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奈何与不得已:西路军成立的背景(徐向前评传52)

虫子读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1</i></b></p><p class="ql-block">关于西路军,争论很多,要说清楚或许不是三两篇文章能完成的。而且还有个安全性的问题。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先放一放,希望以后有机会再专门的、详细的写写。</p><p class="ql-block">还是贴着徐帅写。</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容易理解,也为了通篇的完整性,本篇先尽可能简略地叙述一下西路军的背景。</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2</i></b></p><p class="ql-block">按照一般的概略叙述,似乎中央红军到了陕北就算找到落脚的地方了,就算找到革命发展的基地了,但事实远非如此。</p><p class="ql-block">到陕北只是暂时有了个喘息的地方,如此而已。以当时的形势看,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根本就待不住。</p><p class="ql-block">首先陕北地瘠民贫,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红军;再就是来自老蒋的军事威胁。红军退居一隅,缺少战略空间,本身实力又太弱小,假如老蒋大兵来攻,根本就没办法应对!</p><p class="ql-block">所以中央落脚陕北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出路问题。</p> <p class="ql-block">据程子华将军回忆:当时出现了几种意见,几种意见都是不想放弃到手的地盘,都是想以陕北为基础,再往外发展,从而获得较大的战略机动空间。所不同的是,往哪个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一种意见就是按以前的思路,认为应该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宁夏、甘肃等西部地区发展;</p><p class="ql-block">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该向北发展,出兵绥远、内蒙古、察哈尔等地,向蒙古人民共和国靠拢,以取得国际援助。</p><p class="ql-block">但伟人认为以上两个方向都不适宜,而应该往东发展。东渡黄河,打到山西去开辟吕梁山根据地,再进一步通过河北或察哈尔开赴抗日前线,从而把国内战争和民族抗日战争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虽然鉴于当时的大环境红军东征并没有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不得不说,伟人的思路确实不同凡响,一开始就抓住了关键点,既把国内战争和民族抗日战争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当时,抗日是大趋势,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不仅是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大事,仅从红军一面讲,也是得以生存下去的一个极重要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所以在这个艰难时期的各种求生存的尝试中,伟人一直紧扣这一点,用心用力之处皆以此为中心。</p><p class="ql-block">东征以后,红军跟有心抗日的张学良将军建立了秘密的统战关系。希望利用当时老蒋缠身于两广事件,西北相对空虚的机会,由红军配合东北军打通苏联,出兵绥远,建立西北国防政府,造成西北的抗日局面。然后在此基础上逼蒋抗日。</p> <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一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内部,联合友军,粉碎蒋介石的灭共计划,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达逼蒋抗日,停止内战,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后来两广事变很快解决,老蒋抽出身来再次剑指西北,陕北苏区又陷入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中。</p><p class="ql-block">怎么应对?</p><p class="ql-block">就像一个被逼在墙角的人只能不顾一切拳打脚踢、各种挣扎一样,这时中央和伟人在极度的焦灼之中也是这样,基本上是能想到的办法都得试一试。