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秦淮河,是我存续了四十多年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读书时,语文课中有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著名现代散文家朱自清1923年夏天,与文学大家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写的同名散文。语文老师纯正的普通话,吟诵式的朗读,舒缓抑扬的语音配着动作,声情并茂的讲述着,沉醉其中,也感染着我们,也沉浸于课文的优美意境之中,品味着文字之美,也加深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因此,存下了游秦淮河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三十八年前,结婚旅行到南京,曾想游秦淮河,当年正在重修 ,未曾谋面 。十九年前,出差南京,忙里偷闲,游了一次秦淮。细雨迷蒙中的秦淮河显得特别温婉娴雅,风韵迷人。可接待人员对此熟视无睹,带我们逛过了乌衣巷和李香君故居等地后,走进茶楼,我们客随主便,一起品茗听曲,虽另有一番风味,但我觉索然;只身溜出,私会秦淮;来到池泮码头,却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算是与秦淮河打了个照面。</p><p class="ql-block"> 这次江南行,将夜游秦淮列为首站,该是要圆多年梦了吧。</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随着涌动的人流,我们走进了《古秦淮》。走近了曾在梦中萦绕的十里秦淮。街道两边排满了古色古香的戏院、酒楼、茶肆、文创小店,网红卡点,商业气氛浓厚,那些特色美食,丰富多彩的场景,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撩我也动着我们的味蕾,冲击着猎奇的心理。</p> <p class="ql-block"> 从贡院街进入秦淮河夫子庙景区,造型各异,色彩斑斓,耀眼炫目的灯彩,把秦淮河装扮得美仑美幻,尽显盛世浮华,这里正在举办37届秦淮灯展。强烈的灯光照射,秦淮河的风韵暗淡了许多。此情此景,让人有点扫兴,千里迢迢来此,想看的该是“明月笼沙”的秦淮旧景,并不是灯光秀。</p> <p class="ql-block"> 人流的涌动中,来到夫子庙广场,广场前牌楼上书“天下文枢”四个大字,说明此处是华夏文化的枢纽,南京的确是人文荟萃,文化底韵深厚。</p><p class="ql-block"> 牌坊的右前是得月台,此地曾是李白醉酒捞月处,由于人潮涌动,未能见到。来到乌衣巷口,回望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得月台,觉得那里似乎又是朱雀桥的旧址。徘徊在乌衣巷,诵读着刘禹锡那首“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品味着诗的意境:桥边野花蔓开,巷口斜阳残照,王谢堂前筑巢的燕子,经常飞到百姓家去觅食。</p><p class="ql-block"> 诗中描写显赫一时的王谢二家衰落了,可眼前看到的却是:乌衣巷前布满绿植,花木葳蕤;乌衣巷依旧宛延曲折,王谢故居巍然耸立,白墙黛瓦,粉饰一新,建成了纪念馆,堂前也没有燕子身影。</p><p class="ql-block"> 诗意和实景有如此距离,说明什么?我想,都是在表现是王谢家族的千年的兴衰吧。显赫的世族是真的衰落了吗?老树枯干发新枝,不然怎么会有后来的琅琊书圣王羲之,与其七子王献之书坛独树一帜,谢家后人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及谢眺,王家善书,谢家能吟。柳絮诗人谢道韫嫁王羲之二子,王谢二家的联姻,也是书法与诗词的结合,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眩目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王谢堂前看不到燕子了,至于去了哪里?不得而知。只是再也不会飞进寻常百姓家了,或许有的也到彼岸筑巢去了吧。</p> <p class="ql-block"> 出乌衣巷,走进秦淮人家,这里装点的温馨可人,但己不是原生态的民居,成为游人的驿站了。传承百年的老店赋予了现代的商业气息,只有照壁上的匾额还保留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 文德桥边的酒家旁,我寻觅着明月笼沙的夜景,吟诵着唐朝诗人杜牧的《泊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脍炙人口诗,现在我读来可不那么爽气了,唱歌的艺伎,地位卑微,唱哪支歌,可由不得她选。歌女不能认定为不知亡国之恨,点唱的人则是不顾国仇家恨,过得奢侈荒淫。马鞭打在驴屁上了。就象现在中小学生家长被“内巻”了一样,。更何况明末清初,有记载的秦淮艺伎中,有忠贞爱国的也不乏其人。尾句应改成“隔江被唱后庭花”可见古诗的注释、传颂也是需要有理性的支持。 </p> <p class="ql-block"> 在人潮的涌动中,我们挤上了文德桥,在此观景、拍照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时不时地被说着“借过”的游人推搡。这里不仅仅是秦淮河观景的好地方,也是千年秦淮兴盛的重要节点,承载了六朝及明清的韵事。北边是宏伟的夫子庙、规模庞大的江南贡院;南岸是鳞次栉比青楼红院,一桥之隔,二重天地。