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鸭绿江浮桥”遗址

王家祥(祥子)

鸭绿江浮桥位于振安区燕窝村附近的鸭绿江江面上,距中朝友谊桥约6000米。 鸭绿江浮桥是一座木桩结构的列柱式铁路便桥,抗美援朝期间,为了保证志愿军渡江和运输作战物质,经安东铁路分局勘测,东北军区工兵部队负责修建,于1951年1月1日动工,同年5月30日建成投入使用誉陪。铁路便桥共19座桥墩,由直径30至50公分粗的圆木集群而成,每个桥墩用圆木111根,横排15根,纵排7根,左右各3根,每个桥墩下面由石块堆积加固,庆数蠢桥长500米,宽15米。铁路便线从金山湾站接轨,沿楼房、马家堡、套外村,紧贴东平大街山根经燕窝村过江,通过朝鲜五木里直达新义州。战后于1954年7月拆除。当时只将铁轨和桥面板拆除,故遗留木桩墩排列于江中。这是丹东城区今日唯一能看到的一处浮桥遗址。 浮桥遗址纪念平台就在鸭绿江边,两组铜像雕塑立于平台二测,对岸就是朝鲜的新义州。 这组是三个志愿军战士形象,名为“告别祖国”。 这组是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孩子,名为“送别亲人”。 一旁还立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书有“鸭绿江浮桥”。 在江边的观景平台上,筑建了一本硕大的石刻书,该书页面开启,上端用金粉文字刻录了浮桥的不凡经历。 鸭绿江浮桥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和运送作战物资的重要通道。当年为了保证志愿军顺利入朝作战,并保证支前物资迅速及时运到朝鲜前线,志愿军工程兵某部选择这段江面上有浅滩和小岛地方,临时搭建起这座木结构列柱桥。只见江面竖立着很多木桩,那就是曾经的浮桥。 由于鸭绿江的水面是随着潮汐而涨落的,埋在江中的木桩露出水面的高低,也是不断变化。 朝鲜方面露出水面的桥桩。 桥建的很低,落潮时稍高出水面,涨潮时则没于水中,有较强的隐蔽性。整个战争期间,虽然也遭受过美国飞机的轰炸,但都得到及时修复。所以,除大批部队由此过江外,支前队伍和物资也多由此桥进入朝鲜前线。人们所熟悉的《跨过鸭绿江》的历史照片,就是当时随军的战地记者在这一过江地点拍摄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浮桥废弃,桥面的木头也被江水冲走了,只剩下列柱桥墩还留存在水中。这些桥墩见证了当时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英雄历史,也记录了抗美援朝胜利时刻,我们要发扬抗美援朝精神,不忘初心,把我们祖国建筑是更加强盛。<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