</p><p class="ql-block">这其中就包括大范围的统战工作,既由我党我军高层利用自己的旧关系或影响力给国民党高层写信,希望可以藉此对老蒋造成影响,使其放弃对红军的围剿。</p><p class="ql-block">事后看,这是不可能的。以伟人的睿智和对老蒋的了解也不太可能真正对这事抱多大希望,但重压之下,求生存的急迫和本能让人根本没有从容的心态来判断和取舍,行不行的,也得试试。万一有奇迹呢。</p> <p class="ql-block">试试而已,但不能倚靠奇迹的发生。所以当时伟人主要还是从现实角度考虑和筹谋。</p><p class="ql-block">这种现实考虑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争取二、四方面军早日北上会师,以加强红军的力量;但这力量仍远远不足,所以另一个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尽快安排一个退路。陕北实在待不住了——这种情况在事实逻辑上是大概率的事——就去宁夏,打通苏联老大哥。一可以解决战略靠背问题,再则可以取得物质援助。</p><p class="ql-block">随着南线老蒋中央军的大兵压境,这个所谓“宁夏战役”的计划就不得不尽快提上日程了。</p><p class="ql-block">要进行这一计划并不容易,必须南扼绝对优势敌人的大举进攻,争取一定的时间;同时利用这段时间强渡黄河。可以说生死一线间。</p><p class="ql-block">而当时中央红军满打满算两万来人,还得盯着宁夏马鸿逵部,保卫苏区,所以中央和伟人非常急迫的要求四方面军赶来会师。</p><p class="ql-block">以当时的形势看,确实不来不行,张国焘决定从永靖渡河时伟人反应很大,就因为如果这样,红军就真的有可能“被蒋介石各个歼灭”。</p> <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十万火急、生死一线的形势需要。理解了这一点,对很多看起来充满权谋意味、难以理解的命令或许就能想得通了。</p><p class="ql-block">孟子有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张廷玉《澄怀堂语》中说:吾人必深知孟子不得已之苦衷,方可以读《孟子》。不然,则书中可疑可议者,不可胜数矣。</p><p class="ql-block">这个思路用在这里也是一样,理解了当时中央和伟人“不得已之苦衷”,那很多看起来“可疑可议”的指示和命令也就可以理解了。</p><p class="ql-block">所以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独立完成南扼敌人,同时西渡黄河的任务,看似不近情理,但那也是不得已。</p><p class="ql-block">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穷人家有时候没办法,为了活着,只能狠起心肠。</p><p class="ql-block">这样,就出现了三过草地、兵疲将馁的红四方面军在刚刚会师,还没来得及休整补充的情况下就紧急投入战斗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3</i></b></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央《十月份作战纲领》,四方面军迅速行动,以主力在南线构成扇形防线,节节抗击敌人,争取时间,同时以30军在靖远地区准备强渡黄河,用徐向前的话说,就是“两个拳头迎敌”。</p> <p class="ql-block">10月21日,敌人发起猛烈攻击。老蒋亲自坐镇西安督战。胡宗南1军、毛炳文37军和王均的3军,由静宁、通渭一线向北进攻;红四方面军4军、5军、31军在界石铺、华家岭、马营等地的丘陵地带与敌展开激战。</p><p class="ql-block">战斗极不容易。四方面军以长途跋涉后的疲惫状态,以缺枪少弹的低劣装备,在不利于我的丘陵地带,与数倍于我的、绝对优势装备的、并配以飞机大炮的敌人,以最不利于我的阵地阻击的作战方式,展开激战。</p><p class="ql-block">尽管红军拼尽全力但仍然不得不节节后退。</p><p class="ql-block">其中红5军损失惨重,副军长罗南辉也在敌机轰炸中牺牲。其据守的会宁被敌人突破。徐向前紧急命令5军后撤至会宁城北的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地区,并从两翼抽调四个团补充到5军,填补上缺口,继续阻击敌人。</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罗南辉烈士雕像</i></p> <p class="ql-block">形势险恶至极。假如敌人继续大举进攻,突破红军防线,占领靖远,渡河计划就将泡汤;而不能渡河,红军就极有可能被压迫到背水作战的境地,前途难测。而这正是老蒋的计划:第一步在西兰大道给红军以致命打击,防止红军渡河;第二步“将红军主力压迫在黄河以东、西兰通道以北地区,一举消灭。”</p><p class="ql-block">这种千钧一发的形势,也使得伟人处在极度的紧张之中,所以在具体的兵力分配和作战计划上,也出现了不断的变化和反复。