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书小记(下)

芝麻开门

<p class="ql-block">  11、《两面之: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p><p class="ql-block"><b> 01中国的哲学家、法国的革命家</b></p><p class="ql-block"> 赵汀阳的书名大都起得贴切又新颖,这本《两面之词》也不例外。一个中国哲学家和一个法国革命家针对革命等问题的通信,可不就是两面之词。赵汀阳作为中国的哲学家,在法国也颇有名气。因为一次会议,法国作家雷吉斯.德布雷注意到赵汀阳对革命问题的发言,于是相约以通信的方式深入讨论革命问题。这本书信往来集以革命问题开始,渐渐扩展到政治、宗教、历史,乃至世界秩序。</p><p class="ql-block"> 雷吉斯.德布雷,咱们中国读者可能非常陌生,在此之前我既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更没有读过他的书,不过说起他的经历就非常有法国似的浪漫。他年轻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就去了南美的玻利维亚,追随切.格瓦纳参加游击战争。这段经历让他可以站在革命家的身份思考革命问题,这也是赵汀阳兴致勃勃和他探讨革命问题的缘故,作为一名亲身参加过游击战争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相比于赵汀阳的简洁清晰,加上语言习惯的差异,很多时候德布雷阐述观点的逻辑并不十分清晰,有时候他对赵汀阳的观点还有诸多误解。不过对于现实问题也常常有直达本质的深刻认识。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哲学家,一个是参加过革命经历丰富的思想家,算是棋逢对手,他们的思想碰撞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b> 02关于革命</b></p><p class="ql-block"> 一直喜欢赵汀阳论证问题的方式,他首先对“革命”这个词进行了界定,划出了他自己界定的内涵和外延。他认为真正的革命是改变制度和社会性质,以中国的历史看,王朝更替权力转移不是革命,纵观中国历史真正的革命只有三次:商周之变、秦汉之变以及清末帝制之变。</p><p class="ql-block"> 革命的颠覆性如此之强,所以赵汀阳对革命持谨慎态度,他认为“革命的乱世力量无法转化为治世力量,结果就是,革命的激情过去之后,卑微的人性又使一切恢复原样”。革命很多时候会走向它的反面,在这一点上,两人的观点相似,只不过作为格瓦纳的战友,德布雷身上不乏法国人的浪漫激情,他认为社会始终需要革命去涤荡一切不合时宜的腐朽之物。</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暴力革命将会逐渐被技术革命所取代,技术革命抛弃了暴力革命许多破坏性的基因,同时也伴随新的问题,不再显而易见的激烈,代之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p><p class="ql-block"><b> 03东西方的借鉴和学习</b></p><p class="ql-block"> 在遇到政治结构、社会秩序方面的问题时,东西方都不约而同把目光对准了自己的对面,中国人希望从柏拉图、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思想中寻找解药,而欧洲人则关注孔子、老子的思想。这也许并非“礼失求诸野”的无奈,像赵汀阳这样把西方哲学思想研究透彻后,挟“学贯中西”之势,确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从书信往来也可以看出两人观念上的对立,作为一个革命的实干家,德布雷似乎特别不喜欢空谈的理论家,他更追求用行动改变世界,即使要构建理论,也应当在革命实践中去总结。赵汀阳则在回信中坦陈自己就是对方说的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他说世界需要革命家也需要理论家。德布雷也许并未认可这一点,但至少他不喜欢的哲理论家中不会有赵汀阳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 04无限权力与天下秩序</b></p><p class="ql-block"> 两人一致同意,世界正在发生权力结构的转移,过去的权力对人的压迫总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实体,而现在,权力已经变得隐形,且没有边界,人们感受不到权力施加的压迫,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反抗。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嗦麻,人们愉快的接受控制,没有挣扎和反抗。他们将这种权力的控制称之为“无处不在的服务”。</p><p class="ql-block"> 种种迹象显示,以后权力将并不掌握在国家或者政府手中,而是由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各种平台和公司来掌控。大多数人欢天喜地地在各种商品中沉沦,人们用民主制度不断让渡自己的权力最终彻底丧失自由。</p><p class="ql-block"> 新的世界秩序需要新的理论,赵汀阳由此拿出了他理论解决方案——天下体系。关于这个理论,赵汀阳写了一本《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来详细论述。