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49年</p><p class="ql-block">八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都县城。</p><p class="ql-block">下半年,何逢春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29日宁都县城解放。1949年9月23日,龟缩在翠微峰上的国民党残敌全部歼灭,匪首黄镇中被捉,宁都全境宣告解放。宁都老百姓欢欣鼓舞庆祝解放,秩序稳定下来了。学校县立中学等各校的教学活动也恢复了。此时的宁都县立中学的校长是何逢春先生。</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攻克翠微峰,活捉匪首黄镇中)【照片文字说明】1949年8月29日,宁都县城和平解放,在解放军进城之前,国民党守城部队弃城而逃,龟缩到翠微峰上的据点,妄想借助翠微峰天险做殊死一搏。1949年9月23日,解放军向敌人发起总攻,在解放军猛烈的攻击下,怕死的黄镇中及其警卫排从石缝中爬下来举手投降。</p> <p class="ql-block">校长朱开铨(时任中共瑞金(宁都分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兼任)朱开铨(1901年9月-1993年1月),江西瑞金人。其在土地革命时期曾任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部长,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江西省民政厅厅长,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江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1950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国伊始,宁都专署重视教育,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三校合并成立联合中学。省立宁都联合中学=宁都县立中学+江西省立中学+江西省宁都师范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实行统一领导,分部上课,校址不变,校长由专署专员朱开铨兼任,日常校务由专署文教科科长张成哉主持。</p><p class="ql-block">秋,联合中学并而又分,宁都县立中学与江西省立宁都中学拆出后,合并成立"江西省宁都中学",校址在今宁师中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1年省立宁都联合中学拆分,宁都师范划出联合中学,不再招收初中部学生。宁都县立中学和省立宁都中学定名为省立宁都中学,校址在县立中学校区的梅江书院。1951-1952年学校先后由校务主任王光国、石代遵、谢远游主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2年</p><p class="ql-block">全体教员到南昌学习,进行思想改造。</p><p class="ql-block">石主任离职,谢远游接任校务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谢远游(1920--1997),兴国人。教育家。解放前大学毕业。曾在家乡兴国任教多年。1952 年调来宁都中学,任教务主任、教导主任。1956年当选为宁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教育),直至文革初期。谢老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热爱党,工作勤谨,条理分明,善于团结新、老知识分子共同工作,为宁都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1953年全赣州地区教学调整,高中部统一撤并到赣州,省立宁都中学改名为宁都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1954年,为加强学校党的领导,组织上选派南下干部、县委宣传部长杨新业任兼任校长,为解放后的第一任党员校长。杨校长到任后,针对当时教师成分比较复杂,思想比较混乱,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旧社会时学校延续过来的。他们对共产党对新中国还存有芥蒂等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杨校长加强教工的政治学习,加强班主任工作,加强学生团队活动,效果明显,当时涌现了“吴运铎班”</p><p class="ql-block">(吴运铎,1951年被中央人民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p><p class="ql-block">少先队模范辅导员邹卿云等先进班级和先进人物。邹卿云(1916一1952),宁都县梅江镇人。语文老教师,系高师(即今中师)毕业,在宁中、刘坑中学(主要在宁中)工作几十年。他口头表达能力强,讲课条分缕析,甚为得体。对社会工作热心。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做心光队辅导员,根据少年的特点,开展多项活动,使其接受教育。为此,共青团县委评他为劳模,这在当时是一声誉很高的政治待遇。曾在暑假中派往庐山休养。(邹卿云照片暂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0年代教师开展学习讨论会场,优秀少先进辅导员邹卿云介绍</p> <p class="ql-block">1953年</p><p class="ql-block">我校高中部并入赣一中,学校更名为宁都初级中学。根据师生实际情况,校内轰轰烈烈开展"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师生关系"活动。</p><p class="ql-block">秋,开国少将钟辉琨来校作发扬优秀传统的报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4年</p><p class="ql-block">为加强学校党的领导,上级派中共宁都县委宣传部部长杨新业担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1955年暑假,杨校长针对初中毕业班开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活动,发动教师下乡宣传。全校24名教师(包括60岁老教师2人,孕妇1人)分片下乡,共计步行400余里,访问了106名学生的家长。有的教师为不加重学生家庭负担,自带饭筲、茄子野炊就餐。这种“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来办公”的艰苦朴素作风感动了家长。他们说:“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老师才这样关心学生。”“老师真比父母还亲”。在杨新业校长的带动下,师生的思想面貌都发生巨大的变化,真正的融入进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照片:教师下乡宣传照片(赞缺)</p> <p class="ql-block">1956年-1957年</p><p class="ql-block">王伯文主持校务工作。