</p><p class="ql-block">从10月11日中央的《十月份作战纲领》下达、敌人尚未发起正式进攻之前,因为得到张学良透漏的老蒋的作战计划,伟人就极其紧张地关注着30军的渡河准备工作,不断来电催促。</p><p class="ql-block">如今形势比预计的更严峻,渡河已是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根据对南线敌人的判断,中央电令四方面军“应以两个军渡河,控制河西沿岸;以三个军拒阻南敌。”</p><p class="ql-block">根据这一命令,朱张具体部署:三十军首先渡河,九军跟进,如渡河不成,南敌突进,则以九军配合南线部队击敌。</p> <p class="ql-block">这其实也是灵活的,九军渡不渡河,以实际情况而定,目的就是在紧张的战局中将有限的兵力加以最优配置,将秤砣随时移动,以达到尽可能的平衡。后面伟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复变化,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前线的徐陈鉴于实际困难,向军委和朱张建议:“为打开河西战局,四方面军至少应以三个军以上的主力渡河,南拒兰州北进之敌,北进一条山及五佛寺,西控永登、红城子一带,以便有力策应一方面军的渡河行动。拒阻南敌的任务,请从兄弟部队中抽一部力量,协助四方面军完成。”未获批准。</p><p class="ql-block">他有困难,要三个军,可以理解,但这边更难。</p><p class="ql-block">23日,30军尝试渡河,未能成功。</p><p class="ql-block">24日,伟人权衡之后,再致电彭德怀:</p><p class="ql-block">“30军迅速渡河控制西岸,9军拟以暂不渡河为宜,尔后北进到海靖线防御,4、5两军主力是否足够?二方面军将来必要时须准备转至海固线防御,固隆海靖线及其以南地形条件是否利于敌之进攻抑或利于我之防御,商量结果速告。”</p><p class="ql-block">24日夜,30军再次尝试,在虎豹口渡河成功。</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虎豹口</i></p> <p class="ql-block">25日,彭德怀致电伟人,汇报30军渡河成功消息,并汇报九军即将跟进渡河。而对伟人9军暂不渡河的提议,彭建议:</p><p class="ql-block">“四方面军主力以三个军渡河,两个军抗击会宁之敌。”</p><p class="ql-block">同日,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联名致电中央和伟人,鉴于渡河成功,建议四方面军主力迅速渡河,抢占一条山、永登、古浪地区,在黄河西岸站稳脚跟。</p><p class="ql-block">同日,伟人回电,意思还是应该侧重于击破南敌:</p><p class="ql-block">“第一步重点应集注意力于击破南敌”, “第二步重点集注意力于向北”。要四方面军以9军以外的一个军随30军渡河,然后向中卫方向延伸,以一个军去攻占定远营。</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这时候仍是全军渡河的计划,先南先北都是想尽可能地找到一个最佳的兵力平衡。</p><p class="ql-block">兵力有限。伟人为什么提出“九军以外”的一个军过河,就是因为当时阻敌部队中九军实力最强;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兵力分配已经不仅仅是成建制的大块的考虑了,而是精细到具体实力值了,可见当时之艰难。</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河西暂时一个军,你觉得一个不够,9军也得去,那这样,取中间,实力强的9军不去,其他的军去一个。就是这样,穷人过日子,一丝一毫都得好好计算。</p> <p class="ql-block">此刻红9军已在30军之后开进到黄河边,准备渡河,接到中央命令,只好在河边待命。</p><p class="ql-block">徐陈不太明白中央的意图,但形势紧急,不能浪费时间,于是利用这个时间先安排方面军指挥部和直属队过了河。</p><p class="ql-block">这样,徐向前、陈昌浩于渡过黄河,与朱德、张国焘的红军总部分割开来。</p><p class="ql-block">10月26日,形势再起变化,胡宗南部向红军发起猛攻,防御的4、5、31军抵挡不住,节节后退。</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是要加强阻击部队的兵力还是加强渡河兵力?如果最终能顶住,就加强阻击兵力,以期获得更大的腾挪空间;如果加强兵力也顶不住,那就加强渡河兵力,以期能有足够的兵力在对岸迅速打开局面,使全军尽可能快地渡河。</p><p class="ql-block">而加强渡河兵力,这边阻击的兵力就更不足了,能顶多久?能顶到对岸打开局面红军主力全部渡河吗?不加强渡河兵力,那边打不开局面,这边想渡河也不太可能。</p> <p class="ql-block">总之,兵力极端不足,左支右绌,极端艰难。