北边是江南会试的总考场,这里可是才子的集聚地,是各级官员遴选之所;而南岸则是名重大江南北的教坊,名伎栖居之处,是各类佳人展示歌舞乐艺的花街柳巷。这边是儒家文化,那边是青楼文化;两种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十里秦淮的繁华。每年都有数万学子来此会试,其中不乏风流倜傥的富家学子,到此追逐风花雪月。文德桥也是座标杆桥,桥北为君子,有文有德;过桥则为浪子,有文失德。当年己中解元的唐伯虎,因考场失意,走过这座桥,虽书写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情场佳话,却从此与仕途无缘。</p> <p class="ql-block"> 走过文德桥又回到了夫子庙广场,趁同伴休息时,我一人走进了夫子庙参观。南京夫子庙是中国第一所国家级的学府,也是全国四大文庙之一,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气势宏大,灯彩的映照下,更显辉煌。</p> <p class="ql-block"> 入庙内,大成殿果然高大雄伟,殿前至圣先师像耸立,注目致礼。进入大成殿,殿内陈设仿制2500年前的编钟、编磬等十五种古代祭孔乐器,定期进行雅乐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礼仪的大型明代祭孔乐舞,使观众听到春秋时代的钟鼓之乐、琴瑟之声,展现二千多年前古乐风貌。</p> <p class="ql-block"> 大殿四周是孔子业绩图壁画,形神并具。庙院被两庑碑廊环抱,墙上镶有三十块由赵朴初、林散之、沈鹏、武中奇等著名书法家撰写的墨宝真迹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 后面的学府没有开放,游览只是以大成殿为主体。 </p><p class="ql-block"> 参观的时间不长,从出口返回的时间却比较长,宛转曲折的小路两边布满了各种摊位,狭窄的通道拥挤不堪,我被堵在一文玩摊前,看了看印章还行,打算花点闲钱买几枚闲章,不料摊主则是人闲心不闲,顽石开出玉价钱,我也只好还他一清闲。</p> <p class="ql-block"> 回到休息地点,老伴喊累,要与其妹夫妇回酒店休息。正好,我能够一人轻松畅游,品茗听曲,狎妓問柳皆自由,但我更期望的是河上泛舟,与六朝粉黛的邂逅。</p> <p class="ql-block"> 游船码头位于夫子庙前,游人排着长长的队,等待着上船。秦淮河今日虽是重游,却是初泛;当我坐进有各色花灯装扮的画舫时,南北两岸的巨灯彩照扑面而来,霎时有一种宛如梦中的感觉。南岸的照壁上,两条金色的巨龙腾空飞舞,下面是由蓝色光影织成的水幕,似滚滚河水奔流而下。十里秦淮,六朝金粉,这一条流淌了几千年的蔷薇色的河流,终于展现在我的面前,象似酿造了千年的茵陈酒,醇香浓郁,令人迷醉。</p> <p class="ql-block"> 画舫启动,漾起水波,水和光一齐抖动起来,闪烁着潋滟的波澜,水面象一个转动的万花筒,放肆地变幻着旖旎色彩,画舫在水与光的谐舞中缓缓而行。在导游的讲解中,我不由地寻觅着《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写的场景;同样的秦淮河,却没有了汩汩的浆声,看不到“七板子”,也没听见宛转的歌声和悠悠的琴声,更没有被点歌的那种尴尬。这些该是属于朱自清的那个年代吧,可能被先生们带走了。但我仍怀着与先生类同的心境,荡漾在这河流上,循着先生的行迹,追寻那十里秦淮之夜的美。</p> <p class="ql-block">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鳞次栉比的台亭楼榭,红灯高挂,灯火通明,游人熙攘。有些河房河厅里仍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貌,回放着秦淮河千年的风流韵事。依稀看到曾经的十里秦淮两岸贵族世家聚居,文人荟萃,富贾云集,青楼林立,佳丽成群,画舫凌波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画舫行进,水面淼淼涟漪,深邃而绵延,泛起千年的粉黛,岸边的花草,送来阵阵幽香。船动影移,两岸的景色不断变幻,蒙笼的山,隐现的塔,婆娑的树,疏密的林、淡淡的月、远近的屋,伟岸的桥,闪烁的灯,荡漾的水以及人物的塑像,由山、塔、树、月、桥、屋、灯、水、塑像构成的景,勾勒出繁盛历史的古韵,讲述着十里秦淮令人迷离的过往,我仿佛走进了秦淮河历史的文化长廊,欣赏着两岸醉人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流淌数千年,承载着历史叠影的河。秦淮河古称龙藏浦,也称淮水。传说中秦始皇东巡至此地,身边的术士说:金陵有王气,在术士的建议之下,开凿方山,引龙藏浦的水穿城而过,北入长江,这样就泄走了金陵的“王气”。虽然这只是传说,此后二千多年,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明朝开国、南明、太平天国、民国十朝曾在此建都,却都不是华夏统一的政局,且时间较短。可见金陵有王气,无龙脉。纵观中国历史,都是北方王朝统治南方的政治格局,至今未能更改。但是朝代的更迭,却是一场场残酷的争斗。东晋谢安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战胜秦军号称百万之师,保持了东晋几十年的和平稳定,王导维护南方士族的团结,接纳南迁的北方士族,入户不入籍的政策,形成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溶合,不但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及文化和经济的独立性和完整。