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青草坝的老故事

渝州书生

<p class="ql-block">江北嘴梁沱老码头(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重庆朝天门广场顺着长江向北望去,就可以看见不远处的朝天门大桥,在江北岸边的桥头那里有一座不算太高的山梁,如今这道山梁已经被朝天门大桥桥头的紫御天地楼盘占据了大部分,因此不能完全显露出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地老百姓称这座山梁为“炮洞梁梁”,后来又称为“水池梁梁”。一座无名的小山梁前后两个称谓显示了这座山梁的特别之处,也见证了很多被人们早已淡忘的历史往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炮洞梁梁名称的来历: </p><p class="ql-block"> 这座山梁是扼守长江、通往老江北城水陆路交通的关口,是近代重庆川江江防要塞。它见证了江北老城的兴衰变迁。</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在1800年前,古江北城曾经是古重庆的中心,到了东汉年间,渝中半岛才开始筑城,巴郡治所才从江北城搬至渝中半岛,江北古城由繁华日渐衰落。</p><p class="ql-block"> 公元1738年(清乾隆三年),重庆府设同知管理江北政务。于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江北城重新修筑城墙,通往川北以及省城的大路有两条,其中一条经由文星门出发至第一个驿站——头塘铺,大约有3公里路程。这座山梁就坐落在抵达头塘铺水路和陆路的关口,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这座山梁出发往西北(即现在的红土地方向)是一条通往合川、邻水等地的大路;往正北则是一条沿着塔子山、人头山、寸滩、黑石子、唐家沱直至长寿的沿江古栈道。</p><p class="ql-block"> 这座山梁下面是紧靠溉澜溪的长江边古渡口泊船的地方,称为“梁沱”。站在山梁上向江边看去,可以看见梁沱集结的无数船只在转运货物,这里是古代十分重要的货物集散码头,川内各地商贾沿陆路聚集于此,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帮,梁沱码头上成天来往的人群熙熙攘攘、比肩接踵、热闹非凡,这座山梁也成为商贸货物通道的重要关口。</p><p class="ql-block"> 1911年11月22日重庆蜀军政府成立。熊克武(1885—1970)任蜀军总司令,1912年4月20日,熊克武率部从万县乘船一路逆流而上,穿越铜锣峡经此山梁,抵达古江北城码头,因变故不得进入重庆城内,只能移驻江北古城。他驻扎在江北城期间,开办了重庆的第一个军校——“将弁学堂”。</p><p class="ql-block"> 1913年春,刘伯承离开开州(旧称开县)家乡步行了数百里也是经过这座山梁抵达江北城,考入这所“将弁学堂”学习,他毕业后就职于熊克武部。</p><p class="ql-block"> 1918年,时任全川江防司令兼重庆镇守余际唐(1888—1964)到了重庆,他看到这座山梁在江北的重要地理位置,便下令削平山顶开出了100余平方米的地方,架设起了江防岸炮以扼守到重庆城的门户。</p><p class="ql-block"> 这座山梁于1920年5月又见证了川滇黔军阀大战爆发(史称“靖川大战”),驻渝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宣布全城戒严,并派兵向驻扎在这座山梁的余际唐部队的进攻。5月9日,在黔军重兵围攻的情况下,余际唐弃了这座山梁炮台,率兵向合川、邻水方向退却。</p><p class="ql-block"> 1921年7月,刘湘在重庆就职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兼省长。11月,他下令设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由杨森任其总管。杨森就职后,他构想并实施江北为重庆新商埠区之建设蓝图,他在这座山梁正北方向的塔子山脚下,构建营造指挥中心兼住宅区,老百姓称“花楼湾”。他派兵固守这座山梁,并在山岗下的两座桥设立哨卡,一座桥即“朝阳桥”,老百姓当时称为大桥,另一座称为“溉小桥”。同时,杨森在塔子山梁、人头山梁至寸滩老场镇往邻水方向和长寿方向的重要地点均有部队驻扎,形成了长江一带完整的沿江军事布防体系。</p><p class="ql-block"> 后来,杨森与刘湘反目被逼退出江北,杨森投靠了在湖北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尔后杨森又卷土重来,再次占领了长江沿江一带。</p><p class="ql-block"> 1923年的4月,熊克武部的刘伯承为解重庆城被围之困,率兵与杨森的部队在江北激战,战场就在寸滩老场镇至这座山梁一带展开的,有人称为“刘伯承寸滩之战”。据史料记载:刘伯承率兵于此激战6小时,最终因不能取胜不得不退却。虽然这场战斗并不大,却是实实在在地发生过。