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粒种子,不是一张白纸

幸福心理工作者

家庭教育系列13 <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最后画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表面看,好像挺有道理,实际上,绝对是最坑爹妈最坑娃的话。</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就会忽视了孩子先天带来的品质和倾向。父母会很焦虑地觉得自己的每笔画都至关重要,会试图去权衡和决定孩子生命中的决策,每个决策都战战兢兢,生怕哪笔没画好,毁了这张画。同时,也会因为孩子未按照自己预期的路线成长而烦恼不已。如此无比焦虑、无时不刻想把自己往既定轨道上拽的父母,孩子能过得好、过得心情舒畅、能够健康成长?把孩子比作白纸,本身就是最毁孩子的一句话,是孩子的头号毒药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美国著名的认知学家哈佛大学教授Steven Pinker,在著作《Blank Slate(白板)》旗帜鲜明地批驳过把孩子当成一块白板的“白板理论”。基因和环境是智商的两大影响因素。二者是独立且相互影响的关系。基因不同的孩子会做出不同的环境选择,生性活泼的孩子会选择跳舞,内向但对数学敏感的孩子可能就喜欢选择在安静的地方刷题……。双胞胎孩子未成年的时候,生活在共享环境(同样家庭环境)里,自主选择环境的权力比较少,异卵双胞胎的智商相关性相对比较稳定。成年后,会因为基因带来的天生倾向性,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环境。爱跳舞的孩子会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追逐努力,未来可能会成为职业舞蹈家;爱刷题的孩子,思维能力越来越强,长大后可能会成科学家或金融家。</p><p class="ql-block"> 孩子是带着满满的基因配置而不是白纸来到这个世界的,年龄越大基因的影响就越大。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之一,其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更不会有“在白纸上作图”这种开天辟地般的效果了。同一个父母生出来的孩子脾气秉性却各不相同。“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和史黛拉.切斯发现,在分析孩子行为时,不能够忽视“天生气质”维度,婴儿出生时的特定的性格表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不大。</p><p class="ql-block"> 气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力、共享环境(父母或共同的照顾者)、非共享环境(遗传及家庭以外的因素)。基因对人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非共享环境”对双胞胎的影响要高于“共享环境”。孩子最后变成什么样的人,大部分来自基因的影响,部分则来源于自身的独特经历(非共享环境)。</p><p class="ql-block"> 孩子更像是一粒种子。如果摈弃“孩子是一张白纸”的思维根基性错误理念,我们会发现父母在育儿方面承受的许多焦虑、孩子承受的重重压力都可以迎刃而解。与“白纸”相比,初生婴儿更像是一颗种子。父母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更适合孩子天性成长的优质环境。</p><p class="ql-block"> 父母作为种子的看护者,应该把孩子放在太阳能照到的地方,适时浇浇水,修剪枝叶。只要搭建好合适的环境,做好辅助性工作,种子自己就可以茁壮成长。根本不需要过度干预甚至改变种子的生长方向。如果孩子是水生植物,就该种水里,而不是种在田里。如果种下的是月季的种子,就算是种在再肥沃的土地施再贵的肥,也不能开出牡丹花来。</p><p class="ql-block"> 孩子不是白纸,不是画上了一笔就再也擦不掉了。孩子是种子,其“容错率”比白纸高得多。多浇或少浇10毫升水,修枝时多剪或少剪一两枝,多晒或少晒几分钟阳光,都不会对种子的生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把孩子当“种子”来对待,不仅父母减轻了很多纠结和焦虑,孩子也会轻松很多。</p><p class="ql-block"> 养育孩子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懂。无论是天生的气质理论,还是多元智能理论,都是在告诉我们:孩子有其出厂配置,请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当父母被育儿焦虑到无法呼吸的时候,请记住“孩子是一颗种子,不是一张白纸,不会因为画错一笔就毁了孩子的光明前途”。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做学习成长型智慧父母,做种子的守护者,做土壤的耕耘者,做孩子的陪伴者。(李明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