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采风—玉米黑粉菌 晨思

朵朵星诗社

<p class="ql-block">家门口的采风</p><p class="ql-block">采摘—“蔨头”(玉米黑粉菌)</p><p class="ql-block">文/晨思</p><p class="ql-block"> 家住农村,打开大门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地里大片的大豆、玉米、花生、红薯、向日葵……应有尽有。地里的各种野菜伸手一抓、水里一烫就上餐桌,点上香油、盐、葱、蒜沫后,再用热油一泼,天然美味无公害,远离城市的喧嚣,静静地感受田园之乐,美美地品尝绿色食品,对于我这个知足常乐的农民来说,那叫一个享受!</p><p class="ql-block"> 每到玉米装粒的生长期,“蔨头”就开始请上餐桌了。这是我的最爱,凉拌后有一股淡淡的香菇的味道,还有一股微甜的玉米味儿,入口爽滑,嚼起来余味无穷。据说还可以生吃,里面富含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这里说的“蔨头”是我们霸州这的土语,可能跟它们弯曲凸起的形状有关吧。</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田间地头经常看到转悠的吃客,这是在用“火眼金睛”寻找可口的“蔨头”。只要时间充足,有耐心,转悠那么几个地头就能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这不,今天下午我骑上我的电动“宝马”,带上我的“瘦老头”,一路徜徉在田间小路寻“蔨头”。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对“火眼金睛”合作,大的、小的、胖的、瘦的都被我们排查、锁定,如数装进了车筐里。直到夕阳西下,直到眼累手麻,直到车筐里再也装不下,我们哼着愉快的歌,载着胜利的果实凯旋归来!</p><p class="ql-block"> 我在百度上查了下,它的学名叫玉米黑粉菌、乌米,通常长在成熟玉米顶端或叶子和玉米杆中间,这是玉米被感染了真菌后生出来的“累赘”,有了它的存在,会让玉米减产,由于看起来黑乎乎,有的干瘪处还会像烂了一样,样子看起来很不讨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过去为防止减产,它们生出来以后</span>会被农民掰下来,用热水烫下晒干,留作冬天里食物的补充。如今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很多玉米从种子的时候就有抗菌抗病毒的功能,所以如今玉米上有“卷头”的已经寥寥无几了。</p><p class="ql-block"> “物以稀为贵”的确是的,倡导绿色生活,走进田间地头品尝无公害食品。人们开始把“蔨头”当作宝贝似的贡起来,市里的豪华酒楼里这是热门、昂贵的特色菜。很多市里没有庄稼的主儿,驱车来到农村,寻找这不起眼的“软黄金”。为什么叫软黄金呢?据说欧美的专家们大肆炒作它们的营养价值,“蔨头”居然卖到了百元一斤,堪比黄金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不过,“蔨头”并没有被国人普遍接受,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能够食用。在我国还在纠结它是否可食之时,美国早已将其列入食用菌之列,墨西哥也将其奉为美食佳品,把它们称为玉米黑松露。</span></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黑松露可是名贵的食材,能够与其比肩,可见外国人对“蔨头”的喜爱追捧程度。国外市场需求很大,为了获得更多,有人甚至专门种植玉米培育“蔨头”,一时间“蔨头”的名气风靡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既然这么贵,那么好,周末来河北的农村吧,我免费当导游,带你去玉米地里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选一选,有“蔨头”捧在手心,还愁引不来“吃货们”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篇尾语</p><p class="ql-block">东西虽好,不要踩踏庄稼。农民们种地不容易,请找“蔨头”的时候手下留情,文明自律,不要顺手牵羊掰掉玉米,那是农民们一年的血汗。</p><p class="ql-block">——晨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