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四合院》的场景设计与搭建

李兴洲

<p class="ql-block">  2003年摄制的20集电视连续剧《四合院》是《渴望》的导演鲁晓威继《钟鼓楼》之后的又一力作。在他五十岁的时候圆了拍摄京城三部曲的一个梦。</p><p class="ql-block"> 1994年我们在一起筹拍《渴望》的姊妹篇三十集的一部大戏《夙愿》,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香山摄影棚里搭景曾经搭过四合院,后因导演身体欠佳,中途被迫停拍。虽然片子没有拍成,但是我们相处的非常愉快。剧组里的职员除了我和摄影师李丹奇之外,制片主任于朴,执行导演范建国和制片李献奇等人都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非常优秀的职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度风光无限,鲁晓威是中心的第一位领导(最早叫北京电视制片厂)。</p><p class="ql-block"> 在我合作过的导演中,鲁晓威是最懂得影视美术设计理念的导演,特别是在摄影棚内营造环境他非常有经验。按照常理,电影厂的美术设计搭景习惯是依据生活真实的民居建筑按照1比1的比例。九年前,他曾根据当时搭建的四合院提出了按4比3降底的意见,并将房顶的瓦片加大斜度以适应电视剧画面的要求。这也许是因为他拍《渴望》时在棚里苦熬了一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他很会用景,对场景的设置非常挑剔,同他合作,能激活美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工作时变得更为慎密严谨。</p><p class="ql-block"> 由于有了上一次合作的基础,在棚里再次搭建四合院,我只用了一个星期就绘出了全部图纸,完成了主体结构的设计。这个场景有门楼,内外院,垂花门以及胡同和临街铺面等,本应在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大棚里搭建,但是八一厂只能提供3号棚700多平方米给我们。没有办法只好修改方案。院子里的戏多、场面大,要保留一定的拍摄空间,只好忍痛将内院的门廊道去掉,外院空间大一些,保留了四合院的外廊。</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四合院非常讲究,有二进院、三进院等多种格局,那种标准的四合院看上去很规整,但是拍电视并不好看,缺少变化,而且限于经费和摄影棚的条件,我们也搭不了,因此我把场景设计成大户人家的后院,月亮门外院套院,这样设置四合院的环境拍出来好看,情理上也说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胡同的设计我处理成弯道,三岔路口。这样处理一是便于演员调度,二是从画面中一下子看不到头,摄影棚空间有限,避免整条胡同一览无余。胡同临街铺面我有意搭了个二层小楼,使对面的院墙、菜站有一个较高的环境支撑点,否则全靠绘景和仿真树则显得画面单薄。此外利用棚门口加工成街道工厂和小旅店的外景,使胡同延展出去,救护车可以直接开进胡同。棚外的景片是活的,拍摄时组装好,平时让出走道。</p><p class="ql-block"> 棚里搭景有个最大的好处是“四面皆活”,机位想放哪儿就可以马上拆墙,哪里不合适,跟戏木工可以立即加工,但毕竞耽误现场全组的拍摄时间。在前期案头设计时美术应该最大限度的把设计方案一步到位,考虑在先。四合院的戏占全剧的一半儿,根据拍摄进度在棚里需要40天左右,再好的导演和摄影师拍到最后也会感到视觉疲劳。因此搭景时机位和角度越多越好。四合院封闭的空间和方块建筑给摄像师取景、灯光师的光效处理带来很多困难。院子空间小,如果按常规搭建,景高人低。机位就要有一定的距离,这会给摄像的画面构图带来不便。四合院建筑好看的上梁和房瓦则拍不上。</p><p class="ql-block"> 搭景时我并没有机械地整体降低高度,而是有高有低,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其更适合电视剧的拍摄,这样不仅节约了搭景材料和费用,而且使画面显得紧凑、丰富,同时给灯光师营造光效也带来了便利。我把大门洞,垂花门及花绫透窗降低了高度、搭建了实顶,使内外院看上去非常通透,摄像机可以从房顶上摇过,并且把门房加工成坚固的双层平顶,上面架机器、铺轨、站人,可以俯拍内外院;影壁墙做成了活墙,可以拉出来再安上;屋内开大门口,多用隔扇、推拉门,随时可以拿下来。院内外的高台阶全是活的,地台下面是空的,给灯光师走线提供方便。屋内墙高2.8米,适当加工了局部的房顶,房顶和吊灯在电视画面中出现更接近生活真实。院外真假植物并用,以假乱真。</p><p class="ql-block"> 棚里搭景极难做到逼真,“棚气”很重,由于时间紧迫,表皮效果做的不够理想。我们又在院里加工了小厨房、雨罩、空调机等,放上陈设道具、生活垃圾以后感觉有些“人气”了。