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古镇侨乡旅游渡假区

小马哥(Mark)

<p class="ql-block">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广东省开平市中部潭江河畔。已有370年开埠建墟历史的赤坎古镇,由上埠关族、下埠司徒氏在古镇东西两端聚居发展而成,数百年来,在关族和司徒氏良性竞争下,赤坎古镇的建筑风格和民风生活融汇中西,凭借独特的华侨文化和家族管理体系发展成岭南独树一帜的商贸重埠。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p class="ql-block">赤坎古镇拥有600多座骑楼,是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这些骑楼集中展示了不同时期和各种类型的骑楼建筑,体量大,保存完整,周边被世界文化遗产包围,并有高质量的山水观光资源。赤坎古镇资源禀赋出色,结合周边的开平碉楼,是珠三角地区唯一适合打造大型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古镇资源。以赤坎古镇 3 平方公里历史骑楼街区作为宏大背景资源,打造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古镇体 验功能为一体, 以体验古镇文化、岭南骑楼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主的综合休闲旅游度假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赤坎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经济开发区内,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毗邻市区三埠,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上接恩平、阳江,下通江门,广州,北连鹤山、高明、新兴,南往台山,面积61.4平方公里(其中镇区5平方公里),人口27657人(2020年),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9万多人。历史上曾是开平县城三埠镇,即现开平市区。赤坎镇原先由新会县分割出来,由于潭江的各支流包围着赤坎镇。</p><p class="ql-block">清初设立开平县,赤坎由新会县分割而来,当时有二十六个自然村,民国时期增加到二百三十多个。在晚清,大约有四万多人生活在这六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国时期发展到七万多人。赤坎古镇的镇区面积只有三平方公里,民国时期长期在这里定居生活的人大致有五六千。</p><p class="ql-block">那时潭江是通往赤坎的主要通道。赤坎古镇因地处开平境内的潭江上游而成为与中下游的长沙、水口镇齐名的水路交通枢纽,定期有航班通往县外的澳门、广州、东莞、佛山、江门、新会、台山以及顺德的陈村、大良、佳洲,中山的小揽,恩平的君堂等三十九个港口,还与县内的苍城、马冈、楼冈、长沙、水口、赤水、塘口、四九、东山、百合等二十三个乡镇码头相连,其客货水运航线之多足同样作为水运枢纽的长沙镇和水口镇不能相比的。在赤坎镇渡口之下,还有十三个二级渡口(当地叫“横水渡”)分布在各乡,形成了区内的水运交通网。据1991年编写的《开平赤坎镇志》记载,最早的横水渡是水龟渡,开渡于康熙十五年(1676),大量的横水渡开渡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其中有四个横水渡就在镇区内。</p><p class="ql-block">清朝的水运交通工具是木帆船,民国三年(1914)以后长途运输换上电轮船,当地人将这种船称为“蓝烟囱”。每艘电轮船有五六十个座位,当年的新兴业、大必业、大广东、大赤坎、人胜利、大飞腾、新皂后、东利、东发、海利电轮船是其中的名轮。横水渡一直使用木帆船,至到1950年横水渡从事客货上运输的三吨以上的木帆船仍有一百五十吨。</p><p class="ql-block">光绪后期,赤坎古镇形成一个整体之后,店铺的兴建也随道路改造和河堤修筑而展开。</p><p class="ql-block">进入民国,侨乡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开平的公路建设首先在赤坎镇展开。赤坎镇是当地最大的圩市,据传建于康熙、雍正年间,每逢农历三、八日圩期,除本区乡民前来,附近乡民也过来赶集。