从回信看,德布雷对于赵汀阳的天下体系有很大误解,他以为赵的理论是要建立一个中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而这正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最深误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2、《了凡四训》</p><p class="ql-block"> 《了凡四训》虽然不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有名,但其总结的 “安身立命”、“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非常全面且接地气,读来颇为亲切,属于扎根民间的思想家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立命之学</b></p><p class="ql-block"> 安身立命乃人生大事,不可不察。“命由天定”还是“命由我作”是涉及人生观、世界观的核心问题。 </p><p class="ql-block"> 照我的理解,袁了凡先生的看法是人的命运由“天定”与“我作”共同决定。所谓天定是说人生下来的外貌、健康程度、智力以及出生的家庭和环境这些都是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改变,这是上天给每个人划定的上限。而人能够有作为的地方就在于可以尽量去贴近这个上限,不浪费上天的馈赠。大多数时候,人并不容易确定上天设定的上限在何处,多经历几次挫折,大多数人极易堕入宿命论。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说的就是这种妄自菲薄的惯性。所以没有看清楚天分所在的时候需要在无限可能性中努力寻找,一步步确认边界之所在。这时候需要的是雄心壮志。</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极端是了凡先生没有提及的,即少数志大才疏者自觉潜力无限,非要在一个飘渺的目标上耗上十几年的青春岁月。这另一种不智,可能了凡先生的时代非常罕见,即使如范进考到老朽了,一朝中举也是前途无限。但我们这个时代却必须放弃沉没成本及时止损。这时候需要的是理性审视。</p><p class="ql-block"> 圆满的人生应该是早早就清楚自己的局限并且没有浪费任何天分的人生,袁了凡一生多次改变人生选择,最终求仁得仁,算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例证。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改过之法</b></p><p class="ql-block"> 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过错太多的人生也委实面目可憎。此篇先从如何面对过错谈起。对于过错的态度,他用三个心来概括:羞耻心、畏惧心和勇猛心。羞耻心是内在动力,知耻方能改过;畏惧心是外在压力,人犯的过错各路神仙都看着呢;勇猛心是改过的勇气,改过并非易事,需要勇气和决心付诸行动。 </p><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改过心法”,从“事、理、心”层层递进、步步提升。所谓“事”是针对所犯的具体过错去改正;“理”是从具体过错背后的道理入手,避免犯相同的错误;“心”则是最彻底、最根本的改过之法,过由心生,亦由心灭,斩断可能造成过失的心念,从源头解决犯错的可能。 当然,改过并非一时一昔,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其间种种艰难,需要有良师益友的提醒,有心中对神明的敬畏。改过亦如修行,时时警醒,方能天长日久。了凡先生最后举了与孔子同时代的蘧伯玉改过的例子,用生动的事例示范改过的长期性、艰巨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积善之方</b></p><p class="ql-block"> 了凡先生一生积善行德,堪为行善之楷模,此篇为四篇家训中最长一篇,说明他不仅自己看中此事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延续积善行德的家风。 首先,围绕《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用十个事例论证了行善积德之功德无量,终会惠及家族乃至子孙后代。用福报的观念来鼓励人做善事,虽然不及康德的道德律令那么纯粹,但对于教化民众也是十分有效。 其次,鉴于真正的善并非一目了然,世俗之人往往容易被表面的善行所迷惑,所以行善之前必须能够分辨所行之事是否是真正的善事。了凡先生从“真假、端曲、阴阳、是非”等八个方面一一辨析,告诉人们要看清行善之人是否出自善心,切忌将欺世盗名的伪善当做善行。特别借孔子和其弟子的故事来说明不能为了名声而行善,做善事不仅要看动机,还要考虑实际效果,非常具有启发和教化意义。 最后将行善之事概括为“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救人危急”等十个种类,给人指明行善的具体方向。每一个方面都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便于普通的民众效仿实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谦德之效</b></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深深刻着谦逊的基因,各种思想大约只对于谦逊为美德毫无争议。