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br> 李 白<br>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r>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 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br>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先世在隋末因罪迁徙到中亚,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其诗风豪放俊逸,极富浪漫色彩,被后世誉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传世。<br>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歌行体,是七言古诗中的一种,用韵灵活,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即将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mǔ)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东。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br> 先看第一自然段。“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之一。“信”是“实在”的意思,“或”是“有时”。这是对偶句,瀛洲与天姥山对比而出,表现出李白对天姥山的态度。一个虚无缥缈,一个隐约可见,于是诗人对天姥山有了一丝期待。其实就是李白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中,表达了倾向于入世的态度。接下来,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天姥山进行了一番生动的描绘。“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横”是“遮断”,“拔”和“掩”分别是“超过”和“遮掩”的意思;“向天横”“四万八千丈”是夸张手法,在于形容天姥山的高大。天姥山不但与天相接,而且横跨天宇,其山势之雄伟超过五岳,其境界之神妙压过赤城山;就连最有名的道教胜地、传说中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只能面对天姥山而拜倒在它的脚下了。“横”、“拔”、“掩”、“倾”四个动词用得好。<br> 接着往下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这两句承上启下。“因之”是依据越人之语;“镜湖月”是“月下镜湖”的倒装。心生向往进而梦中神往,下面诗人开始入梦了。那么,梦中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在一天夜里,诗人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越中,飞过了镜湖,在湖光月色的伴送下又来到了剡溪,这里的一切果然优美。“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当年谢灵运在这一带寻幽探胜,他住过的地方还在呢。溪中的清水泛着微波,山中猿猴发出凄清的啼鸣。诗人面对优美景色十分高兴,于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著”通“着”。“谢公屐”是一种特制的登山鞋,是谢灵运的专利产品。“青云梯”指登山路高入云天,犹如天梯。诗人学着谢灵运登山的样子,换上特制登山鞋,毫不费力地就登上了“青云梯”似的山路。到了半山腰就望见了海上日出,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叫。传说桃都山上有一棵大树,覆盖三千里,树上有一只天鸡,它一叫,天下所有的鸡便都叫起来。李白登上天姥山,心旷神怡,这天姥山真是妙不可言哪!<br> 接下来写梦中游天姥山。天姥山的景色太美了。“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路弯弯曲曲,正倚着山石欣赏山花呢,忽然天色暗下来。刚才不是还听到天鸡报晓么,怎么转眼之间天就黑了呢?“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诗人听到熊的咆哮声,龙的呻吟声,在山岩和泉水之间轰鸣,声音之大,使树木战栗了,使山峰发抖了。这里的“栗”和“惊”是使动用法。“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澹澹”是水波荡漾的样子,一说是烟雾迷漫的意思。“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四句写雷电交加,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峦崩裂。只见一座神仙洞府巨大的石门“訇”地一声打开了。那么,打开之后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天空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耀着仙人居住的金银台。仙人穿着彩虹做成的衣服,骑着风一样的骏马,从天上纷纷扬扬飘然而下。你看吧,老虎弹瑟,鸾鸟驾车,仙人之多,多如麻。多么美妙的仙境啊!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仙境之中,相反,当梦境达到如此美妙之时,他突然惊醒了。“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内心仿佛受到空前的惊吓,猛然醒来,发出长长的叹息。眼前只有枕席,刚才梦中之景烟消云散,由梦境回到现实。<br> 诗人醒后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明白了什么呢?原本想要登上天姥山,以至于梦中游天姥山,结果梦游天姥之后令他大为失望,觉得这一场梦就像东流水一去不回。最后,诗人出人意料地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惊天动地,以火山爆发式的感情结束全文。 那么,这首诗究竟想表达什么呢?<br> 有人说诗中天姥山是光明的象征,表现了李白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主题思想。有人说这是一首送别诗,有人说这是一首山水诗。以上观点固然有些道理,但没有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如果说追求光明,那么天姥山是不是一片光明呢?不是,其中有龙咆虎啸。如果说是山水诗,那应该是山美水美,处处美,为什么会有“列缺霹雳”?为什么“丘峦崩摧”?