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论语能走进无数人心中的原因,今天就请跟随第八中学明志校区初一一班第四小组的同学们一起领略论语的魅力吧!</p> <p class="ql-block">首先为我们带来论语的是单子淇同学,他带来的论语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是要担心自己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表达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第二句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了解别人,加强交流,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p> <p class="ql-block">下面登场的是陈梓萱同学,她为大家带来的是论语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 class="ql-block">它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自我不想要的事情,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当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进取表现便是人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述的仁是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一行为当然就包括宽恕待人这一方面。</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登场的是贾芸菲同学,他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句子: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p><p class="ql-block">这种行为背离了道德准则,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从现实中处世来讲,都是应当摈弃的。</p> <p class="ql-block">这位是博览群书的李鑫阳同学他为我们带来的论语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翻译是: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去学习,如果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杨昕睿同学为我们带来两句论语,分别是:子曰,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人为依靠,以六艺为活动范围。”</p><p class="ql-block">表达了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二句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p><p class="ql-block">它意思是: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而不是用道来使人的才能扩大。</p><p class="ql-block">说了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p> <p class="ql-block">最后登场的是马诚塬同学,他为我们带来了他对孔子“孝”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他观点一“养亲”中出现了“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个句子</p><p class="ql-block">它的意思是: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句子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p><p class="ql-block">意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很难。仅仅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食,让父母先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是孝了吗?</p><p class="ql-block">第二层就是“敬亲”,“敬”是要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那才是孝的第二层含义。</p><p class="ql-block">第三层是“继志续事”,继承父母的志向和事业,他的观点来自这句论语: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p><p class="ql-block">意思是: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的时候,要观察他的行为。长时间不改变父亲善的、好的处事原则,就可以称得上是孝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孝”的最高层次,你觉得马诚塬同学言之在理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周由第四小组负责的论语大讲堂到这里就结束了,哪位同学带来的哪个句子对你来说最为深刻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