</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当地老百姓就把这座山梁叫做“炮洞梁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水池梁梁名称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这座山梁由“炮洞梁梁”改为“水池梁梁”是源于卢作孚的民生机器厂(后来在唐家沱扩建,解放后民生造船厂改为东风造船厂)。</p><p class="ql-block"> 1927年民族实业家卢作孚来江北筹建民生机器厂,最初选于古江北城金沙门外水月庵建厂,后因交通不便,于当年10月改迁至三洞桥,11月再迁至青草坝。青草坝就在过了三洞桥的这座山梁下方,是江边的一个长满了青草的大坝子,因长满了青草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民生机器厂创办初期设备简陋,仅有车、钻、刨床4台,人员也仅仅14人。1933年秋,卢作孚邀请好友李劼人来重庆担任民生机器厂厂长,李劼人决心用三年时间振兴该厂,他与卢作孚共同制定了三年规划,其中包括投资50万元建造船坞等等。李劼人制定工厂管理规则、大力整顿厂风,并招聘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后来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工厂的修船造船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四川境内最大的修造船厂。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和工人的增加,生活、生产用水量陡增,为彻底解决用水之难,民生机器厂就在山梁上修建了第一座蓄水池。</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内迁和兴办的一批工厂陆陆续续搬迁到这里,这些企业在这座山梁上修筑起了10多座蓄水池,其中有国民政府军政部的船舶修造厂(即四川省重庆船厂的前身);有1944年从广西桂林迁至塔子山下的利华橡胶厂;有原溉澜溪钢厂后改作重庆钢研所等等企业。从此以后,这座山梁被老百姓改称为“水池梁梁”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座山梁已经被削去了一大半,其中被紫御天地楼盘占据了大部分,所有的蓄水池也因为修建朝天门大桥和修建紫御天地时拆除完了,仅仅留下了桥头处的一小点山顶。原来紧靠民生机器厂宿舍的观音庙也迁到了塔子山下。随着青草坝、溉澜溪所有的企业和居民的搬迁,其原有的遗迹早已不复存在了,三洞桥、青草坝也仅仅留下了地名。这一带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只剩下了梁沱那个有些破旧的老码头。如今,人们走在这个老码头上是否知道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卢作孚等人在民生机器厂大门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洞桥</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洞桥</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洞桥桥面,前方通向青草坝的重庆造船厂、钢研所和溉澜溪老街。</p> <p class="ql-block">2011年已经拆迁的溉澜溪老街(可以看到远处的朝天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拆迁前的溉澜溪老街</p> <p class="ql-block">青草坝(箭头处即水池梁梁 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青草坝(箭头处即水池梁梁 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梁沱老码头(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梁沱老码头(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从梁沱老码头看朝天门来福士大厦(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三洞桥风情街(原三洞桥)(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青草坝河边,前方山上就是“水池梁梁”(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从南岸遥看青草坝,高楼处即紫御天地(水池梁梁原址)(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青草坝江边废弃的船只(摄于2014年 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在朝天门大桥桥头看南岸(水池梁梁原址上方不远处)(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在朝天门大桥桥头(水池梁梁原址上方不远处)俯瞰北滨路,照片中央是原三洞桥。(摄影:渝州书生)</p> <p class="ql-block">紫御天地楼盘(即水池梁梁原址,原有的山头被削去了一大半)(摄影:渝州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