《易经》中有谦卦,艮下坤上,为地下有山之象,寓意人的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谦卦是易经中最特殊的一卦,六爻皆为吉,说明在古人眼里,哪怕是伪装出来的谦逊也是值得赞美的。《尚书》说“满遭损,谦受益”,《道德经》中处处强调谦逊和低调的人生智慧。近代王凤仪那句“低处有道,高处有险”,常被人奉为圭臬。诸如“谦谦君子”、“虚怀若谷”,更是无不存在于社会共识之中。</p><p class="ql-block"> 此篇依然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谦逊是一个人一生都需坚守的美德。虽然人人赞美谦逊的美德,但是能够做到时时刻刻保持谦逊之风的人也寥寥无几。人最容易显露的还是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本性。如此,保持谦逊便是修身的重中之重,即使不能日日自省,也不妨偶尔警醒一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3、《长恨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1王琪瑶的出场</b></p><p class="ql-block"> 《长恨歌》的开头其实颇有些冒险,整整第一章节只写了四个词“弄堂”“流言”“闺阁”和“白鸽”,如果不是王安忆超凡的想象力和文字功底,不仅从一个词延展出上千字困难重重,读者在这个章节弃书的可能性也很大。待看到第二章,便明了作者花费如此精力,目的就是要给这个故事涂抹上尽可能丰富的底色,四个词、几千字都是为了烘托主角王琪瑶的出场——一个从弄堂中走出来的美丽的闺阁女子,心中的那点梦想像偶尔飞起的白鸽,却注定飞不了多远,而她的故事将在狭小的天地里以流言的形式传播开去。</p><p class="ql-block"> 当王琪瑶从这铺垫好的背景中走出来时,人物已经丰满到不需要任何语言的描述,她的样貌、气质、性格早已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2走进王琪瑶生命中的男人</b></p><p class="ql-block"> 比较与王琪瑶有过交集的男人们,大多数人会觉得工作稳定相貌不错还深爱着王琪瑶的程先生才是良配。但王琪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李主任,去过那种充满等待也见不得光的华丽生活。王琪瑶和李主任之间算不得有爱情,不过是各取所需,最多有一些一见钟情的迷恋。有着“上海小姐”光环的女子大约不会舍得浪费上天给的稀缺资源早早去过一种平淡幸福的生活,她会有一些野心有一些妄想会为自己的命运放手一搏。</p><p class="ql-block"> 王琪瑶等来的是李主任的死讯,从此,她成了一个生活在过去的人,一个没有未来的人,样貌虽然年轻,内心却已暮气。但她隐隐的还是有所期待,在各种各样的男人走近她时,即使知道与他们没有任何未来,她还是忍不住把身心投入。所以明知道与康明逊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她依然选择抓住眼前的温暖,她的孤寂需要些许慰藉,她漫长的人生需要有所依赖。</p><p class="ql-block"> 沙莎算是一个过渡也是她想要利用的工具,王琪瑶对沙莎更多的是母性之爱而非男女之情。</p><p class="ql-block"> 老克腊所迷恋的岁月,正是王琦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虽然隔着年龄,但是他们似乎有着共同的记忆,这正是王琦瑶无法抗拒的,借着老克腊,王琦瑶才是那个旧上海的风光女子。</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书名让人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那个同样不幸的女子,隔着几百年的时光,都是作者对以色侍人的女子的怜悯和痛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3王琪瑶的可能人生</b></p><p class="ql-block"> 阅读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为王琦瑶设计另一种人生,在命运的分叉处给她另外的选择,也许潜意识里觉得这样美丽的女子不应该在青春正盛之时便以凋零。</p><p class="ql-block"> 如果当初选了程先生,王琪瑶大概率会过着轻松平淡的生活,但是午夜梦回之时也许会有诸多的意难平吧,年轻的王琦瑶可是想要过人上人的风光日子的,那么平淡的生活便会加倍的难捱。</p><p class="ql-block"> 如果就在邬桥这乡下过一辈子,找一个老实人嫁了,同样会岁月静好。但王琦瑶是属于大上海的,她驿动的心无法在遥远的乡村归于宁静。</p><p class="ql-block"> 如果王琦瑶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别的男人身上,而是选择立足自身,实现自己的价值,命运会不会有所不同?这种可能性是有的,王琪瑶有精巧的裁剪和缝纫的手艺,有制作精美食物的能力,还有给人打针做护士的经历,任何一样继续精进,多少可以充实孤单寂寞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可能性大约都是一种臆想吧,生活不能重演,不过是落子无悔,冷暖自知。</p><p class="ql-block"> 一直有一个疑惑,小说虽然有时代背景的变迁,但王琪瑶的生活始终游离于时代之外。