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0日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训。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安排了教育教学管理、领导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和领导能力与个人素养等课程模块的培训。培训采取教育理论专题讲座的形式。导师团队有高度、厚重、有效的培训,让学员达成思想认同、修炼能力、精进教学的目的。印象最深的是导师们的敬业和精业。敬业——博古通今,引经据典,站位高,正能量;精业——大到国家意志的深研,小到ppt的精致设计,脱稿讲解,侃侃而谈。管理团队项目负责人韩民主任、班主任团队的张国平、王俊斌、徐兵老师组织活动,并为学员提供了特别暖心和贴心的服务,就餐、休息、茶水、温馨提示、精彩主持和总结、资料分享等等。总之,学员们需要的时候就是管理团队出现的时刻,感恩!感谢!</p><p class="ql-block">为期一周的培训,听起来很长,学起来又觉得很短。正像韩民主任开课时说的那样,“通过培训赋能能力提升、学会知识、指导方法,开拓视野,知行合一,善作善成。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感悟和启发上,要通过培训提升理论的深度、实践的厚度、工作的热度、成果的亮度。”这也成为我学习的目标,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在培训中感触最多的是下面几个高频词和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主体、发展思维、教育学首先就是关系学”。这些描述很清晰地让我梳理出今后工作的方向、着力点——作为教育者,要时刻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深研思想专业理论,要立足本职本岗本位,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一、感悟,学道练术成事</p><p class="ql-block">“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本次培训从思想、业务理论的根本讲起,究其本,厚其基,让我知道“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沈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国海教授的讲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论述 努力争取做新时代的四有好教师》,从习总书记教育的重要论述入手,摘录讲解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事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要始终抓住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来思考教育,来思考本职工作。课程方案要求:“立足于中国大地办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讲到教育的“两个大计”“四个服务”时,韩教授提到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秦玥飞、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梁思礼的事例时,我心潮彭拜,写下这样的感悟:“我本芥子,仍有热血。不负使命,躬耕不息。”听了讲座,作为一名从教近30年的教师,让我对这一职业和岗位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深深的敬畏和热爱,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想,作为从教者,不论身处何岗位——行政管理者、教学指导者、一线教师,我们真的应该站在世界、国家、社会、家长、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首先,要充分尊重自己这份职业,因为真的很重要。以“极端重要性”定性教师工作,以教育发展第一资源定位教师工作。更加坚定使命感——教育是最庄严,最神圣的,进一步明确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明确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育者的每个岗位对于学校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无可替代。在此认知的基础上,才能为本职负责,才能生发内驱力,才能尽其职,才能有所为。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也又一次郑重写下:立足本岗,要有担当、负责任,要多思考我能做些什么?我要怎么做?</p><p class="ql-block">原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景敏教授《好课的标准及实施路径》,并没有直接从好课的标准入手,而是站在新时代学科教学任务分析的高度,带领着学员深入理解“五育并举”的内涵、关系、策略和融合,站在心里想着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强化核心素养整体化设计。在基本教学活动设计环节,要基于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让我跳出单纯看课的线性思维,而是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了解好课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学习,今后我设计课、指导课的视野更开阔,角度更宽泛。进一步明确了要依标听课,以及好课要怎样评价和指导。好课的标准是:加强联系,处理好本课时与本单元的关系;目标科学,培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情境,情境设计感性、直观;问题真实,基于情境,具有挑战性;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高,参与面大;尊重学生,尊重认知、能力差异,积极鼓励与期待;作业设计,分层次、个性化,关注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副主任韩民的《教学领导力的修炼》,从“什么是领导力、如何修炼领导力”两个方面充分用理论引发事例,又用事例验证理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幽默风趣。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而优秀的领导者要具有明方向的远见,能感召的道德,善开拓的担当,见成效的能力。从领导力的发力方向上看,是让学校向前、向好、向美发展;从领导力作用的效果上看,是体现在成事、成效、成绩上。领导者要具有“破局之法,人际之效,超越之力”。</p><p class="ql-block">韩主任重点讲了“人际之效”中的两块基石“尊重、换位”——“六个招法”中的“会议沟通”。对于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指导者“开好会”很根本,很重要,很实用,所以我特别留意,详细记录学习着。不论是什么层面,什么角度的“会议沟通”,都要强准备、能预判、会表达、善应变。言之有物,有内容、有干货、有事例;言之有据,有道理、有哲理、有理论;言之有序,有逻辑、有条理、有层次;言之有文,有提炼、有特点、有金句;言之有新,新内容、新方法、新思路;言之有力,有感召、有唤醒、有激励。韩主任还讲了集中培训的要求:要应所需,解所惑,按需施教,简洁高效;现场评课要观所做,增所悟,基于场景,精准讲评。每个人的专业成长上,都面临“做而不思则庸,思而不做则虚,教而不言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误区,因此,要开拓“超越之力”的提升路径:学习业内标杆,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坚持团队互助,在交流过程中发展自己;反思教育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研读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进行教育研究,在把握规律中精进自己;产出教育成果,在职业尊严中激励自己。