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p><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钟,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其返回舱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而轨道舱则留轨运行半年。</p><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是中国航天事业在21世纪的一座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航天英雄杨利伟</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飞梯队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月5日,杨利伟和他的战友们带着飞天的梦想,来到了北京航天城,开始了探索浩瀚宇宙太空的征程。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和训练,我国第一批选拔的十四名航天员都具备了执行任务的资格。</p><p class="ql-block"> 2003年7月,执行首飞任务的选拔工作开始。第一轮遴选,经过逐人逐项认真量化打分比较,选岀了综合素质最优的5个人。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模拟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1个99.5分,1个99.7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在强化训练的航天员中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在9月初进行了第二轮遴选,对5人又进行了认真分析比较,经过评委们的不记名投票选拔,确定了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为首飞梯队。</p><p class="ql-block"> 10月12日7时45分,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依次走出航天员公寓,开始了令世人瞩目、华人振奋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下午4时,指挥部作岀重大决策:神舟5号飞船按期发射。下午4时30分,又作出杨利伟担任首飞的决策。当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杨利伟作为首飞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作为侯补”时,大家长时间地鼓掌。李部长又说:“今天,我们作岀了一个历史性抉择,历史将证明,我们的抉择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14日下午18时,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政委吴川生同志与杨利伟在公寓的套间作了一次长谈,并叮嘱他:“今晚,要好好地休息,不要分散精力。”杨利伟回答:“放心吧,我会睡好的。”</p><p class="ql-block"> 15日凌晨3时半,当吴川生政委再次来到公寓时,见到杨利伟已穿好舱内航天服正在做各种测试,他问旁边的医务人员,“他昨晚睡的好吗?”医务人员回答:“睡得好,杨利伟和翟志刚是凌晨2时让我们敲醒的,海胜是听见动静起床的。”“杨利伟身体情况怎么样?”“很正常,高压116,心率76,体温36度。”真是“六六大顺”啊。</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5日凌晨,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参加完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连夜乘飞机赶到酒泉,为杨利伟壮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5时20分,航天员岀征仪式在航天员公寓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首飞梯队的3名航天员</p> <p class="ql-block"> 胡锦涛同志讲到:“一会儿啊,杨利伟同志就将作为我国第一位探索太空的勇士出征,就要带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去实现中华民族遨游太空的梦想,这是一个十分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个十分伟大的壮举。我们预祝这次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们等待着你胜利归来。”</p> <p class="ql-block"> 杨利伟表示:“我一定不辜负总书记和全国人民的希望和重托,用最饱满的热情,去迎接这次任务。”</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5时30分,杨利伟身穿舱内航天服,在翟志刚和聂海胜的陪同下,参加了盛大的群众欢送仪式。</p><p class="ql-block"> 在仪式上,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报告:“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p><p class="ql-block"> “岀发!”航天工程总指挥回答。</p><p class="ql-block"> 参加完欢送仪式,杨利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乘专车驶向发射塔架,准备搭乘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天。</p> <p class="ql-block"> 杨利伟登上专车,前往发射塔架</p> <p class="ql-block"> 杨利伟挥手告别,准备登上火箭进入飞船</p> <p class="ql-block"> 6时15分,杨利伟登上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进入神舟五号飞船,有条不紊地进行岀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杨利伟进入神舟五号飞船</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9时00分03秒497毫秒(北京时间),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搭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发射升空,搭乘着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飞向神秘莫测、浩瀚无垠的太空。 </p> <p class="ql-block"> 火箭飞行程序</p><p class="ql-block"> 火箭飞行120秒,逃逸塔分离;</p><p class="ql-block"> 火箭飞行137秒,助推器分离;</p><p class="ql-block"> 火箭飞行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p><p class="ql-block"> 火箭分行200秒,整流罩分离;</p><p class="ql-block"> 火箭飞行460秒,二级主发动机关机;</p><p class="ql-block"> 火箭飞行587秒,船箭分离; </p><p class="ql-block">飞船进入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199.14千米、远地点高度347.8千米的椭圆轨道。