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瑰宝莫高窟

闲暇(李大战)

<p class="ql-block">@闲暇(李大战)美篇号:525886</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威武睿智的天王,有凶神恶煞的夜叉,还有武艺高超的金刚力士。最外面的是天王,他脚踩恶魔,表达了一股正义的感觉,又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气势,好像在时刻保护着佛一样,在佛旁边还有两个小佛,可能是佛的弟子吧。在佛的周围墙壁上有精妙绝伦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内容精妙绝伦的,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壁画正在同人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其中最知名的当属敦煌飞天,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的所有洞窟中基本上都有飞天,壁画上的飞天千姿百态,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最著名的窟有:九层楼(第96窟)、三层楼(第16窟)、藏经洞(17窟)。这次我们有幸先后参观了第23、323、331、334、16、17、311、61、96窟。</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艺术瑰宝,窟内不允许摄影和摄像。</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3窟建于盛唐(704—780年),是敦煌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第23窟位于崖面下层,这是一个标准的唐代洞窟——覆斗形窟顶。正面开一佛龛。窟顶为团花藻井;西壁敞口龛内绘画和塑像相结合,表现佛及其眷属,但经过清代重修,失去唐代本身的面貌。洞窟的东、南、北壁及窟顶的南披均绘制法华经变,堪称“法华洞”。窟顶东披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西披绘弥勒经变、北披绘一佛五十菩萨图。</p> <p class="ql-block">  第323窟是一个初唐洞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型顶的小窟,南侧为324窟,北侧为325窟。前室及甬道的表层壁画均为西夏时重绘。后室(主室)平面方形,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四披各画千佛22列。正壁(西壁)平顶方形龛中的塑像为清代重塑,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像,南北两侧塑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窟中龛顶、窟顶及其他三壁上的壁画多为初唐原作,南北两壁画佛教史迹画、东壁窟门南北两侧画戒律画。</p> <p class="ql-block">南壁西侧 石佛浮江</p> <p class="ql-block">张骞拜别汉武帝 北壁</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331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洞窟,洞窟前室、甬道均绘制有壁画,前室壁画保存完整,前室西壁门上是五代时期绘制的地藏菩萨、水月观音,门南、北各画天龙八部,门南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一方壁画。甬道顶部为盝形顶,顶中央为五代时期绘制的十一面观音变一铺,南、北披画趺坐佛各六身,甬道顶部及两披壁画保存完好,色泽鲜艳。</p> <p class="ql-block">西壁龛顶 飞天伎乐</p> <p class="ql-block">南壁 弥勒经变</p> <p class="ql-block">  334窟开凿于初唐,为覆斗顶方形洞窟。主室窟顶藻井画莲花井心,周围连珠、卷草、方格花、花串边饰,四披画千佛。</p><p class="ql-block">西壁开一龛,龛内塑像为清代重修。龛顶“说法图”画在椭圆形五彩云层之中,弥勒佛居中倚坐,周围菩萨姿态各异,肤色不同,神情和悦,造像优美。龛壁南北侧画维摩诘经变“文殊师利问疾品”与“方便品”,维摩诘(北)、文殊(南)及听法从众相对,均面向龛外,整龛壁画布局、构图形式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彩云弥勒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主为晚唐河西都僧统吴和尚。</p><p class="ql-block"> 该窟的上层为第365窟(七佛堂),顶层为第366窟,均为吴和尚独立开凿的系列窟,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即“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 此窟为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覆斗形顶,中心设马蹄形佛坛,坛上存清代改修之宋塑一佛,二弟子,两协侍菩萨,四供养菩萨共九身塑像。佛坛西设背屏直触窟顶。</p><p class="ql-block"> 四壁壁画为重层,表层为西夏所绘千佛,色彩单调、千佛一面、缺乏生机,晚期佛教艺术之衰落足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窟顶为西夏浮塑贴金的四龙团凤藻井,四坡为贴金棋格团花图案。甬道南壁有王道士为表其修三层楼之功德,而建造的木碑。</p><p class="ql-block"> 洞窟四壁绘有千佛。千佛壁画在敦煌壁画中的所占比例很大,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343个洞窟中都有千佛图像。因此,莫高窟在民间也被称为千佛洞。</p><p class="ql-block">收起</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7窟是著名的敦煌藏经窟。此窟始建在晚唐大中、咸通年间(851-862)。处于第16窟回廊北壁,初建时为敦煌高僧童弘变(注1)影堂(记念堂)。洪辩法师,俗姓吴,幼年出家。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吐蕃,翻译佛经,通晓佛理。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领起义推倒吐蕃对敦煌、河西的统辖,再次归还唐代。因洪辩帮助张议超收复敦煌和河西,后被唐玄宗封为石门河西都城桑通,主管土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p> <p class="ql-block">公元十一世纪初,因为年代变迁或战争等不明原因,大量佛经、佛画、法器等宗教和社会文献等文物遗存被秘密隐藏。此窟筑墙封门,表面绘有壁画。藏经洞立刻被封印在大漠之中九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5月26日),道士王元启清理莫高窟积沙时,巧合发现了这间密室。就是在这个小房间里,藏着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历经七个世纪(上晋、下宋初、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五朝、七百年)各种古代文献和文物、艺术品5万多件。出土文献内容尤为丰富,大到天文地理,大到典当买卖合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学、科技、民族、宗教、艺术、人民等各个领域。此外,还有古汉书、龟兹语、粟特语、梵语、突厥语、回鹘语、八斯巴语、契丹语、女真语、于阗语、古藏语等中亚及少数民族语言。敦煌遗书中的中文文献约有36000件。藏经洞出土文献和文物数目惊人,为世所少见。</p> <p class="ql-block">  让人难过的是,从1905年到1915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略、日本人居瑞超、吉川光一郎、俄国人乌登堡等人接连前来,先后购买了近4万份文献、经文等文物以便宜的价格从霸道的道士那里得到。敦煌藏经洞文物中的大部分珍品都散失在国外。</p> <p class="ql-block">  第311窟为隋代开凿的洞窟,主室为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开一内外层方口佛龛,内塑一趺坐佛、二弟子、四菩萨(清修)。内层龛顶画火焰佛光、菩提树,龛壁佛光两侧画相对而立的菩萨。外层龛顶画火焰龛楣、六飞天,龛壁画莲花龛柱、忍冬龛梁及二身弟子像,龛外南、北侧画千佛。</p> <p class="ql-block">摩尼宝珠火焰纹龛楣</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61窟开凿于五代,元代重修。窟形为覆斗顶殿堂式洞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61窟-甬道和主室</p> <p class="ql-block">主室-中心佛坛和背屏</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96窟,建于初唐。此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从远处观看,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第96窟-弥勒佛像</p> <p class="ql-block">  从造像样式上看,该像为弥勒倚坐佛像。在佛教信仰中,弥勒将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的下一尊佛,他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生人间。根据大乘佛经描述,弥勒成佛后,将带来一个极为祥和、富足的美妙世界。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往美好、安定生活的殷切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