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当年足迹——高中毕业四十五周年回母校专集之二

西边云彩

<p class="ql-block">  8月5日回母校参观。走遍校园每一个角落,只找到当年教室旁的一棵桉树,记忆中的其它地方早已换然一新。同学们在交流中为母校的巨变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8月6日游览周边,寻找当年劳动、上夜校、课后游玩等地。</p> <p class="ql-block">  立秋前的天气仍是高温炎热。母校所在地余家镇的清晨一片静谧、祥和。</p> <p class="ql-block">  举目远眺——</p><p class="ql-block"> 眼熟青山道:当年爬山练长跑。</p><p class="ql-block"> 难忘幸福桥:散步聊天清风绕。</p> <p class="ql-block">  晨曦下的母校全景。当年学校围墙外是一片稻田。而今被征用改建为学校的运动场。</p> <p class="ql-block">  早餐之后,我们从柚苑农庄出发,第一站就是浦里河坝的跳蹾石。</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山间田野,上坡下坎,步履矫健如当年。一路欢声笑语,一路回忆不断……</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浦里河南岸由西向东。看到宽阔的河道,清澈的河水,思绪顿起涟漪……</p> <p class="ql-block">  对岸就是母校(浦里河北岸,上图)。河里没有了大小鹅卵石,河水湍急而下。</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学校修建两层高的办公综合楼时,在校的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全体师生勤工俭学,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都要到河里去挑运石头,用作砌墙的石料。难怪河里不见鹅卵石,原来是四十五年前被我们搬运光了。</p> <p class="ql-block">  对浦里河跳礅石的记忆是深刻的。当年只要一出校门,就能看到南岸与浦里河交汇处通往余家场老街的跳礅石。</p> <p class="ql-block">  浦里河东南面,有一条名为关龙河的支流汇入,与浦里河主河道形成一个Y形河道。交汇处河面较宽,雨季山洪暴发,河面水流十分湍急,波涛汹湧,声如洪钟。九十年代末,政府加大河道整治的力度,加固河道两岸修了河堤,有效缓减了洪水对岸边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支流汇入处东西两岸人员的通行,政府修建了一座索桥,并在西南岸建了一个中心公园,利于民众休闲娱乐,</p> <p class="ql-block">  跳礅石,是一种放在浅水中相隔一定距离供踏脚往返用的大石块。安装跳蹾石,也是一种传统搭桥过河的方法。但遇到雨水季节河水瀑涨时就不法通行。</p><p class="ql-block"> 浦里河的跳礅石有近六十块,建造时工程质量高,近百年来,极少被洪水冲毁。</p> <p class="ql-block">  浦里河的跳礅石,当年读高中两年里没有去走过一次,只是远而观之。即便是那些在余家常住的和外地来此读初中的同学都没走过。这次是第一次走跳蹾石,大家兴奋不己。</p><p class="ql-block"> 但凡人生的第一次,大都是兴奋的、激动的,同时又有些担心和害怕,有恐高心理的同学更是如此,尽管河水平缓。不过,在摄影师的指挥下,同学们后来的表现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  几位美女同学的活跃犹如当年,在水中拍、石上照,个个自然光鲜水灵灵,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阳光、河滩,无水浪;游览、拍照,好风光。毕业四十五年后能邀相见,人生缘分同学情如浦里河的河水长流而不间断。</p> <p class="ql-block">  生存靠物质,生活靠心态。花甲之年享天年,退休之后过第二春。四十五年前的女同学们,如今仍是花枝招展、青春靓丽。心态、心情、心境都保持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  男同学们也一改当年”的拘束和腼腆,积极营造拍照的氛围,甘当绿叶衬红花,但也不失一展雄风。</p> <p class="ql-block">  游完跳礅石,我们沿着浦里河东南岸的河堤(当年没有修)奔向余家镇的第一座大桥。</p> <p class="ql-block">  从河坝走到河堤上,远远就见到余家镇的第一桥“幸福桥”。</p> <p class="ql-block">  幸福桥的命名是当年教我们语文课的张远裕老师。这座桥是一座公路桥,连接浦里河南北两岸,是通往弹子乡、邵家乡、铁炉乡以及邻县的必由之桥。这座桥离母校两百米。记得当年的夏季,白天或晚上的课余时间,我们常常偷偷跑出校门来到桥上,坐在条石做的护栏上谈天说地,享受河风的清凉。</p> <p class="ql-block">  在幸福桥的北岸桥头,当年只有一个邮电局,至今还在。如今,桥的两端两岸,高楼林立。在东南岸桥头东侧,当年有一个废品收购站,如今建成了一个面粉加工厂。几十年前见到过的挂面出机晾晒,今天又见到了。</p> <p class="ql-block">  沿着浦里河南岸一路向东,我们向记忆中的另一个场地百洞岩走去。沿途所见是政府修建的沥青休闲路,以及太阳能路灯,为生活环境的改善深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  在河道的尽头,看见了当年就有的拦河堤。拦住河水是为了发电。在下游有一座电厂,利用河道的巨大落差来发电。</p> <p class="ql-block">  由于河水被拦截,所以,从这里流出的河水极少。但在洪水李节,满河的山洪溢过拦水坝倾泻而下,形成极为壮观的瀑布。</p> <p class="ql-block">  通往弹子乡的公路在此处有个意弯下徒坡。这是当年我班住在弹子乡的同学每周上学到校和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此处可以看到建造在公路下坡尽头的百洞岩发电⺁和公路对面的高岩和瀑布。</p> <p class="ql-block">  当年路边没有护拦。路面也不是柏油沥青,而是碎石路面。尽管是乡道,而今的路况升级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百洞岩,我们沿着公路往回母校的方向走,前往当年每周到农户家开展夜读活动的村院。记忆中的小路豁然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每周各班有政治任务:每晚到农户家进行一个小时的读报和宣讲。各班每晚派一个五人组,周日至周四晚轮流进行。我们班所负责的是个大院子,每次都是集中全部农户一起读报。这个院子的房屋而今全部重建更新。只有那口古井还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  当年参与读报这次又参加回母校聚会的几位同学在院子的古井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  村头有村姑卖农产品(上图),同学们先后购买了一些,表达支持之意。在院子里巧遇一老农晒包谷,与他攀谈起来。他虽不太清楚那段学生来院子里读报宣讲的事,但问到这几十年的生活状况,他很高兴地说大有改善。他指着满地的包谷说,今年又是个好年头。</p> <p class="ql-block">  娇阳正当午。同学们参观完夜校村院往回走。行走在稻田间,虽有热浪,个个大汗淋漓,但也因夏风中飘散着农作物的芬香,更因一个上午在跳礅石、幸福桥、百洞岩以及老院子寻找到了当年的许多足迹而愉悦不已。</p> <p class="ql-block">  回到住处共进午餐。午餐之后,本次活动结束。</p><p class="ql-block"> 相聚既是短暂的,相聚也是快乐的,相聚更是幸福的。分别既是一种牵挂,分别也是一种思念,分别更是一种期待。</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四十五周年回母校聚会已结束,我们相约毕业五十周年再相会。</p><p class="ql-block"> 祝母校越办越好,桃李满天;祝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家庉幸福,第二春快乐无忧。</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五十周年我们再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