</p><p class="ql-block">而敌情又瞬息万变。</p><p class="ql-block">所以,看似变来变去没有定着的命令其实是在走钢丝,是在极限压力之下对秤砣的不断拨动。权衡,权衡,权之衡之,何其不易!</p><p class="ql-block">所以当天深夜,中央来电,又指示9军渡河:</p><p class="ql-block">甲、30军、9军过河后,可以30军占领永登,9军必须强占红水以北之枢纽地带,并准备袭取定远营,此是极重要一着。</p><p class="ql-block">乙、等二三日后如真实胡敌无北进之意,再以一个军渡河不迟,目前瞬南村敌应取击破手段,仅取抗击手段不够。</p><p class="ql-block">朱德、张国焘根据这个命令,指示徐陈:</p><p class="ql-block">“毛、周电令目前作战重点,系注重击破南敌,停止追击。我各部应遵照这一指示执行。”</p><p class="ql-block">“四方面军除30、9两军及指挥部已过河外,其余各部应停止过河。”</p><p class="ql-block">至28日拂晓,30军、9军及方面军指挥部,渡河完毕。</p><p class="ql-block">9军渡河之后,4、5、31三个军在胡宗南部压迫之下,也向黄河边上转移。形势紧急,朱、张28日致电毛、周,建议31军渡河。</p><p class="ql-block">29日,毛、周复电同意:“为迅取宁夏起见,31军可以立即渡河,在9军、30军后跟进。”</p><p class="ql-block">31军在军长萧克、政委周纯全率领下急行军到黄河边渡口,军直属队当天就开始渡河。</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也就是30日,中央根据彭德怀建议,再次改变命令,要31军暂不渡河,留在东岸作战:</p><p class="ql-block">“为战胜胡敌,31军即照德怀29日20时电令部署执行任务,胜利后直由中卫渡河。”</p><p class="ql-block">这样,已经过河的31军直属队又返回东岸。</p><p class="ql-block">这时,国民党军已经追上来,关麟征师向靖远猛攻。</p><p class="ql-block">看守靖远渡口的5军疲惫不堪,抵挡不住,也已失去向位于打拉池的红军总部靠拢的机会,无奈只能在三角城一带仓促渡河。</p><p class="ql-block">接着,敌人占领靖远,其飞机轰炸了靖远渡口,毁掉了红军修造的浮桥。</p><p class="ql-block">至此,中央及伟人虽全力周旋,但无奈形势逼人,靖远失守,渡河已没有可能。</p><p class="ql-block">朱张遂命令4军、31军向打拉池、同心城靠拢,会合彭德怀所部牵制敌军。同时通知河西的徐向前、陈昌浩,要他们独立行动,去打开河西局面。</p><p class="ql-block">最终,在敌人重兵压迫之下,红军全军渡河的计划未能实现,被分割在了黄河两岸。</p><p class="ql-block">这是伟人最不想看到的局面,本来兵力严重不足,现在又被分割成两部分,红军处境极其危险。特别是河东,目前就危在旦夕!</p><p class="ql-block">事急矣。</p> <p class="ql-block">所以这时伟人又向徐陈发出一个难以执行的命令:“河西只要一个军,指挥部带两个军仍过河东准备夹击敌人。”</p><p class="ql-block">但事实上这时已经没有东返的可能了。</p><p class="ql-block">其实伟人及红军总部这时也大概知道河西部队东返之不可能,你来不了,那就试试我能不能去。</p><p class="ql-block">所以红军总部当天又致电徐陈,说河东之4军、31军准备在靖远以北渡河。“已得毛主席同意,4军、31军即在三角城过河,准备迎接。”</p><p class="ql-block">但你想去也去不了。所以当天傍晚,徐陈又得总部电,告以4军、31军暂不渡河。</p><p class="ql-block">这样,河西部队,也就是5军、9军、30军及总部机关等共二万一千八百人,开始按照“独立行动,打开河西局面”的指示,向一条山地带进击,开始了孤军奋战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4</i></b></p><p class="ql-block">河西部队以打开北进宁夏的门户,进取中卫和定远营,策应河东部队渡河为任务,进展比较顺利,但河东部队在敌人全力压迫下却处境艰难,企图在海原、打拉池一线诱敌深入、歼其一部分的计划未能实现,所以,仍需河西部队行动上的配合,于是中央电令河西部队:“九军、三十军暂控眼井堡大路、三塘驿、五佛寺,休息待机。”</p><p class="ql-block">原地待机的命令让徐陈很感焦虑。因为过河时以为能快速推进,所以带的干粮有限;再则那一带地势开阔,三面临敌,背靠黄河,久驻于我大不利;还有就是河东部队又向宁夏增兵企图,如果被敌人控制了宁夏门户枢纽,那后续宁夏战役的进行将陷入巨大的困难境地。</p><p class="ql-block">所以徐陈向中央建议:及早进行宁夏战役,勿失良机;否则,亦请明确指示河西部队的行动方针,现地待机,总不是办法。</p><p class="ql-block">徐陈的要求合情合理,但奈何形势不由人。