以上所得,让我对如何开展工作有了更新的思路,更准的角度,更好的方法。边学边感局促,边学边觉忐忑,究其原因,写下自己的感想——学得不够,行得不远,积累不够,感悟不深。想到此,也就更加坚定了自己当下及未来要学透、研深、做足的初心。</p><p class="ql-block">辽宁教育学院小学部部长李晓梅依托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讲解了《基于学科理解 培育核心素养》。李部长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结合各学科的教学、作业设计,以单元主题教学为抓手,以三类课型——种子课、生长课、主题活动·项目学习为载体,讲解了如何激活已有经验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的任务、拓展延伸应用的任务。加深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这个讲座是离新课程标准最近,最贴近教学和课堂的。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理解而教,教师要有大概念和大单元意识,凸显结构化的课程内容。要通过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人的社会性成长。课程建设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课程内容要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学业质量标准以检验知识点提升为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工作与研究部主任于维涛的《造就高素质校园长队伍服务 教育强国建设》高屋建瓴,讲述了打开格局——全球视野审视教育的战略地位;打破困局——新时代新征程校园长发展问题与任务;开创新局——新时代校园长工作特色创新。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30年的教育,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发展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好奇心、勇气及毅力。“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是教育发展的四个关键词。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要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听到这,让我对教育观、学生观、课堂观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期待。</p><p class="ql-block">辽宁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付军的讲座是《“双减”背景下 聚焦新课标 +新评价 +新作业打造中小学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新样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角度出发,引领学员学习教育文件(核心内容+整体把握+考试评价) ——清晰新方向 ;聚焦关键问题(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学习规律) ——研究新要求 ;提升落实质量(校本教研+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形成新样态。从而构建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研与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力。付主任指出要整体把握教育改革的趋势,引领研读两个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强调要通过评价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也特别注意到了付主任关于命题,说到了“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评价,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和高度参与”。这简短的数语,让我更清晰了今后命题的方向、角度、内容。付主任还就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提出了教研要“四有”“四用”。有方向——明确课标要求,用单元构建教学;有方法——突出专业研究,用专业突破经验;有方案——设计组合套餐,用成果导向深入;有实践——跟进同科续构,用行动推动发展。这些都给我了深深的启示,教研的底线和策略呼之欲出,要做有体系、有内涵的教研。</p><p class="ql-block">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培计划首批专家郑重的讲座是《选好载体 让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融为一体》。郑教授是辽宁省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原党委书记,因为讲座中的案例多与我的工作岗位有关联,所以更谐振。郑教授从“最好的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程,最好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讲起,从“三个部分”“六个角度”——教学的教师、教师的教学、课程的教学、教学的课程、课内的学习、课外的实践,生动讲述,入情分享。有很多打动我的金句——教学“因材施教”;管理“因生给爱”。“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要行万里路,又要阅人无数;既要阅人无数,又要高人指路;既要高人指路,又要自己去悟;没有自己去悟,前面都不算数”……就像王俊斌老师在本场总结中说到的那样,郑教授用思辨的方式,哲学的语言,教做人做事。真正的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真的是有很多精彩的观点值得我细细玩味。</p><p class="ql-block">所谓“智者出言,深入而浅出”,各位培训导师为学员做了特别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的引领。导师们都提到了“做事先做人”。培训导师和管理团队,不论是从形式上培训的内容与安排,还是严谨务实、钻研学术、真诚以待的态度,我都学到了更高位的做人做事,由衷地感到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学习结束虽一月有余,我仍在反复研读、理解和消化中。</p><p class="ql-block">二、践行,复盘实践升华</p><p class="ql-block">“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习总书记说过“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怎样从本职岗位出发,服务学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通过本次学习,我更知道“到哪里去?”“怎样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我要努力做到三点:第一,学习内化,转化为悟,吸纳精进;第二,重组应用,转化为行,切己体察;第三,梳理回顾,转化为理,贯通学做。</p><p class="ql-block">最近看到上海金瑞学校校长程红兵在《归来依旧是书生》中分享的一句话,感同身受,那就是:“人生有三大幸事:读书、思考、实践。这也是一个老师成长的关键要素。”学后思,思而行,行则成,在学习实践的路上,我将永远渴望,永远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