1956年,校名由“宁都初级中学”更名为“江西省宁都中学”,学校恢复招收高中生。</p><p class="ql-block">1957年-1958年</p><p class="ql-block">宁都县委文教部长杨新业再次兼任宁都中学校长。1957年,因宁中班级和学生人数剧增,在杨新业校长的推动下,经县人民政府决定,宁都中学和宁都师范校址对调,宁中校址回到省九中地址,原前清考棚,现宁都中学初中部。</p><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根据赣南行署中等学校校长会议关于开展勤工俭学战地会议精神,宁都中学相继开展学工学农活动。</p> <p class="ql-block">(1)选中离城四十华里的长胜尼姑寨开办“曙光农场”。高二两个班学生首批到农场劳动锻炼,赣南行署副主任李贻树莅临誓师大会并发表讲话,鼓舞士气。师生在农场开展起红红火火的劳动大比武。曙光农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2)1958年下半年,全校师生开展学工活动,到黄贯炼钢铁。</p> <p class="ql-block">1959-1968年</p><p class="ql-block">黎逢时校长主政宁中十年。</p><p class="ql-block">1959年高考录取大专以上人数46人</p><p class="ql-block">1960<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年高考录取大专以上人数64人</span></p><p class="ql-block">196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年高考录取大专以上人数17人</span></p><p class="ql-block">1962高考失利</p><p class="ql-block">1963年高考录取大专以上人数20人</p><p class="ql-block">1964年高考录取大专以上人数38人</p><p class="ql-block">(李金生考取北京大学(新中国第一个考取北京大学的学生)</p><p class="ql-block">1965年高考录取大专以上人数42人</p><p class="ql-block">(曾虞彬考取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2年的高考失利,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响亮提出了“提高觉悟,严教勤学,增强团结,整顿校风,艰苦奋斗办好学校”的口号。这一年,从本县择优调进一位副校长戴先俊,从外县调进一批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加强了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新老教师一道,在针对学校提出的口号上狠抓行动落实。各科都强调狠抓“双基”,如语文教学重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数学课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解题的技巧。各科教师还在大力培养优良学风上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各科任教师从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到提出每一课时的教学要求,一般都是更多的考虑到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实际知识质量方面的应有要求,基本是客服过去那种迁就学生的所谓“从实际出发”而实际是降低对学生要求的片面做法,使师生在教学方面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各科还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把平日的组务活动用于典型教材的研究。全体教师还深入开展“以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期奋斗目标为准则,以基本知识与基本训练为中心内容”的教学检查活动。促进不断研究教学现状,及时肯定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调整教学要求与改进教学方法。全体教师拿出百倍的干劲,做好教学教育工作。当时有的老师上三个班的语文课一个班的班主任,有的老师上四个班的数学加教研组长;一个体育教师担任跨年级的22节课,没有人叫苦叫累,而是累在其中,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全校师生卧薪尝胆共同奋发,随后的三年高考成绩逐年提高。尤其是64年李金生考取北京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考取北京大学的宁中学子。65年曾虞彬又考取了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兴起,学生上街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六月起,学校停课闹革命,高考取消。十一月起,师生外出大串连,学校教学秩序收到严重冲击。</p> <p class="ql-block">1968年,教师大部分也被下放至全县各公社农村劳动。刘日升任校革委会主任。学校更名为“宁都县五七中学”。</p> <p class="ql-block">戴先俊,江苏省徐州市人。解放前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初期在赣南山区教育战线服务。1962 年,我校高考失利,县及时采取措施,从外县、本县拔优大力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戴于该年调任宁都中学副校长。他善于团结骨干教师,多管齐下,强化管理,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社教运动中,他被错误地受到批判。1968年下放在我县边陲山区林垦队维修马路。后平反调入县人民政府任办公室主任。享受副县级政治生活待遇。</p> <p class="ql-block">李金生,男,宁都中学1964届毕业生,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0年毕业。1971年起在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医学部)任教至退休,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江西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江西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p> <p class="ql-block">曾一兵(原名曾虞斌),生于1945年8月,男,宁都对坊人。1965年从宁都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物理专业。1970年3月分配到兵器工业部,后调入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放射性防护、监测、研究工作。高级工程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