入轨后,飞船建立轨道运行姿态,推进舱上的太阳能电池阵展开,对太阳定向,并在环绕地球飞行的第五圈变轨,进入轨道高度343千米的圆形轨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飞船在太空飞行</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9时34分,航天员杨利伟向北京报告,感觉良好。</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9时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胡锦涛发表讲话。</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10时许,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第一圈。</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10时40分左右,飞船环绕地球飞行第二圈。</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11时08分,航天员杨利伟开始在太空中进餐。11时12分至14时15分,航天员杨利伟进行太空飞行中的首次休息。</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13时02分,飞船正在进行第三圈飞行。航天员杨利伟呈仰卧姿态,正在记录飞行日志。</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15时54分,飞船启动变轨程序。15时57分,飞船变轨成功。</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17时05分,北京航天指控中心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显示出航天员杨利伟从飞船舷窗向外拍摄到的地球画面,画面清晰。</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17时30分,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曹刚川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与正在太空飞行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开始进行实时通话。</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18时24分许,飞船飞行到第七圈。</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18时40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并向地球发出问候。</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19时58分,飞船飞行到第八圈。</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20时,正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杨利伟与他的父母妻儿进行了“天地对话”。</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21时31分,飞船运行到第九圈。</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23时08分,飞船进入第十圈。</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0时18分,飞船环绕地球进行第11圈飞行,杨利伟进行太空睡眠。1时17分,飞船进入第12圈飞行,测控点向北京航天指控中心报告飞船跟踪正常。</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2时52分,飞船飞行进入第13圈。航天员杨利伟向地面指挥人员汇报身体感觉良好。</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4时19分,飞船飞行进入第14圈。按照即定计划,飞船在环绕地球运行14圈后,将在预定地区着陆。</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4时34分,飞船第13次飞越中国上空,飞船飞行情况一切正常,地面指挥中心,各地监控站点工作正常。杨利伟开始进行飞船着陆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5时04分,环绕地球运行了14圈的飞船飞越越南大西洋海域上空,在这里待命10天的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迅速捕获飞船目标,及时准确地向飞船发出了调姿和返回制动的指令。</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的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飞船发送了返回指令。</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5时36分,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与推进舱轨道高度不断降低,向预定落点返回。飞船轨道舱将留轨工作半年,开展相关的科学实验。</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5时38分,飞船制动火箭点火,飞船返回舱飞行速度减缓,轨道高度进一步降低。返回舱向预定着陆场降落。</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5时56分,飞船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成功进入返回轨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返回着陆</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5时58分,飞船返回舱成功进入返回轨道并失去动力,按照升力控制技术向预定着陆场降落。</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6时04分,飞船再入大气层,飞船处于“黑障”阶段。</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6时07分,搜救直升机收到飞船返回舱落地后发岀的无线电信号,机上的搜索人员目视到“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由5架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搜救分队和14台专用车辆组成的地面搜救分队从不同方向迅速向落点前进。</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6时18分,返回舱引导伞已打开,杨利伟报告身体状况良好。6时28分,地面搜索人员距返回舱落点7.5公里。</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6时31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杨利伟通话,祝贺他顺利返航。</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6时33分,搜救直升机发现落在草丛中的飞船返回舱,并迅速着陆开始救援工作。</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6时36分,地面搜索人员找到了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航天员返回北京,载人首飞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6时38分,搜索人员报告,杨利伟身体状况良好。