只能猜测是作者的仁慈,不忍给她增加来自那个特定时代的屈辱和不堪,让她能够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出一丝本色。</p><p class="ql-block"> 无数的热闹散去,最后总留下孑然一身的王琪瑶,但她从来不怨天尤人,她清楚自己要什么,清楚选择的后果,也坦然承担一切。没有把自己熬成一个怨妇,而是继续把日子过得尽可能精致,绝不敷衍、潦草,这是属于王琪瑶的骄傲。至死,她都是最优雅的那一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4、《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旅行文学</b></p><p class="ql-block"> 合上《从上都到大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开始回忆什么时候喜欢上旅行文学的。最早大约是读比尔.波特的《禅的行囊》,一个一脸大胡子的美国人,对禅宗的研究堪比隐世的高僧,用从北京到广州的穿越旅行,追溯了禅宗各代祖师从北到南的足迹。然后是何伟的《寻路中国》,何伟是美国人彼得.海斯勒的中国名字,他很早就来到中国,并将其在涪陵的经历写成了那本著名的《江城》,《寻路中国》是他沿着北长城沿线旅行的见闻和经历。他和比尔.比特一样都有非虚构文学的名校专业背景,文字朴实却极具魅力。再后来是郭建龙的《穿越非洲两百年》,作者写这本书之前,冒着危险走遍了非洲大陆,对非洲的现状有直观的感受。比郭建龙更像旅行者的是刘子超,这位毕业于北大的才子,在各个大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真正让他声名远扬的是他几次深入中亚的旅行以及那本入选多个好书榜单的《失落的卫星》。刘子超在这本书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旅行的孤独以及在这种孤独中进入历史深处的意义。杨潇仿效当年西南联大师生徒步重走从长沙到昆明1600多公里的路程,堪称壮举,他用《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这本书记录了其行走的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告诉我们“行走,也许是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走向金莲川</b></p><p class="ql-block"> 北大教授罗新从元上都(今北京)到大都(今内蒙锡林格勒盟正蓝旗)的徒步距离并不长,只有450公里。这段不长不短的路,曾经是元朝皇帝春去秋来往复多次的路,也是连接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路。</p><p class="ql-block"> 元代从上都到大都有4条路,驿路和辇路分别两条。驿路和辇路的区别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来回要分别走不同的路。罗新选择的是辇路上行,皇帝出行沿路总是会留下各种建筑和古迹,一路行来,罗新不仅考据般地追忆了历史,也描绘了今日种种,就像他自己所言,他的徒步之行是“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曾经的大都被称为金莲川,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花海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对于一个研究元史的学者,走向金莲川既是完成心愿,也是一次朝圣。</p><p class="ql-block"> 对于元史我是相当不熟,像许多国人一样,对那段历史有点抗拒,不仅仅是异族统治,更多是因为那段历史充斥的暴力和血腥。用武力征服建立的帝国,分崩离析也格外迅速。如今留下的元代遗存很少,可能和明代的刻意毁坏和抹去有很大关系,加上蒙古人对于丧葬的不同观念,帝王的寝陵已无处可寻。</p><p class="ql-block"> 上都,一个曾经作为帝都的城市,就这样消失得无隐无踪,广漠的草原上只留下一段历史可供追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在路上</b></p><p class="ql-block"> 在作者开启走向上都的旅程时,他的朋友正在哈萨克斯坦的沙漠草原中行进。与此同时,世界上还有名为“走出伊甸园”的宏大行走正在进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撰稿人Paul Salopek在2013年开启了他重走人类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大陆的壮举。</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天都有某个人正在某个角落开始自己的行走,因为一段逝去的历史,因为一个需要了却的心愿,或者只是想要独自一人走一段不长不短的路程。</p><p class="ql-block">受限于体力和精力,大约我自己很难开启一段这样的徒步旅行,只是每每在读到一本旅行文学时忍不住蠢蠢欲动一下,在心里幻想着那种走在现实的大地又隐入时光隧道的美妙感觉。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中国境内)”已经算是正在进行之中,借助交通工具而非徒步的方式,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勉强也算是“在路上”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