最后我又在大门板上写上了“总集福荫,备至祥瑞”仿清代馆阁体书法的八个大字,影壁墙上爬上藤花植物,月亮门外的后墙上写上退了色的“文革”语录,看上去这院子有“百年”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四合院虽为北京旧城民居,但也要体现时代气息、人居特色,符合北京人的生活习惯。“老爷子”屋外添制了鸟笼和鲜花,院中的金鱼大盆成了难题,道具跑了三天,最后在北京通州外买到了黑泥大陶盆。何大妈家门口及小厨房,关家门庭和院角以及外院出租屋的布置一看便知户主的身份。</p><p class="ql-block"> 屋内的设置更为复杂,根据剧情和人物合理的布局加工,使用了时下的装饰材料,几个家的门窗、沙帘、地砖、家具、电器等生活用品要在十天之内布置完毕,工作量是相当大的。</p><p class="ql-block"> 从搭景到布置忙了一个多月,终于如期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经过实拍的检验,整个场景设计从总体来看有两处疏漏,一是根据3号棚的长度,内院还应该向外院展出两米,这样就可以把内院正房的外廊搭出来(当时担心胡同太窄,,车开不进来);二是天片绘景部分,由于忙于外景拍摄,绘景时没有及时叮嘱,景画低了,使整个院子高出来,按常理四合院老屋老房下沉,地势应该是偏低的。</p><p class="ql-block"> 电影美术设计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营造拍摄场景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全方位电影思维。搭景的过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样大的一个美术工程,你不知道在哪一个环节上会出问题。在野外搭景,问题更多,北影有一位美术师冬季曾在北京后海冰面上搭了一场景,一场大风全刮跑了。原因是美术设计忽略了对当地自然条件的了解,美术在搭景的过程中,不仅要熟知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还要有水文气象、地理测绘的基本常识,电影美术工作充满了智慧和挑战。什么是经验?就是在实践中解决矛盾的经过和体验,你没有经历过就可能有疏漏,影响拍摄。1982年我在天津电视台拍电视剧《火漫银滩》时第一次担任美术设计,为了再现三十年代盐场的风貌,设计仿造了两架老式风车,八面有帆,中间的立杆为轴心(俗称大将军),但做好后自己转不起来,原来绑帆是有学问的,我请盐场的老工人来绑,他调整了八个帆上下绳子的长度,结果二三级风自己就转起来了;我们在海边搭建土房,由于土质粘性大,泥墙干裂无法拍摄,找来细沙把土墙抹了一遍裂纹不见了,效果很好。因此搭景的过程也是不断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过去电影厂的制景车间能工巧匠很多,表面效果做的好极了,现在我们的技术工人在不断流失,甚至拍简单的雨戏都拍不好。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之所以好看,也在于他有一个“梦工厂”的制作团队。</p><p class="ql-block"> 我很珍惜和鲁晓威导演合作的机会,同八一厂制景车间的师傅们共同忙碌了一个多月,把一张白纸上的构想变成了现实,大家都很高兴。从事电影美术工作的乐趣也许就在这种苦乐参半的过程之中吧。</p><p class="ql-block">(原载 2011年《影视美术创作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美术李大勇在摄影棚内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外临街气氛图</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门洞设计稿</p> <p class="ql-block">老爷子屋外</p> <p class="ql-block">降低高度的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门洞外演员柏玲在试戏</p> <p class="ql-block">演员倪虹洁在试戏</p> <p class="ql-block">导演鲁哓威在和演员李丁说戏</p> <p class="ql-block">移动临街活墙放置摄影机</p> <p class="ql-block">外院陈设效果</p> <p class="ql-block">演员岳秀清在试戏</p> <p class="ql-block">梦境中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内院正房</p> <p class="ql-block">俯拍内院效果</p> <p class="ql-block">何大妈家门口</p> <p class="ql-block">胡同街道和天幕绘景效果</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