巍巍深厚的介神原,原上有中国忠孝典范和清明文化之祖介之推庙,西北面临英武沟,还有一座由东向西延伸的山岭阻档着北风的猖獗。村东与郭家庄相连接,是文殊原和介神原北延的结合部,形成东西水径流的分界线,往北即是平泉原、原头原和孝义界的庞庄原,庞庄周边有战国时魏国战将庞涓活动的遗址和传说。其村西英武沟出向南数公里有峪口村的子夏庙,其为魏文侯之师,曾设教西河。北上数百米有文存金代数教合一的卧牛神庙,英武村正北三公里径通平泉村,有新石器文化遗址,有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融合之产物塑有北魏名将斛律光的龙天可汗庙。英武村绿水环绕,青山合抱,文渊深厚,坐拥在一个东南高西北低的山弯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中村而过,是由介神原的雨水和本村经流长期冲刷而成,小沟将村隔为上下两村,喻为金凤展翅,玉凰来仪之好村形,中国的乡村文化往往建立在优美的传说架构上。小沟两边的大树老根外露,蜿蜒盘错,艰难地支撑着树身,表明这些树原本生长在实在的平地上,只是雨水的切割使沟两岸的泥土剥蚀河槽加深河岸加宽,使两岸的院门紧临沟涧,出入非常不便,村里人苦此沟久矣。人们为了出行方便,先后在上、中、下河段修了三座桥,中间桥东向一块平整地,负阴抱阳,靠近公所,且在村中心,是人们闲谈聚集之地,村人将此地称为“茄上”,或许是“桥上”的方言读音。修建在河中段称为“公所”的建筑,经历了公所、学校、油坊、红白喜事中心之后,到二十一世纪初,在美化村容、填沟扩村工程中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这里建为村广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武村常作为政府所在地,元代有里、社记载,明代有燕王扫北赵家留守治理这一带多年。建国后的1956年至1977年春为英武乡、英武管理区、英武人民公社所在地。英武村地杰人灵,英才辈出,清代有诰封将军郭廷币、朝廷官员郭德胜,民国年间(1937年12月)有为抗日救亡争取民族解放而牺牲的教师梁某。建国后有外交家赵源,有教育世家传道授业,名医悬壶济世,公仆初心,廉政报国,莘莘学子,不负韶华,商业精英,勇于开拓,更有众多村民,勤劳质朴,创业守业。听英武村老人讲,郭德胜的官位很高,为从京城往返车马通行便利,扩路占地,买通了从英武到益庄这条古官路两边的土地,前些年人们在一郭姓人家见过这份契书。还传说英武村百王庙如不被南方人在村下方龙脊处建一座道碑楼镇压,将出一百个大官,结果只出了郭德胜,九十九个都出在南方,仅是人们的美好情愿而已。事实上英武村在各个时期确实走出不少官员,是文化发达的佐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两通碑的发现,给当地文史研究有了新的命题,或许可以弥补一些地方志中的阙失,了解古人的建筑思维,碑上人物在志书上的事迹,与现代村民的姓氏联系,探求古代晋商的信息,促进和振兴英武村现代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附碑文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创立公所记(补全版)概况:清道光十二年七月十二日立石。碑高131厘米,宽61厘米,厚13厘米。碑存灵石县英武村。青石质,共13行,满行字无考,碑文为楷书。碑阳额“万古流芳”,正文字迹漫漶。碑阴额“永垂不朽”,字迹清楚。(括号内为补全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文:尝谓:事莫难于首创,(无)俾实用,徒靡无取也。即事诚有益而,于宜无(忧)无(虑),一劳永逸。(莫)说使人未受其利,而先被其害,尤年取也[注:将长久招致怨恨]。鹦鹉村旧有菩萨庙,投赛(神栖已)有所,而(愧)无(禅)房以为(僧)宿之处。(纠)首人以(张)兴世(者目击神伤,久欲觅能者资以成盛举)未遇,(兼)其便道重修,(伏乞)四方君子(好义乐施,且公议于)村之南置买公院一所,(乃择日鸠工庀材,强基架屋,严户墉)完墙恒。(数月工竣,窑舍辉煌)既有(禅师)宿之(所),(亦)可为(村中昆)弟(多者居处狭隘)之人(户),(于)婚丧(之日待客)。(同)得其便(于)乡,百世之利而非一家之利,一时之利者也。(至)于庙内而(诸)神之力以利人,(而)人利而神(必)安,谓非事之法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创(立公所之难,盖前人莫敢为之事功者),随时(之久必将)无(记尔),随前功之是所重于后人,因(善)记其(名以垂不朽云尔)。是为序。邑庠生员雷天禄撰文。砚耘:赵顺南书丹。石匠:卫步云。经理纠首:张兴世赵步桂。管工纠首:赵德翠。大清•道光十二年七月二十日敬立二零二三年四月一日蔺俊鹏抄录阎润钰识读并补全漫漶阙漏之处。任凤英阎国婷录入打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碑文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修公所记概况:清•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六日立。碑高161厘米,款63厘米,厚13厘米。碑存英武村。青石质,共11行,满行30字。碑阳额题“流芳百世”,碑阴额题“万善同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文:尝谓:天下事何必定之有,但视人为不为耳。今我合村公所,张公兴世前已报明。唯院西沙石崎岖,不合爻向(古代指特定场所及人的活动范围山水地形的对立统一,有辨证法因素,)村人筹已久矣,欲为建房三间以补,龙虎堡内古佛正殿风雨凋零;西厦窑倾頺,见者无不嗟叹;村东盤(“盤”通盘。同“畔”,边,界限。)道底官路亦往来之通衢,时值雨潦,行人有阻隔之忧;井道沟桥年深水涮;诸功浩大,独力难举也,伏乞四方君子好善乐施,共勷(原字为碑刻体。同“勷”,又通“襄”,助,辅佐,成,成就。)厥(原字为碑刻体。厥,代词:其、此。)事。今已告成,正所谓积福种善之盛举也。是为序。总理纠首耆宾:赵敦伦撰文。砚耘:赵中和书。铁笔师:原本盛。管事纠首吏员:赵克俭、赵克让。监生:陈九龄、赵建万、赵永寿、赵德丰、赵常春。诰封振威将军:郭廷币、吏员:赵连升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六日立拓印:蔺俊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3年4月8日</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