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聊斋(青云私语016)

青云

<h3>聊斋的文化家乡在哪里?很多人不知道。<br>最近刀郎的一曲《罗刹海市》轰天而出,在音乐界和社会各界掀起巨大的波澜,不小心也带出了两座城市:山东的淄博和江苏的宝应。淄博是蒲松龄先生的故里,宝应则是《聊斋》的文化家乡。<br>蒲松龄是蒙古族人,别号柳泉居士。祖上逃难至山东淄博,小时候就喜欢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以至于荒废了功名。古人以诗词歌赋为正统,鬼狐的小说难登大雅之堂。于是,蒲松龄的凡间书生与绝色美女的爱恨情仇就寄托了他对社会阴暗面的讽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r>蒲松龄在他而立之年来到了江苏宝应做幕宾,住在县城的不见天井巷。进入了官场后,目睹着官场的腐败。他走进百姓,体察民情。经常在路口设茶摊,与过往者交谈。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故事,他流连于宝应的翦松亭,泰山殿,芦松墩,射阳湖畔,九里一千墩,吸收着宝应地区的丰富的鬼狐民间传说和文化,回淄博后便编写《聊斋》。据了解,《聊斋》里共有三十三篇文章取自于宝应的民间传说,有四篇来自于宝应的《县志》。蒲松龄把办公的地方取名为“鹤轩”,宝应把地产酒取名为“龄酒”,算是反哺感恩了。<br>时下,全国各界在为《罗刹海市》的歌曲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但从文学的角度它是有现实的批判与讽刺意义的。郭沫若称赞蒲松龄先生“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我觉得人类的进步需要这种警醒。<br>那天陪朋友去蒲松龄纪念馆。一排青砖灰瓦,清代的建筑。面前的草坪上蹲放着蒲松龄先生的石像,对面则是几首先生所作的七言诗。我们谈论着罗刹海市引发的聊斋热潮。这时有一位来自徐州铁路的朋友,跟我们寒暄起来,说以前不知道蒲松龄在宝应生活过,更不知道聊斋的文化土壤在宝应,所以要来看一看。确实,聊斋里所描述的是当年康熙年间宝应及里下河地区社会和百姓的生活,和精彩纷呈的鬼狐文化,甚至语言都是宝应地区的语言,就像《水浒》里用的是北方语言,《红楼梦》里是南京语言,在聊斋里鲜见山东的语言。不管是人是鬼是妖,蒲松龄先生笔下的鬼狐是善良的,美丽的。是他内心向往正义的一种愤世嫉俗的冲动。<br>我要把这样的故事和朋友们分享,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可以规避争议,不管有没有《罗刹海市》的文还是曲。<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