这时中央其实已经在重新衡量宁夏战役的可行性了。</p> <p class="ql-block">于是,11月3日,中央军委电令徐陈向西进击,占领永登、古浪一线。一条山、五佛寺地区,可留少部兵力扼守,便于机动。</p><p class="ql-block">5日,红军总部电示徐陈: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消灭马步芳部,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p><p class="ql-block">6日,徐陈根据这一指示,制定了《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这一计划,以集中主力西进,首先消灭平番、大靖间的马步芳野外部队,进占大靖、平番、古浪、凉州地区作立脚点,伺机策应河东部队渡河作战为目的。</p> <p class="ql-block">接着,徐陈将此计划上报军委和红军总部。</p><p class="ql-block">但几乎与此同时,中央正根据全盘情况,酝酿整体战略计划的改变。</p><p class="ql-block">11月8日,军委决定放弃宁夏战役计划,提出了一个《作战新计划》。</p><p class="ql-block">大意就是向东南方向发展,尽量向陕南扩大苏区。如果局势恶化,就筹备新的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就是先集中河东部队,争取消灭敌人一部,求得一个短暂的休整期;然后示敌于将欲渡河,吸引敌人北进;然后河东部队编为南路军、北路军,寻机向陕南进击;然后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然后与蒋阎谈判,如谈判成功最好,如不成功,则继续东征;如东进不成,则转进至冀豫晋交界地区;然后出至直鲁豫之交渡黄河;然后到皖鲁;然后到鄂豫皖;然后到鄂豫陕,然后再转回西北。</p> <p class="ql-block">计划以一年至两年完成。目的在于扩大政治影响,扩大红军,争取统一战线在全国胜利,争取与南京订立协定,争取抗日。</p><p class="ql-block">——顺便提一句,伟人的思路是了不起!他早就看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出路。所以万变不离其宗,千回百转,紧扣主题。现在都被逼得要再来一次长征了,但计划中兜一大圈到最后还是争取统一战线!</p><p class="ql-block">正如徐帅所说,“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战略变动。不仅放弃了宁夏战役计划,而且改变了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的整个方针、部署。”但出于绝对保密和政治宣传的需要,这一由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林育英制订的计划只通知了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任弼时五人。仅限此十人知道,河东河西各级指挥员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这样,河东部队其实已经在筹谋大转移,而河西部队考虑的还是“打通国际路线”,“西北抗日局面”。</p> <p class="ql-block">之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以及张国焘问题造成的深刻的思想上的影响,河西红军大概一直处在必须配合河东大局,但对具体情形又不清楚的状态。这样,误解、疑忌、争论、沟通的不顺畅、指挥上的不和谐、客观的求生存的“不得已”,大环境的巨大压力,使得西路军成为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存在。</p><p class="ql-block">按照《作战新计划》,河东红军大转移,河西红军势必暂时孤悬河西,所以中央在这个计划中首次提出:“徐陈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p><p class="ql-block">11月10日,中央及军委向徐陈正式下达了成立西路军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徐陈李并转各同志:</p><p class="ql-block">甲、你们所部组织西路军。</p><p class="ql-block">乙、依照你们提议的名单组织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以昌浩为主席,向前为副主席,统一的管理军事、政治与党务。</p><p class="ql-block">丙、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临时改为西路军总指挥部,其组织照旧不变。</p><p class="ql-block"> 中央及军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