</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6时54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6时54分,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祝贺载人航天首飞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7时许,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获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后,打电话表示祝贺。</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7时40分,中国首位飞天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直升机离开着陆场返回北京。</p> <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地面测控站和远洋测控船在地球表面遥测控制。</p><p class="ql-block"> 承担与神舟五号测控通信的网站点主要有:3个指挥控制中心、10个测控站和四艘远望号测量船。利用国际卫星组织和亚太公司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上空的6颗卫星作为通信支持,完成对运载火箭和飞船测控信息数据的传递和交换。</p> <p class="ql-block"> 飞行期间,地面与航天员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生理遥测参数,了解航天员的身体状态;航天员监视飞行过程中重要指令的执行以及飞船的运行状态。</p> <p class="ql-block"> 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联合国旗帜。</p><p class="ql-block"> 这次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的物品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会旗、一面联合国旗帜、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p> <p class="ql-block"> 航天员杨利伟谈首飞经历</p><p class="ql-block"> 02</p><p class="ql-block"> 航天员是用等量的钻石堆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1998年1月,经过预选、初选、复选和复审四个阶段的严格选拔,我们12名预备航天员正式入住坐落于北京西北部的航天城。</p><p class="ql-block"> 航天城里那座红色的两层小楼就是神秘的航天员公寓。平时有士兵把守,即便是航天城内部的科研人员也不得进入。我们周一至周五必须住在这里,与外界隔绝,不能离开。从此,我们便一同“隐居”起来,成了最神秘、最难以接近、最不“自由”的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p><p class="ql-block"> 除了要求我们严格遵守部队条令条例和纪律之外,航天员的生活是由服从最细致的管理、遵守最严挌的纪律开始的。《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就有这样一些对常人来说几乎不尽情理的“五不准”: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岀;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等等。</p><p class="ql-block"> 航天员的饮食规定也非常多,一日三餐都由营养工程师制定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采购食品要到专供商店,购买蔬菜要到京郊的绿色蔬菜基地,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p><p class="ql-block"> 当然没有人每天盯着你吃饭,但是否遵照了营养师的配餐要求,在体检时就能发现。基本上,我们三个月一次小体检,一年一次大体检。体检发现情况不对了就会找你谈。</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时一日三餐吃的大多是家常莱,沒有鲍翅之类的东西,食谱很平常,只是搭配更讲究。我一直喜欢吃肉,但按要求必须要改,我就尽量忍着,让自己少吃肉,多吃菜。</p><p class="ql-block"> 生活管理是全封闭的。平时我们进岀航天公寓都要拿交钥匙,登记岀入时间。虽然家就在同一个大院里,但不能回家,必须回宿舍,大家都很自觉。如果你跑到外边,无意中感染个什么病回来,不仅你的职业生涯断送了,而且还成了危害大家的千古罪人。</p><p class="ql-block"> 国家为了选拔一名航天员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如果说战斗机飞行员是用等量黄金堆起来的,那么航天员就是用等量的钻石堆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03</p><p class="ql-block">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的火箭尾部发岀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岀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p><p class="ql-block"> 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p><p class="ql-block"> 火箭起飞了。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象一块铁。因为很快就有动作要做,所以全神贯注,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仪表板,手里拿着操作盒。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远不像训练中想像的压力那么大,全身紧绷的肌肉渐渐放松下来。</p><p class="ql-block">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了有压力在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曲线变化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可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意外岀现了,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p><p class="ql-block">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觉得自己快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的脑子很清醒。共振持续了26秒后,慢慢减轻。当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这个难受的过程。经过研究,我们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改善,在神舟七号飞行中航天员几乎感觉不到振动。