南唐李煜金陵抗宋,兵败被囚,写出了怀念故国家园的不朽诗篇。岳飞在秦淮河畔的牛首山大败金兵,导致金兀术退出建康。明末清初,秦淮歌妓展现出爱国情怀,柳如是不做亡劝钱谦益投河未成,自已坠河明志,李香君不与奸佞同流合污,以命相博,血濺宫扇染成桃花,成就了孔尚任的不朽名篇《桃花扇》,秦淮河厚重的历史沉淀,泛起的见证并记录了南京古往今来,血雨腥风,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一条从前人的诗词歌赋中流动而来的河。历史上谢灵运、谢眺、王献之、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王安石、吴敬梓、孔尚任、乾隆皇帝,曹雪芹、朱自清、俞平伯等著名人物曾在这里写下诸多传诵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谢家后人谢灵运的诗,富艳精工,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眺的诗清新自然,对讲究音调和谐,格律平仄的唐诗影响很大,是李白、杜甫、苏轼崇拜的诗人。梁武帝曾说:三日不读谢诗,都觉口臭。王献之《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充满了爱的情趣;李白在秦淮河畔写下了痛悟人生、传诵千年的《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登金陵凤凰台》“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离别之豪情,其醉酒捞月,在朱雀桥边留下了得月台的胜景。杜牧的《乌衣巷》使一个小巷充满了文化内涵,名动天下,流芳千年。孔尚任《桃花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剧作,梁启超评曰:“冠绝千古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有秦淮河的身影。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来口齿留香。还有勾栏瓦市中才子佳人的吟唱韵和,这些诗词歌赋,如同秦淮河上朵朵浪花,不停流动着,吟唱着千年的韵事,记述了往今来的繁华和衰落,如果连缀起来,就是一曲跃动的乐曲,随着时光的流淌,鸣奏着永久不衰的音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越千年的岁月流年,秦淮河是一条香艳的河,流淌着许多动人爱情的传说和一幕幕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风流韵事,映出古往今来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往事。这也正应了金陵那浓浓的脂粉气。</p><p class="ql-block"> 回望四百多年前,秦淮河的勾栏瓦市中,歌舞升平,笙歌彻夜,代表着南曲的八个花明雪艳、才情并重的秦淮女子身上,我们闻到不仅仅是胭脂的芳香,还有对爱情忠贞的追求和正常幸福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风骨峻峋柳如是。明清改朝换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书画俱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刚劲。妩媚超过普通女人,而豪气又不减杰出男人,正是所谓雌雄同体的奇人。</p><p class="ql-block"> 倾国名姬陈圆圆。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超群。“慧心纨质,淡秀天然”。</p><p class="ql-block"> 董小宛聪明灵秀,精于生活的情致,董肉、董糖现仍是南京老饕们挚爱。</p><p class="ql-block"> 李香君 。自幼跟人习得艺家诸艺,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一不精通,妩媚动人,琴曲书画样样精通,她尤擅南曲,歌声甜润,深得四方游士追慕。</p><p class="ql-block"> 顾横波庄妍靓雅,通晓文史,工于诗画,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日本东京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马湘兰知名女画家,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第一。(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妓)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p><p class="ql-block"> 卞玉京 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p><p class="ql-block"> 风流女侠寇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p><p class="ql-block"> 这些风华绝代的女子,个个都有悲凉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柳如是,当代著名国学家陈寅恪在晚年失明的情况下,用口述方式写了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可见她有特别之处。