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二 大同宣府兵变,明英宗返程

大漠落日fubin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宗巡边的随行人员,如果看英宗实录,文官和武将差不多少,因为出行的那张名单,像督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这种级别的,连名字都没记。而阵亡的名单,因为武将有爵位要写在前头,所以给人一种感觉武将的损失特别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但实际的情况正好相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官的伤亡要远超武将,土木堡阵亡有名有姓的一共是六十多个,其中武将是十四人,而文官是四十八人,这还不算,有一些级别太低的根本就没有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宗巡兵还是以文官为主,而且比例最大的就是监察御史,他这个配置你一看就是一个标准的检查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月十六,英中在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挑选出了5万骑兵,每三个人配备一头毛驴,然后带着一个月的干粮和武器辎重就出发了,没有后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宗从北京到宣府大同打了一个往返,只用了不到一个月,而国榷记载的那五十万,吏卒私属,首先两天之内他张罗不出来,就即便他有,他也跟不上。英宗巡边主要检查的除了宣府大同,就还有沿途的卫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棣在永乐七年十月,为了北伐的需要,在居庸关以北沿途设置了很多粮仓,这都是重点的检查对象,要不然英宗不会把户部侍郎和兵部侍郎全都带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月二十三,巡边的队伍刚过居庸关,大臣上了一道奏章,请驻跸,就皇上咱住一天。然后到宣府,又上了一道奏章,还是要住几天。</p><p class="ql-block"><br></p> <h3>史书写是王振耍流氓,不让住,就催着大家赶路;这其实是英宗的意思,一共出来也没有几天,也没走多远,总住什么住?大臣就是想拖延一下时间,让前面做好准备,迎接检查,就是这点心思。</h3></br><h3>七月二十四,队伍从宣府出发,有一个小插曲。史书记载,兵部尚书邝野和户部尚书王佐因为在大部队之前先行出发,被王振处罚跪在草地里,一直跪到天黑。首先,王振作为一个太监,他没有权利让六部尚书下跪,能让上书下跪的只有皇帝。</h3></br><h3> <h3>史书里王振干过的所有坏事,其实都是英宗干的。但是文官对英宗不满,在写史书的时候,他又不敢写,就只能找王振背锅。</h3></br><h3>就说为什么英宗让邝野和王佐下跪,英宗出来查的就是兵部和户部。你们两个上书又不是前锋的武将。早于大部队先跑出去,什么意思?那不就是去前头通风报信吗?</h3></br><h3>2</h3></br><h3>八月初一,英宗到达宣府,见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郭敬是四朝元老,他和朱棣一起混过,是英宗非常信任的一个人。大同总兵宋瑛和朱冕阵亡的时候,郭敬也在场,但是他侥幸跑回来了。英宗见到郭敬,了解到了真相,就是大同两个总兵是被自己人偷袭的。</h3></br><h3> <h3>英宗这时候就明白了,这是兵变了。</h3></br><h3>所以在大同英宗一天都没逗留,第二天就开始往回返。</h3></br><h3>当英宗决定往回返的时候,大同的参将郭登提了一个意见,说你们回去的时候走紫荆关,不要走宣府。这是一个标准的馊主意,紫荆关那条路特别背,而且中间没有可以补给的卫所。英宗巡边,他没有带后勤,就不可能走那条路。郭登提议走紫荆关是什么意思?那条路上有埋伏。</h3></br><h3>郭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后人,但是他没有爵位。土木堡之后,他从一个参将一下就变成了大同总兵,还封定襄伯。</h3></br><h3>而英宗任命的大同总兵广宁伯刘安,还有那个监军的太监郭敬,两个人被下狱,差点论死。这说明什么?郭登本人就是土木堡兵变的参与者。</h3></br><h3>土木堡之变幕后都有谁,其实也好找,就是英宗出事之后,谁提升的最快,收益最大就是谁。</h3></br><h3>首先就是京城的于谦,他从兵部右侍郎直接变成了摄政王。于谦不是内阁首辅,他甚至连内阁都没进,但是他能号令内阁。</h3></br><h3>然后是大同的石亨,他从一个参将直接封武清侯,然后景泰年间掌管着京军。</h3></br><h3>然后是宣府方向是都督杨洪封昌平侯,辽东方向是指挥使范广升到左都督。</h3></br><h3><strong>从京城到边镇发现没,每个点都有人,这几个人在北京保卫战之中表现的最积极,然后在英宗复位之后死的也是最快。</strong></h3></br><h3>石亨当时没杀了,是因为他当时手里头有兵权,三年之后一样满门抄斩,一个不剩。其实这些人搞兵变在六月份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涉及的人太多,他瞒不住,漏了。</h3></br><h3>3</h3></br><h3>英宗实录记载了一个事儿,就是七月初英宗还没有决定巡边的时候,翰林侍讲徐有贞就跟他的朋友刘普说,京城要出事,抓紧跑。然后徐有贞让自己的老婆孩子回南方老家了。</h3></br><h3> <p class="ql-block">史书说徐有贞是看天象看出来的,那这种理由就听着让人肝儿都疼,天象怎么能看出兵变,他就是提前知道信儿了。但是一个翰林侍讲都能知道,那朝廷里那基本上就都知道了,锦衣卫也不是吃干饭的,英宗他也知道,所以在巡边的时候,英宗把可能参与兵变的人全都带在了身边,包括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内阁首辅,还有武将、勋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宗以为这个阵容肯定是万无一失,但他就没想到这帮人就已经下了决心,剩下的就是从哪动手的问题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