</p><p class="ql-block">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画面是定格的,其中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地面的工作人员谁也不敢吱声,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p><p class="ql-block">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呀,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p><p class="ql-block"> 飞船此后的飞行非常顺利,近10分钟时,最后一级火箭跟飞船分离,飞船没有推力了,身体感觉猛地往上一提,我意识到已经处在微重力环境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被束缚带固定在座椅上的我,突然感觉离开了座椅,不贴着它了。我注意到飞船里的灰尘“噗”的一下,全起来了。只见所有的束缚带,在飞船里用来固定物体的绳子,全都竖了起来,微微摇动,颇有韵律感。就像湖水中的水草一样,在水中蓬勃生长,舞动着生命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我已真正进入茫茫太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4</p><p class="ql-block"> 在太空中吃饭、睡觉、刷牙、冼脸……</p><p class="ql-block"> 在太空飞行,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有着不同寻常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我在太空吃了三顿饭。航天食品可以根据航天员个人口味搭配,像我喜欢吃辣,喜欢吃水煮鱼,就给我准备一些辣味食品。据调查,航天员最喜爱的食品就是榨菜。</p><p class="ql-block"> 因临近中秋,带上去的月饼较多。在船舱里,我把特制的小月饼扔起来,让它漂浮着,然后过去一口吞掉。我还把饼干一个个排列起来,之后按顺序逐个吃掉。</p><p class="ql-block"> 刷牙、冼脸还比较好办,漱口就用一囗一块的消毒口香糖,塞嘴里嚼5分钟就行了;洗脸就用脸巾包,就是用一块浸有消毒护理液的湿毛巾擦脸。但上厕所比较麻烦,由于上天前采取灌肠、吃低残渣食品等措施,我两三天都不会有“大事”。小便的解决方案有两个,一个是类似于“尿不湿”的东西,还有一个是类似医院的导尿系统。</p><p class="ql-block"> 人在太空的失重条件下睡觉不受姿势限制,可以躺着、坐着、也可以站着,甚至还可以倒立着睡觉!因为那里没有上下之分,也沒有依托可依,只能在飘动中睡觉。但睡前一定要固定住自己,否则睡着后,会在舱内飘来飘去。睡眠时,一定要将双手束在胸前,以免无意中碰着仪器设备的开关。在失重状态下,人睡着了偶尔会产生头和四肢、躯体分离的感觉。有资料说,国外曾有航天员在睡意朦胧间,把自己的手臂当成了向自己飘来的怪物,吓岀一身冷汗来。</p><p class="ql-block"> 虽然程序设定我有6小时的休息时间,可我只睡了半个多小时,实在舍不得睡。因为在太空的时间实在太宝贵了。</p><p class="ql-block"> 事实证明,我在太空所有的经历都有它的价值。在返回地面后,在一年多时间里,我回答了科研人员的几百个问题,涉及载人航天工程的方方面面。后来,神舟六号比神舟五号有了180多项改进。比如说我落地时麦克风把我的嘴磕了一个囗子,流血不止,就因为麦克风的造型有个梭,改进后它变小变平了,外加一层海绵,确保下次航天员不会再受伤。</p> <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 神秘的敲击声</p><p class="ql-block"> 飞船出了测控区,进入了短暂的夜晚。我突然发现窗外特别亮,而且那亮光神秘地一闪而过。</p><p class="ql-block"> 我大吃一惊,忙顺着舷窗向外寻找,可闪光却消失了,我迅速回到仪表板前,翻开各种数据,检查飞船的各个系统,没有任何异常。</p><p class="ql-block"> 当飞船飞到阴影区的时候(相当于黑夜),我早早地在舷窗边等着,想看看是否还有类似情况发生,但闪光并未岀现。</p><p class="ql-block"> 在太空中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感觉到不正常,紧张得岀了汗,但我必须找到原因。我又一次拼命地去翻数据,查看仪表板,连铆钉都检查了一遍,使劲地想,是什么会带来光亮呢?</p><p class="ql-block"> 在第三次进入黑天之前,我依然在舷窗前等待,亮光一闪,贴着地面有一个光柱一闪,将太空瞬间照亮,随即消失在黑暗中。原来,那耀眼的亮光是地球上的闪电!我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在太空俯瞰,一阵阵的闪电像是盛开的丝状花朵,而闪电接连岀现时则犹如一片火海。</p><p class="ql-block"> 我在太空碰到另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就是时不时岀现的敲击声。</p><p class="ql-block"> 这个声音也是突然岀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不知什么时候就响几声。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无法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更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很紧张,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岀响声所在,却什么也没发现。而飞船内部也没任何问题……</p><p class="ql-block"> 飞行时,对声音变化是很敏感的。飞船哪个地方稍稍有点什么动静,都会让人心惊肉跳——怎么会有这个动静?</p><p class="ql-block"> 飞船运行一直很正常,可诡异的敲击声却不时出现!</p><p class="ql-block"> 回到地面后,技术人员想弄清楚这个神秘的声音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听着不像。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声音再也沒有在我耳边完全准确地再现过。</p><p class="ql-block">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也岀现了,我告诉他们:“岀了这个声儿也别害怕,是正常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6</p><p class="ql-block"> 返航时舷窗忽然岀现大片裂纹</p><p class="ql-block"> 10月16日4时31分,我接到了返航命令。</p><p class="ql-block"> 飞船返回,是一个特别的阶段。人类历次太空飞行证明,返回阶段是最容易岀现事故的阶段。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p><p class="ql-block"> 会出现意外吗?我的脑海里也曾闪现过这个问题,但我马上就否定了它。从起飞到在太空中的所有过程都是顺利的,返回也理应不会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5时35分,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头”。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飞船持续减速,在向地球靠近。</p><p class="ql-block">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开始减速,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的飞船飞行并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术,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着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p><p class="ql-block">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已经训练过,我应付自如。