如果是送别诗,那应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应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应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为何“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呢?这究竟是一首什么诗?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br> 公元742年,唐玄宗下诏命李白进京。李白长于大唐盛世,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他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与韩荆州书》)他想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说白了,李白想当宰相。他接到诏书后,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多么自信,多么得意,多么踌躇满志!进京后,玄宗对他施以特殊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书,人无知者。”(《李太白全集·李阳冰序》)<br> 李白满以为自己的宏伟抱负得以实现,岂知官场风云变幻莫测。内有杨贵妃谗言,外有高力士诽谤,使玄宗对李白日渐疏远,他只能写写诗,填填词,充当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这哪里是李白的心愿呢!他失望了,便借酒浇愁,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玄宗开始嫌弃他了,“赐金放还”,把这位大诗人客客气气地从京城打发出去。三年长安生活,就像一场梦似的结束了。李白痛苦、愤懑,一度消沉,但最终觉醒。从长安出来,他到了山东。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使他耳目一新,加上结交了几个好友,使他重新焕发了蓬勃的朝气。他将要离别东鲁好友南下之际,认真总结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对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涯作了深刻反省,《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就是他总结与反省的结晶。 <br> 李白本不愿追寻“烟涛微茫”的神仙境界,而是对天姥山寄予厚望。现实中的天姥山很小,方苞说它“一小丘耳,无可观者”,根本无法与五岳相提并论。然而,作为象征朝廷的天姥山,对尚未涉足其中的李白来说是充满想象的。“势拔五岳掩赤城”,即便“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只能“对此欲倒东南倾”。只有寄予无限期望,才能反衬失望之痛切!李白奉诏入京之经过,比起那些熬白头仍未一睹皇帝龙颜的凡夫俗子来说的确是“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大有青云直上之势。然而,宫门九重,官场如履薄冰。对于不谙官场的诗人来说,李白确实太天真了。“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奸佞当道,小人乱权,皇帝日渐昏庸;既有“熊咆龙吟”,又有“列缺霹雳”。“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何等壮阔的场景!人间何处有此景?只有皇宫才如此。这种豪华奢侈的场景,不正是皇帝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李白在长安三年,耳闻目睹皇宫内幕,使他对最高统治者产生了怀疑:究竟是勤政还是享乐?究竟是治国还是祸国?思考之后,诗人猛醒过来,原来自己如此天真!“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大梦初醒,李白长叹一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天姥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雄伟壮丽。梦破灭了,李白感慨万千,激荡的情怀如翻江倒海,最后,他把自己的感情浓缩成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傲岸不驯的性格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昂首挺胸化作一尊巨像巍然屹立于群峰之巅!因此,我认为此诗既不是山水诗,也不是送别诗,而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政治抒情诗。<div> 中国古代有一部分士人,以政治家的愿望开始,以文学家的成就结束。当他们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也就是他们产生伟大作品的时刻。中国文学中的诗歌创作,尤其注重比兴手法的运用,此诗将天姥山比作朝廷,诗人对天姥山由向往而转为失望,即是诗人遭际的写照,因此,比兴寄托是本诗的显著特点。清代学者陈沆在《诗比兴笺》中写道:“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div> 如何看待李白这种思想感情呢?唐异明先生在《李白的失败与成功》一文中写道,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泯灭人的个性的社会。你想要爬上高位,首先要泯灭个性,将自己变成封建政治机器中毫无特色的零件,然后才可能爬上去。李白想在坚持个性的前提下爬上去,这就好比缘木求鱼。李白与权贵本没有利害冲突,只是人生的价值观不同罢了。在李白看来,人价值的有无及其大小取决于德才的高下,我李白完全可以与任何人平起平坐。在权贵看来,人价值的有无及其大小取决于金钱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你李白充其量是个舞文弄墨的书生而已,没什么了不起。这两种价值观方枘圆凿,格格不入。观念不同就是最大的冲突。长安三年,李白并非没有获得高官厚禄的可能,只要他向权贵稍一低头,哪怕只有一句阿谀逢迎的话,他便高官任做、骏马任骑了。然而,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愿为了高官厚禄而低下高贵的头,不愿为了荣华富贵就出卖灵魂和人格。李白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李白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他在政治上失败了,却在文学上成功了;他暂时地失败了,却永远地成功了。这就是李白。 【参考文献】<br>1.《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br>2.陈沆《诗比兴笺》,中华书局1959年版。<br>3.唐异明《李白的失败与成功》,《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 2023年8月13日于六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