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风光片《刘三姐》的幕后故事

三两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剧情介绍</b></p><p class="ql-block">壮族歌手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她沿江一路高歌,引来老渔夫相救。三姐常上山采茶,恶霸地主莫怀仁占了茶山,禁止姑娘采摘。</p><p class="ql-block"> 姑娘们爱唱歌,于是大家唱歌痛骂莫怀仁。莫怀仁又想禁歌。刘主姐提出与之对歌,若莫怀仁取胜就依莫禁歌的要求。结果,在歌会上刘三姐战胜了莫怀仁。莫依仗权势把刘三姐抢到家中,威胁利诱,三姐坚贞不屈,不为所动。</p><p class="ql-block">老渔夫的儿子阿牛深夜入莫府救出三姐。二人在河边用山歌对答表白了各自的爱情。这对相爱的人一起迁移到新的地方,继续用山歌表达生活理想,鼓舞群众斗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歌好比春江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电影《刘三姐》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b23.tv/MtCglq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电影《刘三姐》</a>1960</p> <p class="ql-block"><b>合作拍摄,双方严阵以待</b></p><p class="ql-block"><b></b>1959年,为建国十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宣传部副部长陆地找到长影厂厂长亚马协商,要同长影合作拍摄一部在广西胜传各个剧种《刘三姐》的电影。</p><p class="ql-block">双方商定后,请剧作家乔羽来编写剧本。因为是以山歌为主的影片,作曲是最重要的,所以,又请来新中国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导演由长影著名导演苏里担任。&nbsp;</p><p class="ql-block">苏里邀请乔羽一同前往南宁观看彩调剧团演出的《刘三姐》后,乔羽根据柳州彩调剧的剧本进行改编,并为影片取名为《刘三妹》。</p><p class="ql-block">剧本和电影分镜头脚本完成后,提交广西自治区领导审阅,经过审阅和讨论后,大家肯定了剧本,但是片名定为《刘三姐》并且提出演员首选广西演员,不足的再从长影厂选取。</p><p class="ql-block">导演苏里尊重广西方面的意见,开始在广西彩调剧团、桂剧团、话剧团等选演员。经过层层筛选主角《刘三姐》由彩调剧团傅锦华扮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更换主角,摄制组大动干戈</b></p><p class="ql-block">摄制组开始紧张拍摄,因为长影厂和广西电影制片厂第一次合作,广西厂派出他们厂里的导演姜树森任副导演。自治区宣传部领导亲自选景。</p><p class="ql-block">拍摄一部分后送样到自治区审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常重视,时任区第二书记韦国清组织广西一些美术家来为影片人物造型提意见。自治区领导看后感觉服装没有舞台戏漂亮,建议重新设计,扮演《刘三姐》的傅锦华也不够理想,提议换人。</p><p class="ql-block">换服装没问题,更换主角是件大事,导演苏里马上向长影厂汇报,厂里很快回复,按照广西方面意见办。摄制组马上停拍。苏里开始在广西寻找扮演《刘三姐》的演员,也没找到适合的演员。</p><p class="ql-block">就在导演苏里为寻找演员一愁莫展的时候,在影片中扮演舟妹的黄婉秋进入苏里的视线。</p><p class="ql-block">导演苏里的坚持下,选一场戏叫黄婉秋来演。样片出来后,苏里非常高兴,这正是他要找的《刘三姐》。</p><p class="ql-block">于是,马上送样片到区里,自治区领导观看后,也非常满意,这样主角《刘三姐》就由黄婉秋扮演。</p><p class="ql-block">由于主角的更换,配角也作了调整,将影片中的阿牛换成刘世龙,《刘三姐》的二哥换成梁音,阿牛的爹老渔翁换成张巨光,莫府的莫管家换成了贺汝瑜。&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拍摄成片,长影厂一波三折</b></p><p class="ql-block">影片拍摄完成后,长影厂和吉林省委领导审查,看后都认为拍的很好,达到了"山美、水美、歌美、人美"效果,是一部很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风光片。于是,长影厂马上将样片送往广西。可是,广西方面看完后对影片大为不满,并且提出许多条意见,要求补拍修改。</p><p class="ql-block">此时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和罗瑞卿到长影视察,厂里将电影《刘三姐》放映给他们看,因为两位老总都看过舞台戏的《刘三姐》,所以觉得电影不如舞台戏好。</p><p class="ql-block">受到争议的电影《刘三姐》是否修改?厂里决定先不忙着修改,将影片送到文化部审查后,综合各方面意见再作修改。</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进京送审,是在中宣部礼堂,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和组织部部长安子文等领导观看。影片结束后,林默涵说:"影片在政治上没有问题,艺术上处理也可以,舞台戏和电影各有各的特点,可以不改。"</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审查也是在中宣部礼堂,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看过影片后说:"影片可以嘛!电影是电影,舞台戏是舞台戏,不同的是允许的。可以不改。"</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审查由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副部长钱俊瑞、徐光霄、徐平羽,因为在审查长影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所以导演林农也在场。沈雁冰部长不大喜欢《刘三姐》,看过后说了一句话就走了,徐平羽、徐光霄谈了几句意见,因有会二人都走了。只有钱俊瑞副部长问过中宣部的意见后说:"我同意中宣部的意见,但是贺老总他们有意见,你们回厂后研究一下,根据广西方面的意见尽可能的作些小改,不要大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补拍影片,广西方不满有三</b></p><p class="ql-block">回到厂里,时任吉林省委书记吴德听完汇报后说:"两位老总有意见,广西方面有意见。还是以文化部的意见为原则,能改则改,不要大改。"</p><p class="ql-block">厂里受命后,请来乔羽修改剧本,将己回广西的演员和配唱演员全部请回。厂里的演员已经上戏的立刻调整,全力保证电影《刘三姐》的补拍工作。乔羽和苏里研究删去一些多余的场景,添加了盘歌、釆茶等章节。</p><p class="ql-block">在影片紧张有序修改的过程中,广西方面仍然不满意,并提出三个问题: 一、这部影片基本上是长影拍摄的,广西电影制片厂不挂名了;二、影片原剧本叫《刘三妹》,那仍叫《刘三妹》;三、广西准备重拍一部《刘三姐》。</p><p class="ql-block">长影厂马上向省委书记吴德汇报。吴德听后也做了三条指示:一、原是两个厂共同联合拍摄,如果不参加,应该以正式文件为准; 二、广西他们叫《刘三姐》,我们也可以叫《刘三姐》; 三、广西厂要重拍《刘三姐》,那是他们的事,我们管不着。</p><p class="ql-block">影片修改完成后,双片送审,获得主管部门的肯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后记</b></p><p class="ql-block">《五朵金花》1959年4月编剧写稿到拍摄完成,仅用四个月,赶在建国十周年庆典上映。而《刘三姐》从1959年合作拍摄到1961年在全国公映,为期二年有余,那“刘三姐”去哪儿啊?</p><p class="ql-block">好在,《刘三姐》在全国公映后,连续两年影院上座率保持在200%以上。电影更在风靡东南亚各个国家,在马来西亚,《刘三姐》当年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新加坡,一次上映120天,在当时是破了电影放映时间的世界纪录的。</p><p class="ql-block">1963年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刘三姐》分别获得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和最佳美术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