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  “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封信儿到家乡,远方的儿女想念慈祥的母亲。……”这是一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知青间传唱的歌曲。虽然这是一首赞歌,但是知青们传唱,我想,也是想表达思念之情吧。那个年代对于我来说非常遥远,那时年龄太小,零星的那点记忆早已模糊。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大都来自影视剧、小说、文献资料。没想到年过半百竟然有机会看到了当时知识青年插队生活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小马架”、“土坯房”、“大水缸”、“辘轳井”……毛主席语录、下乡口号、知青舞台……军大衣、狗皮帽子,搪瓷缸子……满满的年代感。如果当年插队的知青亲临此地的话,一定会激动得热泪盈眶。虽然这些都是“赝品”,但是,透过这一切,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一群年轻人,豪情万丈,怀揣梦想,奔赴广阔天地,想要大有作为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听老妈说青年下乡的时候,她也就20岁出头,正是爱美的年纪。城里姑娘的到来给她们的审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原来,一件对襟花夹袄,两条垂在胸前晃来晃去的大辫子,是当时年青姑娘的标配。知青来了,“五号头”、“列宁装”,再佩戴一枚毛主席像章,英姿飒爽又干练,这种打扮一下子就流行起来。化妆品也由蛤喇油变成了雪花膏……</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老师也变成了说着夹杂方言的普通话的青年。他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孩子们知道了山那边有海,海那边有城,城里面有高楼,有工厂,有电话机,有电视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很多知青都是老三届的毕业生,在当时的农村,他们属于“高知分子”。一开始,他们对种地很陌生,时间久了就看出了门道儿。对于种地,他们有了新的想法。老妈说,当时的生产队还特意辟过知青试验田,就是支持他们搞试验,提高粮食产量。而且他们还把一些书籍从城里带回生产队,开办图书馆,开阔了年轻人的眼界,组建文艺宣传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当时的“白毛女”剧团就很出名。</p> <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垂垂老矣。我的诗词群里就有三位知青,他们年逾古稀,作品里有很多都是讴歌北大荒的,字里行间俨然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虽然已经回城,但是可以看出下乡的这段经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日后的成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回忆起知青生活充满了怀念。大雪壳子、粘豆包、蛙鸣谷香、白桦潺溪,还有一个叫小芳的姑娘……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也让他们邂逅了美好的爱情。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也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闲适,还有“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承载了他们太多的记忆,青春,爱情,梦想……岁月悠悠,一切都淹没在时间的流里了。然而,知青生活却似一片浮叶,随波逐流,不肯沉没。流水带走了太多的故事,终究它是盼望带着它回到午夜梦回的地方吧,然后,看一眼,再看一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