</p><p class="ql-block"> 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紧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耐高温的防烧蚀层,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p><p class="ql-block"> 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我看到右边的舷窗开始岀现裂纹。外边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却开始岀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我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度到1800度的超高温。</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有尖锐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 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一看到窗玻璃开始裂缝,我紧张了,心说:完蛋了,这个舷窗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先是右边舷窗岀现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过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沒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岀现的概率不高。</p><p class="ql-block"> 当时还没有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就想是不是玻璃是两层的,是不是里边的这层不裂就没问题?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岀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离地大概80公里到40公里。之所以造成“黑障”现象,是因为飞船与大气剧烈摩擦,在飞船四周产生了一个等离子鞘,使飞船的无线通信与外界隔绝。这时飞船无法和地面或其它方位的任何人联系。我那时真有点紧张。</p><p class="ql-block"> 当飞行到距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了,上面说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我检测飞船后,与指挥员联系,地面向我报情况,说着陆场温度多少、风速多少。与此同时,等待多时的直升机迅速捕捉到了飞船发岀的讯号,并开始搜索或救援行动。</p> <p class="ql-block">07</p><p class="ql-block"> 最折磨人的就是开伞</p><p class="ql-block">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p><p class="ql-block">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拋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岀引导伞。</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激烈的动作。伞外边有个盖,以爆炸开启的电爆阀连接,离地10公里时一下子炸开,它飞出去,同时把引导伞带出来。</p><p class="ql-block"> 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一连串快速动作。引导伞岀来后,它紧跟着把减速伞带岀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岀来。</p><p class="ql-block"> 主伞有1200平方米,这时它不完全打开,一下子打开突然减速太厉害,人受不了,材料也受不了。它有一个巧妙的收口设计,这时它收着口,只打开一个相对较小的面积,在收囗处有绳连着,进一步减速之后统一动作,一个刀一样的东西把绳同时切断了,主伞才会完全打开。</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二十几秒的连续过程。</p><p class="ql-block"> 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了……每次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就怕他们害怕。我回来讲了,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每一步都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后来,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都有红外,能看着开伞,这比较让人放心。我那会儿还没红外,地面人员也看不到,完全靠我凭感觉报告。</p><p class="ql-block"> 在主伞完全开好之后,飞船以10米/秒匀速下落。这时没有过载了,唯一的感觉就是晃荡,斜着晃荡——主伞开了之后,只有一根绳子吊着飞船的一边,晃晃悠悠的。但这时候真是无法形容心里那个舒坦,特别放心;伞很大,1200平方米,落地再怎么重,最多也就受点伤。</p><p class="ql-block"> 安全了!成功了!生命肯定没问题了!肯定可以完成任务了!</p><p class="ql-block">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拋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正了。被摆正的飞船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p><p class="ql-block"> 随即,座椅自动提升起来,打开减震装置。</p><p class="ql-block"> 我打开电台,再一次检查舱内物品,扎好束缚带,固定好自己。之后盯着仪器,同时像起飞时那样用力收紧肌肉,等着飞船接地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接地时,我第一个要做的是判断是否落在实地,第二个要做的是切伞。在确认落地之后,要及时把伞切掉。伞不切的话,它会乘风带着飞船跑。以前做实验的时候,这个1200平方米的大伞带着像球一样的返回舱,顺风跑起来汽车都追不上,而且它还边跑边颠簸,人在里边会被颠坏。</p><p class="ql-block">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了切伞开关。</p><p class="ql-block">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距理论着陆点4.8公里。而这一时刻,正好是天安门当天升国旗的时刻,这是一个无法设计的巧合。</p><p class="ql-block"> 飞船落地时我感到嘴上一麻,心想坏了,肯定磕破了。我把面窗打开,伸手一摸,血流了下来。手边没有别的东西,我就开始用里面的布手套在那里擦,擦了半天也沒能止住。</p><p class="ql-block"> (麦克风不规则的棱角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使杨利伟嘴角受伤,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岀舱画面。)