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4年,作家蔡崇达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皮囊》。至今销量已突破400万册。时隔8年,2022年他带着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命运》,重回大众的视野。</p><p class="ql-block">《命运》以《皮囊》核心人物阿太跌宕百年的传奇人生为主线,串联起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与时代浮沉。命运的一次次突袭,将阿太的大半生打得七零八落,她却在泥潭中奋力前行,扭转了注定凄惨的结局。作品以点带面,不仅是阿太个人命运的展现,同时表现了鲜活生动的闽南风土人情,更是闽南乃至福建土地上爱拼敢赢的人民集体精神的展现。</p><p class="ql-block">在《命运》中,阿太关于“死”的态度和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哭天抢地”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她对死亡的自然的、开放的态度,甚至达到了无喜无悲的境界。阿太从六七十岁开始,就和老姐妹们组团观摩别人的死亡,等的时间久了,阿太反而期待和寻找着自己的死亡来,时常念叨着:“哎呀,它到底什么时候来啊?”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阿太以她的方式参透死亡并表现出巨大的冷静,甚至有一种巨大的喜悦和欢乐在里面。</p><p class="ql-block">“与鬼神对话”是《命运》的核心线索之一,出现在《命运》里的神鬼众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可又自有逻辑、自带体系。《命运》里的鬼神不是“支配”,而是“参与”、甚至“陪伴”,它们就在小说人物的身边飘荡着、晃悠着、散淡地参与着人物的日常生活,人物面对它们时的姿态带一点仰视、但更多是平视。大普公、夫人妈、圣童子等等,许多奇奇怪怪的“神明”,他们都有着过于浓郁的“人味儿”,甚至原型本来就是很具体的人、许多还是悲惨苦命的人。他们与小说人物、小说情节相关联的方式,日常且温暖;不魔幻,倒很现实。</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读过余华的《活着》,你会感到《命运》是另一本《活着》。蔡崇达用阿太身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强悍的生命意志,表现了这个99岁的女性如何解决苦难问题,如何面对无常的命运。</p><p class="ql-block">蔡崇达在书中说:</p><p class="ql-block">“我们终将生下自己的命运,我们终将是自己命运的父亲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