</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赤坎到今天百合镇义兴墟的百赤茅公路建成通车,进口的第一辆福特牌敞蓬汽车投入营运。这是开平的第一条公路、第一家营运公司、第一辆汽车。</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1926),赤坎改建街道,扩建楼房铺业,修长堤,筑骑楼,整饰市镇,上、下埠住户自发拆建马路,全圩都建成有骑楼的商店,归侨和附近乡民纷纷投资办商业,赤坎商业进入全盛时期。这个时候,赤坎镇上先后开办了不少小学,仅仅在上埠不长的路段内,就有关姓办的光裕小学,还有私立的振华小学、天然小学、天才小学,另外还有成人学校以及英文学校、国文、珠算专修班。</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代末,赤坎古镇属于归侨侨眷或以侨汇为主要资金的商店已占全镇商店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多。大多数公司都有侨资参股。</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赤坎又恢复了繁荣,交通迅速恢复,电讯畅通,侨汇源源而来,华侨纷纷回乡叙会亲人,镇内各商号相继复业,洋货大量涌入,每逢圩期,趁圩的人络绎不绝,市场空前繁盛,是建镇以来的“黄金时代”,金银业尤其活跃,全镇经营金银首饰的商铺有万宝源、天宝、富恒、裕民等30多间,有大新、华新、开平、华南、巴黎等17间有规模的茶楼酒馆,小茶室、粥粉、云吞店繁多,批发粮油、绸缎布匹店、私人诊所、教堂、影相馆齐备。赤坎镇上、下埠外摆满了猪牛羊肉、油炸鱼、豆腐、芽菜等摊档,每逢圩期或者节日,仍感供不应求。</p><p class="ql-block">但这些60年之前赤坎镇的二度繁华并未持久,随着内战全面爆发,当地物价暴升,不少商号歇业倒闭,即使继续营业也处境困难,短短十数年间,赤坎两度从极盛转向衰落。几年后开平县城迁出赤坎镇,古镇地位更加衰退 。</p> <p class="ql-block">中西结合的骑楼建筑</p> <p class="ql-block">骑楼街</p> <p class="ql-block">镬耳墙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赤坎古镇游客接待中心</p> <p class="ql-block">古镇牌坊</p> <p class="ql-block">赤坎镇站(铛铛车)</p> <p class="ql-block">赤坎古镇老街入口</p> <p class="ql-block">赤坎镇的骑楼连绵成一片,在小镇中夹道林立,堤西路、堤东路、中华路、牛圩路等几个路段几乎都由骑楼组成。册内的骑楼有近600座,即便以每座宽5米计,骑楼街的总长度也接近3公里。骑楼通常有四五十米长、3层楼高。沿堤西路向内,中华路等路段的骑楼楼顶装饰逐渐简单,而到了内街牛圩路,骑楼几乎都降为两层,楼顶的装饰也是草草了事。在骑楼街的精华区堤边街道,偶尔有防守的堡垒——碉楼和西式风格的钟楼夹杂骑楼群间。</p> <p class="ql-block">赤坎古镇老街建筑</p> <p class="ql-block">赤坎镇划分为两大家族的地盘。河东区是司徒族人,河西则是关族。其聚居区内也有外姓人居住,但他们互相之间绝不混住。</p><p class="ql-block">关氏族人来自福建,始祖关景器于五代后晋开宝七年(974年)因官场失意来到广东,后定居于新会县石牌都谈雅里(今称司前镇)。其第六世祖关兴义迁入赤坎镇,年代不详,估计为北宋的中后期。</p><p class="ql-block">司徒族人则来自河北邯郸。由于北宋末年靖康之变,金兵入侵汴梁,司徒族人的先祖南迁至南粤。定居赤坎的则是其第七世祖司徒新唐(1324年—1392年)。</p><p class="ql-block">随着地区发展,两家也在各方面开始明争暗斗。最初在赤坎设墟的是司徒氏,选定的赶集日期是逢三、八日。后来关族人也将原设于他处的市墟迁至赤坎。两墟一开始便一东一西,直至如今赤坎镇仍分上埠下埠。</p><p class="ql-block">潭江上有上埠和下埠两座桥,下埠桥是一道分水岭,也就是形成堤东堤西路的分界线,堤东一块全部姓司徒,堤西一块全部姓关。</p> <p class="ql-block">关氏族人来自福建,始祖关景器于五代后晋开宝七年(974年)因官场失意来到广东,后定居于新会县石牌都谈雅里(今称司前镇)。其第六世祖关兴义迁入赤坎镇,年代不详,估计为北宋的中后期。</p> <p class="ql-block">老建筑上的革命口号</p> <p class="ql-block">水上泛舟</p> <p class="ql-block">俯瞰赤坎古镇侨乡旅游渡假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