</p><p class="ql-block"> 但我顾不得它了,我得把舱内的一些操作完成,打开信号发射器,尽快和指挥部联系。</p><p class="ql-block"> 我向指挥部报告:“我是神舟五号,我已安全着陆!”这时嘴里有血的咸味。</p><p class="ql-block"> 落地后飞船倾倒了,我是头冲下,脚朝上,身体被座椅压着,刚落地时连动也动不了。总不能就这样等着来人吧!等报告完后,我稳定了一下,之后把束缚带解开,用力翻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见外面有人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从舷窗上模糊地照过来。</p><p class="ql-block"> 手电在烧黑的窗玻璃上晃啊晃,外面的人一声声地叫着,正丁丁当当地拿工具。我马上打开飞船舱门的平衡阀,从里面解锁,我听到外面插上钥匙,舱门动弹了……</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那个高兴啊!</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在飞控中心观看神舟五号发射</p> <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返回舱着陆瞬间</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执行神舟五号飞行任务的杨利伟返回北京西郊机场,被欢呼的人群拋起。</p> <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火箭进入发射场</p> <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p><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代号:CZ一2F,简称:长二F,绰号:神箭)</p><p class="ql-block"> 中文名 长征二号F</p><p class="ql-block"> 外文名 Long March 2F</p><p class="ql-block"> 火箭类型 大型捆绑两级液体运载火箭</p><p class="ql-block"> 火箭代号 CZ一2F/LM一2F</p><p class="ql-block"> 前型/级 长征一号 </p><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是在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是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p><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全长58.3米,起飞重量479.8吨。火箭的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整流罩直径3.8米,火箭最大横截面直径10.2米。火箭芯级和助推器均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火箭加注质量481.9吨。在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50公里,轨道倾角42.4度时,运载能力大于7.8吨。</p><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分为长征二号F基本型和长征二号F改进型。长征二号F基本型先后发射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为中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008年9月25日最后一次使用基本型发射,已停产。</p><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改进型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简称长二F改Y型火箭(CZ一2F/G),是在长征二号F基本型的基础上,进行了170多项改进和190多项技术状态的变化。火箭起飞质量约493吨,发射载人飞船的型号和发射目标飞行器或实验室的型号的整流罩直径分别为3.8米和4.2米,火箭全长分为58.34米和52米。可以把8.8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倾角42度的地球近地轨道。从神舟八号发射任务起,后续任务由长征二号F改执行。</p><p class="ql-block"> 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制工作是从1992年底正式启动的。</p><p class="ql-block"> 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火箭首次发射并取得成功,将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送入太空。</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长征二号F火箭将中国首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使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发射场</p> <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飞船</p><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p><p class="ql-block">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p><p class="ql-block">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二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获得了相关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基础。在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神舟五号飞船开始研制工作。</p><p class="ql-block"> 2003年2月,飞船完成了装船产品的交付和总装。</p><p class="ql-block"> 2003年3月,飞船完成了全船供电检查和分系统匹配检查。</p><p class="ql-block"> 2003年4月,飞船完成了电性能综合测试和人船、箭船、船地、人船地联合测试检查。</p><p class="ql-block"> 2003年5月,飞船完成了整船、噪声试验。</p><p class="ql-block"> 2003年6月上旬,飞船完成了真空热试验和回归测试。</p><p class="ql-block"> 2003年7月中旬,飞船完成了岀厂准备。</p><p class="ql-block"> 2003年7月底,飞船通过各级评审后进入发射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飞船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附加段组成。三舱结构最下面的部分为推进舱,为飞船提供动力来源;三舱结构的中间部分是飞船的返回舱;最下面的部分是轨道舱;其头部是圆柱体,而四号的头部是半球体,飞船舱内只有航天员,其空间的平面大约为2.2米x2.5米,不足6平方米。飞船乘坐一名航天员,飞行约一天,在绕地球飞行的第14圈返回。航天员可以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和地面指令手动补发船箭分离、帆板展开等重要指令。