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苦荬菜、中华苦荬菜与抱茎苦荬菜 </p><p class="ql-block">作者 杨璐|2021</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排开与主题无关的苦苣菜来看,在古代,苦荬菜和中华苦荬菜这两种十分相似的植物都曾被认为是“苦菜”过,甚至有些时候“抱茎苦荬菜”也会出来客串,毕竟三种植物从外形上看一般无二,从药性上看,都是清热下火的良药。</p><p class="ql-block"> 对于许多人来说,苦荬菜是一种几乎没有关注价值的植物,因为它实在太常见了,从陕西到云南,从中南半岛到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孟加拉、日本……苦荬菜的生命力旺盛的就像杂草一样,生长在各种山林草地中,以至于许多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它背后那些神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苦荬菜</p><p class="ql-block"> 苦荬菜是菊科植物,属于菊苣族苦荬菜属,和它一样时常出现在田间地里的还有它的表亲——中华苦荬菜和抱茎苦荬菜。</p><p class="ql-block"> 当然,用现在的分类标准来看,应该叫做“中华小苦荬”和“抱茎小苦荬”,这两种植物与苦荬菜同科不同属,属于菊科菊苣族的小苦荬属。</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将这三种植物放在一起,首要原因当然是因为它们都是中华大地上十分常见的植物,其中,抱茎小苦荬比苦荬菜更要耐寒一些,在北方甚至能分布到辽林,河北,内蒙古一带。</p><p class="ql-block"> 而中华苦荬菜就更牛了,除了我国外,甚至连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西伯利亚等地都有所分布。</p><p class="ql-block"> 除开这一点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三种植物十分相似,是许多菊科爱好者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想要区分它们,首先得从中华苦荬菜和抱茎苦荬菜这两种“小苦荬”身上下手。</p><p class="ql-block"> 所谓“抱茎”苦荬菜,重点就在于“抱茎”两个字上。</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抱茎”?</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叶片的基部围绕着茎,茎从叶柄穿出,看起来就好像叶片把茎包裹住一样,所以叫“抱茎”。</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只要看看抱茎苦荬菜的叶片就能很好理解。然而你要说这就是抱茎苦荬菜和中华苦荬菜之间最明显的差别?</p><p class="ql-block"> 其实也不是。</p><p class="ql-block"> 仔细查阅《中国植物志》不难发现,对于这两种“苦荬菜”,《中国植物志》中是这样描述的:</p><p class="ql-block"> 中华苦荬菜:茎生叶2-4枚,极少1枚或无茎叶,长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不裂,边缘全缘,顶端渐狭,基部扩大,耳状抱茎或至少基部茎生叶的基部有明显的耳状抱茎。</p><p class="ql-block">中华小苦荬</p><p class="ql-block"> 这说明中华苦荬菜的叶片也是存在抱茎现象的,只不过中华苦荬菜的茎生叶一般极少,很多时候甚至没有茎生叶,再加上抱茎苦荬菜茎生叶更多,抱茎现象明显,所以大多数时候都可以通过观察叶片来区分中华苦荬菜和抱茎苦荬菜。</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通过花蕊的颜色来区分两者也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毕竟虽然两者都是黄色的花朵,但中华苦荬菜的花蕊却是灰褐色的,而抱茎苦荬菜则是黄色的。</p><p class="ql-block">且中华苦荬菜除开“黄花”的品种外,还有个开白花的亚种,然而抱茎苦荬菜却没有这样的品种。</p><p class="ql-block">当然,抱茎苦荬菜没有,但苦荬菜却有白色品种,不过这个又另说了。</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通过花蕊和花朵的颜色可以轻松区分中华苦荬菜和抱茎苦荬菜。</p><p class="ql-block"> 再看苦荬菜,从整体形态结构来看,苦荬菜和抱茎苦荬菜比较相似,但细微处却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抱茎苦荬菜最经典的“抱茎”。</p><p class="ql-block"> 按照《中国植物志》上的描述看,苦荬菜:中下部茎叶披针形或线形,长5-15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箭头状半抱茎,向上或最上部的叶渐小,与中下部茎叶同形,基部箭头状半抱茎或长椭圆形,基部收窄,但不成箭头状半抱茎。</p><p class="ql-block"> 这一大段话总结起来最关键的也就三个字——“半抱茎”!</p><p class="ql-block"> 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抱茎只抱了一半,没有抱完,这一点从苦荬菜的叶片上也能直观看出。</p><p class="ql-block"> 所以想要辨别苦荬菜和抱茎苦荬菜,同样需要通过叶片和花色观察,毕竟抱茎苦荬菜怎么都不可能是白色的。</p><p class="ql-block"> 相较之下,区分苦荬菜和中华苦荬菜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了,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现在的菊科爱好者烦恼,古人也烦恼了近千年。</p><p class="ql-block"> 古代,由于没有科学的区分手段,古人们对于“苦菜”这一大众熟知的蔬菜有着各种不同的认知,其中最常被认为是苦菜的三种植物分别是苦苣菜、苦荬菜和山苦荬。</p><p class="ql-block"> 想必到这里许多人看到这三个十分相似的名字就已经感觉头大了。</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三种植物很好理解, 首先,它们都是菊科植物,其次,它们属于不同的属,苦苣菜是苦苣菜属,苦荬菜是苦荬菜属,山苦荬是小苦荬属。</p><p class="ql-block"> 其次,所谓的山苦荬就是如今的中华苦荬菜,或者说中华小苦荬。</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排开与主题无关的苦苣菜来看,在古代,苦荬菜和中华苦荬菜这两种十分相似的植物都曾被认为是“苦菜”过,甚至有些时候“抱茎苦荬菜”也会出来客串,毕竟三种植物从外形上看一般无二,从药性上看,都是清热下火的良药。</p><p class="ql-block"> 就算是到了现在,苦荬菜属被发现之后,苦荬菜属与小苦荬属也是经历了一番从融合到分裂的艰难过程最终才形成现在的关系的。</p><p class="ql-block"> 1821年,植物学家亨利·卡西尼建立了苦荬菜属,而在苦荬菜属诞生约半个世纪之后,一些分类学家根据苦荬菜属花的形态,将它归并到了莴苣属(Lactuca)中。</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如此,如今一些资料中还能看到将中华苦荬菜称为 "Lactuca chinensis"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不过很快,苦荬菜属又再次闹起了分家,黄瓜菜属、沙苦荬属、小苦荬属纷纷从苦荬菜属中离家出走,最终将卡西尼建立的苦荬菜属拆分成了四个属。</p><p class="ql-block"> 其中,苦荬菜的位置不变,中华苦荬菜,和抱茎苦荬菜都被分到了小苦荬属中。</p><p class="ql-block"> 而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苦荬菜属和小苦荬属的具体区别。</p><p class="ql-block"> 植物学家们给出的官方答案是——微型蒲公英般的瘦果。根据检索,这两个属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前者果实表面 " 有 10 条高起的尖翅肋 ",而后者则是 " 有 9-12 条高起的顿纵肋 。</p><p class="ql-block"> 所以,想要通过外观来区分苦荬菜和小苦荬属最准确的答案还是要看果实,当然,许多时候茎生叶不多的中华苦荬菜和茎生叶较多的苦荬菜还是能比较明显的看出差别呢,前者的茎光秃秃的,后者则会多一些半抱茎的叶片。</p><p class="ql-block"> 总之不管怎么说,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希望苦荬菜以及它的两个表亲能受到更多的关注,应用到更多的领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