经过了太多情感的纠结和岁月的蹉跎,23岁的她最终嫁给比她大了近四十岁的钱兼益(跟如今杨翁恋比,又是小巫了)。好象在同龄人那里恋爱失败的女性,爱去找年龄比较大的男人,寻求安全感?但有一个问题,女人再强,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还是需要保护,爱上了东林党的重量级元老、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老夫少妾,才情并重,诗词唱和,文辞吟对,寄情于山水,游历于江湖,生活雅致惬意。但在明亡城破之时,柳如是与钱兼益相约投河恂国,却被钱一句“水太凉不适合”为由宛拒,柳却投河救起,但心却凉透了。钱投清为官,柳断其往来,在梦破后以一缕白绫结项自尽,从此,秦淮河畔多了一缕香魂凄歌</p><p class="ql-block"> 陈圆圆。由于她的原因使得多少生灵涂炭,万户素缟,朝代变换加剧,被扣上“红颜祸水”的帽子,成为历史上被诟病的女子。明亡前,一个巧合的机缘,陈圆圆嫁给吴三桂做了妾,虽然是妾,吴三桂也十分宠爱她,在家里的地位也不低,这让陈圆圆稍稍有些安慰,她以为自己期待的安稳日子来了。婚后不久,吴三桂被崇祯派到前线抵抗满清军队,两个人就此别离。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急召吴三桂回京,在路上听到崇祯殉国的消息之后,吴三桂又回到了山海关,准备观察形势之后再做决定。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后。拘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起义军将领刘宗敏抢走了陈圆圆。已经接受李自成招降的吴三桂得知此情,他一下子怒了。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遇上了一个为她痴为她怒的男人,这一怒导致的后果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吴三桂欲与李自成决一死战,因兵力不足,暗中与清军联合,放清军入关,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很快兵败。在出逃路上陈圆圆遇到了吴三桂的部队,两个人劫后重逢。 跟随吴三桂,当上平西王妃,并在昆明给她修建了宫殿。这时候的吴三桂独霸云南,过了一段奢华的日子。由于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引发三个朝代的多次战争,陈圆圆博得了世人无数的骂名,让一个本来不懂政治的弱女子背负了太多的历史罪责,很多人把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入主中原都算到她的头上,实在有些牵强。在她被争夺的过程中,二个王朝先后灭亡。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看透了人生她,晚年隐藏在偏远的小山村,吃斋念佛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八艳中她的结局是最好的。 </p><p class="ql-block"> 李香君。在侯方域南京参加乡试中举时,逛妓院遇到了16岁的李香君,当时的侯方域在江南一带,颇有名气,李香君仰慕他的文采,对他一见倾心,侯方域也很喜欢又年轻又漂亮又温柔又多才多艺的李香君。但是李香君的梳拢(专门陪一个客人)钱太高了,侯方域付不起,他的复社好友杨友龙替他付了。侯方域送了一把镂花象牙骨白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为定情之物,扇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李香君觉得很幸福,从此便留侯方域住在了媚香楼中。侯方域随军督战期间,大官僚田仰欲强娶李香君,李香君以死相拼,用头撞柱,血溅宫扇,田仰怕惹出人命,只好作罢。扇被画家杨友龙点血成花,即桃花扇,清代剧作家孔尚任以李香君的经历为蓝本,写出了剧本《桃花扇》,记录了李香君坎坷的人生,讲述了南明灭亡的历史原因。</p><p class="ql-block"> 放眼秦淮河的波光碎影,或许隐约可见欢笑的余波,她们的灵魂,依然踉跄着。八艳虽早已香消玉殒,但她们的才情与风姿,她们一个个精彩传奇的故事却永远沉淀在秦淮河中,化为一缕香魂潋滟这秦淮的水色,牵动着游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 深邃的河道上,一座座桥与彩灯交相辉映,有风姿绰约的浣花桥,有别具风情的长板桥,有诗意浪漫的印月桥、桃叶渡、朱雀桥、文德桥、武定桥。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每一座桥都是着秦淮河的一道风景。桥两岸灯影绰约,亭台楼榭,精巧典雅,别有一番风韵。华灯映水,画舫凌波,我看到了历史的剪影;迷醉秦淮,置身画中,我看到不同于武汉长江汉水的夜景,不一样深沉,不一样灵动,不一样明丽,更有不一样的感受。在秦淮的夜游中,我的思绪随着船尾的波浪不停的翻卷着,我的心始终被撼动着,游秦淮不仅有情愫的情怀,文化与历史的情怀,还要有家国情怀,不知有多少人能看尽这秦淮风情,又有多少人能读懂这秦淮风韵呢?</p><p class="ql-block"> 那晚,我为了圆一个久远的梦来到这里;那晚,悠悠秦淮河的夜景,耀了眼,迷了心;那晚,我仿佛速览一部中国简史。虽饥肠辘辘,腹中空空;心脑却严重消化不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