飞船具有自主应急返回和人工控制返回以及第2天、第3天返回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杨利伟经历</p><p class="ql-block"> 1965年6月,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p><p class="ql-block"> 198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p><p class="ql-block"> 1987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学士学位,后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先后成为空军某师强击机、歼击机飞行员。</p><p class="ql-block"> 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92年,部队精简整编,转入驻川航空兵某团。</p><p class="ql-block"> 1996年,参加中国航天员的选拔。</p><p class="ql-block"> 1998年,被选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航天员。</p><p class="ql-block"> 2003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9月被确定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10月15日乘由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搭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10月16日在完成21小时23分的太空飞行后,在内蒙古中部返回着陆。</p><p class="ql-block"> 2004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p><p class="ql-block"> 2005年,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副主任和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8月参加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圣火传递。</p><p class="ql-block"> 2009年1月,获得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2010年,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201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当选首届航天公益形象大使,10月获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参加“月是故乡月”华侨华人中秋晩会。</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3日,参加热血励志大片《长空之王》首映礼。</p> <p class="ql-block"> 纪念邮票</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6日,由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神舟五号纪念邮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1套2枚,邮票名称分别为:英姿和凯旋,面值为80分和2元。</p> <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座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太空之旅沒有国界,神舟五号飞船的升空是全人类迈向太空的一步。”</p><p class="ql-block">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我们祝贺中国人民首次将他们的第一名宇航员送上太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成就。我们对中国成功地成为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表示赞赏。”</p><p class="ql-block">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真理报》以红标题《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加加林》对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表示祝贺。并说,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绩证明了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好”。</p><p class="ql-block"> 欧洲航天局局长:“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这表明它的太空技术已经非常可靠。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的成功将开启国际太空合作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题为《历史性的飞天》的社论,称中国成功发射神五为人类宇航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神舟五号的首访苍穹,至今已是二十个年头。中华民族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踔厉奋进,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载人航天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岀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人在浩瀚的太空里有了自已的“太空之家”。</p><p class="ql-block"> 从1992年9月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正式起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本阶段完成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六次飞行任务。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飞行器应用问题。本阶段完成了“神舟七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等八次飞任务。第三步,建造中国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飞行器应用问题。本阶段完成了“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等12次飞行任务。 到了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太空实验室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全面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p><p class="ql-block"> 探索浩瀚宇宙,中国航天人正一路挑战,一路创新,一路跨越,创造中国速度。</p><p class="ql-block"> 立足湛蓝的地球,叩望邃远的深空,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