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

老碾坊--周贵洪

<p class="ql-block">  六年以来,对待这满园的李子,我像呵护自己的亲人一样,尽心尽力。到今年,李子的个头、品质,在同行业中已属翘楚,受省内外上百果商的格外注目。还没成熟,就让乌鲁木齐的同胞们感受到了我们李子的嘎帮脆。算算这产量,这价格,最低也得弄个百把多万才对得起人吧。一啪拉股东高兴得成天脸上都是笑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但一场突然在广西登陆的台风“泰利”,给贵州中部以南带来了两天两夜的大雨,同样是农民,种田的伯伯们笑了,而我,哭了。因为这雨,给我们基地,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几乎致命的打击:快成熟的精品果全开裂了,心目中赖以生存的一百多万,没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多天的绝望,十多天的挣扎,十多天的自我安慰,我和弟弟达成了共识:往前走才有可能脱离危险,停步则有可能跌下深渊。</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咬着牙,踏上了求经的旅程,目标,避雨防裂。</p><p class="ql-block"> 一行四人,驱车到达成都金堂县青脆李基地时,几近傍晚。走马观花逛了小半个基地,再进入园子里时已是满脑壳的兴奋与惊诧:长势喜人的树冠上空,是全钢架的防雨棚,外带先进的喷淋设施,得花多少钱哇!几块钱一斤的李子,这样搞下来还会有利润吗?抱着太多的疑问,几个人一晚上没睡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金堂县青脆李协会会长沈六一,名字简单,人也简单。第二天早上见到他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个农民,和我一样的农民,压根就不相信他是一个年收入上千万的农业科技大户。促膝相谈中,国家的涉农政策、科技农业的方向、大棚李子的前景,从他嘴里娓娓道来,才知道他是一个有抱负有水平有思路而且实干的农业黑马。</p><p class="ql-block"> 实诚的人说实诚的话,沈会长从开始创业谈到到现在,“诚信”二字始终贯穿在他的叙述中。人无诚信不立,我们一家人所走的路,跟沈会长的提醒一样,也完全以诚信为本。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自然相谈甚欢。</p><p class="ql-block"> 而初见大棚李子时候的疑问,在与沈会长的促膝相谈中,已被兴奋和激动所覆盖:遮雨的精品青脆李在最近的三年,平均价格居然能达到离园批发价十四块一斤,并且果商需要预订然后排队等果,今年整个协会收到的预付款高达一点七亿人民币!希望之火,在一上午的龙门阵中,被这相貌平平的李子前辈点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惜别之后,我们踏上了取经的第二波旅程,向中国青脆李种植最集中的茂县、汶川进发。一进入成都平原与岷江河谷相隔的这大山,我沉默了。第一次见五十公里以上的隧道,第一次见隧道里还必须建之字拐,而偶尔能见天的两山之间,是随时有可能垮下来的通天的危崖。出了隧道能明眼所见的地方,是大地震留下的满目疮痍,我为这方土地上艰难生存的同胞们担心着。</p><p class="ql-block"> 但事情并非我想象的那么无助。在茂县最便宜的旅社住下之后,下来买东西,万没想到碰见在我们基地天天拉生果的老板老潘,他住在旅社隔壁的酒店,在这里收果,带来的人占了酒店十间房。才分别十多天的老熟人,在这谁都想不到能见面的地方见了面,自然格外的亲热。在这里收了二十多年李子的他,带我们出去逛了逛。这一逛啊不得了,站在“中国古羌城”的大门口,我才知道,自己高中时候心心念念要去探秘的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的发源地,居然就在我的眼前!三国演义上我最佩服的蜀汉名将姜维拼命保护的地方,居然是以我脚下的土地为中心!我为我的这一次取经佩服了整整一晚上,又是睡不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进入茂县的第一印象,是穷山恶水,是民不聊生。这茂县所在的岷江河谷两岸,眼睛所见的平均坡度不低于六十,眼睛所见的最高海拔不少于三千。当我们从海拔一千五百多的县城弯弯绕绕的爬到海拔两千米的半山,才发现脚下头上,满眼都是李子,稍微平缓一点的地方,都搭上了钢架遮雨棚。一个在棚下的李子林中清理枝条的老人家自豪的告诉我们:这岷江河谷绵延三百多里,每一处都像这里一样,只要人能站住脚的地方,都种上了李子,没半寸闲地;只要是能打上几个转身的李子林,都尽可能的搭上了钢架遮雨棚。他正在打理的这些棚里的李子,还没成熟就以十二块钱一斤的价格被果商预订了去。老潘告诉我们,就在今天,茂县所有的酒店旅社和民宿,都被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果商霸占了;就在今天,在这里装果的大小车子不会少于三百辆。而这些李子树,绝大部分都是大地震以后栽下的。我们相顾无言,唯有震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茂县和汶川停留的这两天中,一次更甚一次的震撼,成了我们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在茂县晚上最热闹的夜食街,记不得是滨海公园还是滨江公园了,一个果商的亲戚讲述了十五年前的大地震经历:地震发生的那几分钟,他在汶川,在大家惊慌失措到处乱跑的时候,他冷静的选择了在空旷的地方不动,躲过了致命的伤害。通讯已中断,无法联系自己的家人,第二天一早,他冒着滂沱大雨,躲着满山的飞石,在已经断了车路的汶川到茂县的路上艰难的行进,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跑了十五个小时。他说,他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活下去,找到家中的亲人。活下去,让我泪奔。</p><p class="ql-block"> 汶川博物馆前卖冰粉的摊主,今年三十一岁。提起当年的地震,他的话语里充满了伤感和庆幸。那年,他十六岁,初中还没毕业就去酒吧上班了。地震发生了,他跑了出来,同样无法联系自己的家人。在政府工作人员的指挥下,他跨过无数死难者的尸体,跑到现在博物馆后面的缓坡上避险。两亩地不到的地方,聚集了几千人。当天,所有人在惊慌恐惧中度过。第二天,口渴了,但山上流下来的水里泡满了死耗子死蛤蟆,不敢喝;肚子饿了,但脚下只有不知道能不能吃的草草柴柴,不敢吃。第三天,受不住了饥渴的他们,哪里还去管水里泡得发绿的死耗子死蛤蟆,哪里还管那些草草柴柴会不会毒死人。喝下死耗子死蛤蟆汤,吃光了能扯到手的草草柴柴,终于,他们等到了救援。他说,他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活下去,再去找家中的亲人。又是活下去,我实在忍不住,在游客们诧异的目光下,掩面而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程的时候,路过当年的震源地——汶川映秀镇。说实话,这几天走过的古羗属地,这里是风景独秀的地方。怀着沉重的心情,跟着络绎不绝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的脚步,我们来到汶川地震纪念地——漩口中学遗址。当初的惨状,让参观的游客们都不愿说话。在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中,我唯一听到的话语,是一个年轻的父亲哽咽着跟自己年幼的女儿说:“娃儿,人能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珍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活着、活下去。想法,在某种环境里就这么简单,正如沈会长的名字——六一,而希望,必定与这简单的想法并存!</p><p class="ql-block"> 这次求经之旅,受益了。我体会到,活下去,是我们的根本;活下去,才会有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