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下马陵”有何威力,汉武帝到此也要下马

上善若水

<h3><strong>碑林地名故事</strong></h3></br><h3>碑林区位于西安市中心东南部,面积22平方公里,是一个文化教育发达、文物名胜荟萃、科技力量雄厚、市场经济繁荣的城区。碑林区是西安市城六区之一。因境内有驰名中外的“碑林”而得名。碑林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的有四处,省级六处,市级一处。有堪称中国金石宝库,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馆”--西安碑林博物馆。</h3></br><h3>碑林民政公众号开辟【碑林地名故事】专栏,为广大市民朋友送上一份碑林地名文化“大餐”,传承地名文化,守护城市记忆,以文化引领助力“十四运”。</h3></br> <h3><strong>下马陵</strong></h3></br><h3>下马陵街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街北侧有汉董仲舒墓。下马陵得名之说法有两种,一说董的信徒到此皆下马,故称下马陵;一说汉武帝游宜春园,曾在此下马。</h3></br> <h3>董仲舒是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民间传说他是董永和七仙女所生,自小就带有一种仙气和灵气。汉景帝时,董仲舒便来到京城长安,成了朝廷的儒学博士。到汉武帝时,董仲舒举献“贤良”之策,极力吹鼓“君权神授”,提倡“三纲五常”,力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这以后的中国文化思想发展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马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h3></br> <h3>下马陵这个地名,同“蛤蟆陵”还有一段费解的悬疑。有人说是前者演化成了后者,也有人不以为然。唐人韦述在《西京记》中载:“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据此可知,下马陵也称作蛤蟆陵,估计这与观众方言有关。因为直到现在,“下马”与“蛤蟆”仍发音相谐。但蛤蟆陵又在何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并未指出蛤蟆陵在何处。另一位唐诗人皎然在《长安少年行》中也曰:“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只告诉人们那地方是有歌妓的。宋吕大防的《唐长安城图碑刻》中称,虾蟆陵在胭脂坡,位置大体在今交通大学东门沙坡村西的坡处。而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载:“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其位置大抵指在今西安交大东边的沙坡。据考,唐长安城东门(春名门)之内、兴庆宫之南史上确有一高坡,坡上有一大冢。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宋以后叫“沙坡”。坡两侧沟内窑洞住有妓女,唐代称为窑子。按唐韦述所记,下马陵古址当在此坡。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中《城南名胜古迹图》在这个位置仍绘有虾蟆陵和胭脂坡紧靠在一起。只是到了明正德年间,下马陵才由胭脂坡迁至今址。</h3></br> <p class="ql-block">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朱元璋和下马陵的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为秦王驻守关中。朱樉特烦儒术儒生,在重建长安城时,便下令把“下马陵”拒之城外。谁知动用了10万民工修了整整10年的长安城建好后,“下马陵”不知怎么搞的仍在城内。朱元璋十分恼怒,杀了监工,又下令把建好的南城墙拆掉,在“下马陵”以北重新修建。3年后,工程告竣,当朱再次巡查时,“下马陵”还在城里。朱大怒,又令推倒重修,务必把“下马陵”甩出城外。这回他亲自坐镇,把南城墙设计在离“下马陵”几十丈远的地方,并且专门修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用以阻隔。谁知到了第二天,“下马陵”却还在南城墙以内。遇此情形,朱元璋屡惊屡气,从此一病不起,差点身亡。因为朱元璋三番北移南城墙,使长安城的南大街越来越短。一直到现在,南大街成了四条大街中最短的一条。这一传说,说明“下马陵”的威力不可小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Mzk1OTM5Mw==&mid=2247495556&idx=3&sn=e0f2caf9b4f7d186076fc49c7206a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碑林地名故事】藏在热闹的南门城墙下的湘祖道场——湘子庙</a></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0-2TiTCXhqf1P_PE8uWLg?scene=25#wechat_redirect"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