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一日早上,我们告别青海湖,走向塔尔寺。途中,我们走进湟源县的一个藏家村寨,体验藏民族生活,看到一个8岁多的藏族小孩扎西在树荫下一边做暑假作业,一边卖点土特产,我们很惊讶佩服,并在村寨吃了中饭。饭后,我们上车直奔塔尔寺。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到达塔尔寺,乘坐景交车进入寺庙游览。</p><p class="ql-block"> 游完塔尔寺后,我们乘车到青海省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住酒店,在这吃藏王宴,观看原生态歌舞表演。令我们想不到的是,西北这个县城还是很漂亮呀,我们逛了一下步行街,管理有序,秩序井然,卫生清洁,生意兴隆,大楼林立,大型宾馆很多,人气很旺,佩服这个地方领导者的胆息和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政通人和,呈现出一片生机和发展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湟源县藏寨扎西</p> <p class="ql-block">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坐落在镇南形似八瓣莲花的山坳中。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1357年10月10日诞生于此,即现今寺内的大金瓦殿大银塔处菩提树下。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法名罗桑扎巴,今青海湟中县人,因藏语称湟中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3岁时受戒于活佛,7岁正式出家,系统学习佛学知识。16岁奉师命赴藏深造,广拜名师,学习显密经论,依法修持,终成一代名僧,并创立了格鲁派。格鲁派,意思是“善规派”,因宗喀巴大师长期戴黄色桃形僧帽,矢志表明坚守戒律的决心,故俗称“黄帽派”,又称黄教,是藏传佛教中最大的教派。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和一世班禅克珠杰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藏语系统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p> <p class="ql-block"> 现存塔尔寺总建筑9300余间,占地600余亩,殿堂25座,主要为大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殿、花寺、大拉让、弥勒佛殿、释迦佛殿、依怙殿等。由于历史积累,该寺文物极为丰富,建筑、法器、佛像和文献藏书,使寺院成为一座艺术的宝库。徜徉在这些建筑之中,你会被这些精美而瑰丽壮观的建筑艺术所吸引,流连而忘返。</p> <p class="ql-block"> 1378年,宗喀巴大师的母亲因思念儿子,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希望他能回家一趟。此时已成名的宗喀巴大师正在西藏学法、弘法,无法回家探母,遂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1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之地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般”。第二年,其母在附近五个部落的帮助下,在大师诞生地,围绕不同寻常的菩提树以及十万狮子吼像为胎藏,修建了一座莲聚纪念塔。1560年,有一僧人在塔南的山麓建一寺。因先有塔而后有寺,故汉语名称为“塔尔寺”。</p> <p class="ql-block"> 八宝如意塔</p><p class="ql-block"> 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八件大事而建。八塔名称分别为:1、莲聚塔,纪念佛祖出生时,步行七步,步步生莲花之意;2、四谛塔,纪念佛祖初转法轮,宣讲四谛之要义;3、和平塔,纪念佛祖平息僧众之争论;4、菩提塔,纪念佛祖悟道而成正觉;5、神变塔,纪念佛祖降伏众多妖魔外道之种种奇迹;6、降凡塔,纪念佛祖重返人间超度众生;7、胜利塔,纪念佛祖战胜妖魔鬼怪;8、涅槃塔,纪念佛祖涅槃。该塔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p> <p class="ql-block"> 宗喀巴大师在他63年的生涯中,他有两点精神始终值得人们去尊重,并表达敬意:一个是他孜孜不倦、不断求学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他能够遍学显密经各论,并融汇贯通而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创立了格鲁派。另一个是他始终不渝严守戒律的精神。在当时教派纷争不断、戒律已经衰败不堪的情况下,他能自始至终坚持戴黄帽,持律守戒,对宗教进行改革,这种执着的精神,何其难得!宗喀巴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受世人尊敬的一代高僧,我想,除了他的佛教理论水平高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他这种高尚的品行给世人带来的典范吧!</p> <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塔尔寺里的“艺术三绝”:堆绣、壁画和酥油花,被誉为是藏族艺苑中的奇葩。</p><p class="ql-block"> 第一宝堆绣。是该寺独创的传统艺术,其内容题材大多来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是僧侣艺术的杰作。如今,繁富奇绝的堆绣艺术已经失传,唯有留下来的大经堂内悬挂的“十八罗汉”等堆绣艺术品这点宝贝让人观瞻。当然,还有“狮子吼”、“释迦牟尼”、“宗喀巴”、“金刚萨捶”等四幅巨大的堆绣佛像。</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第二宝,就是壁画。壁画画风属喇嘛教画系,与汉画不同,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黄教诸密乘经典,画面情节属黄教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局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值得一观。特别是释迦牟尼殿那精巧细腻的明代壁画,虽历经几百年,至今颜料未脱,图像仍然清楚。</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的第三宝,就是那久负盛名的酥油花了。寺院的僧侣工匠们,他们用寺庙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断重复和创新着那千年流传下来的工艺,用他们毕生的心血,年复一年地塑造着他们心目中所敬奉的那些至高无上的神!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一定会让你有叹为观止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 由于宗喀巴大师降生在大金瓦殿,因此,大金瓦殿是信徒们向往的佛教圣地,也是参拜者来此的必到之处。</p><p class="ql-block">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中心位置,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建筑面积约为450平方米,建于1560年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驻锡时。到1711年,又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把屋顶改造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金碧辉煌之中,显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在整个建筑群中,如众星捧月一般。檐口上下,还装饰有镀金云头、滴水莲瓣,四角装饰着金刚套兽和铜铃。整个大殿的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鞭麻墙藏窗,墙面镶嵌着金色的梵文宝镜,大殿的正面柱廊上,采用藏毯包裹,进门大殿上方悬挂着大清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上题“梵教法幢”四字。进入大殿,迎面矗立一座高12.5米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大师诞生之地。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以及天花藻井等等,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据导游讲,塔内就是那颗菩提树,这棵树一直活着,它的根与大殿门外那颗菩提树连着,由外面这颗菩提树吸收阳光、空气和养分提供给养,加上赋予了佛的灵性吧,因此,这棵树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这更给这座塔带来了它的神秘和伟大。</p>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塔尔寺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并相继成立了显宗、密宗、医明、十轮等四大经院,培养出了众多佛教高僧。在这众多的僧侣中,还出了很多转世活佛。因此,在整个藏传佛教地区,影响深远,来这里的朝拜者络绎不绝。那些信男善女们不远千里,很多人以能叩拜到这里作为他们一生的心愿之一。那些信徒们相信,来到大金瓦殿参拜大银塔,就如同见到了宗喀巴大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信徒们的虔诚。为了完成他们的这个心愿,这些来自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甘肃等地的信徒们,带上自己的钱财,有些甚至是变卖自己的家财,带上路上的干粮,徒步行走。他们虔诚地三步一拜,从出发地拜到塔尔寺,历时几个月,亦或一年多,来到这里,并且把终身的积蓄或家财全部捐给寺院,为的是求得心灵上的那份虔诚和信仰。历史上,第三、四、五、七、十三、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六、九、十世班禅都来到过这里朝拜祖师,所以历代中央王朝也因它在藏区的特殊地位而非常重视。1949年8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坐床典礼就是在塔尔寺隆重举行的。</p> <p class="ql-block"> 尝吃藏王宴,看歌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大通自治州县城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