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烈日炙烤着大地,知了声声在叫着夏天。闲来无事,开车来到城郊的南外环路附近逛逛。朋友在小水库那里开辟了一块小菜地,我们俩坐在树荫下聊天时,仨青年手持长长的粘知了杆,沿着大坝下的树林子,认真地开始了工作。我仔细地看过去,他们手法娴熟,几乎弹无虚发。叫得正欢的知了们,被他们逐一收入到囊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我已经几十年没见过粘知了这种场景,今日大开眼界,长了见识。与他们攀谈得知,这种玻璃纤维捕蝉杆,有不同长度,可达五至十六米,网上购买价格在百元到几百元不等。除了能伸缩自如的杆子外,还有高质量、黏力强的粘球,可以反复使用。另外,配备有网兜、粘手清洗液等。可谓是专业设计、配件齐全、物美价廉、老少皆宜。他们又给我操作了一遍,的确是精致实用、捕捉率高、携带方便,实为粘知了的一款神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我感到纳闷的是,印象中粘知了是一种童趣,属于孩子们玩得游戏,怎么成年人干起来了这种事情?他们告诉我,如今玩啥的都有,这几年粘知了大兴其道,好处多多。到自然山水间转转,能够强身健体,可以增强视力,对颈椎等也有好处。另外,这项活动在得到乐趣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口腹之欲,现在知了可是饭桌上的珍品。看他们鼓鼓囊囊一网兜战利品,估计还有一个功能没说:若吃不了可以送到酒店里,赚点碎银子。听说,知了和知了猴每只都一元以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时代不同了,连这闲着玩得事,也不再是过去的玩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家住在沂蒙山区的马牧池公社。每到夏天,知了的叫声,几乎从天明叫到天黑。特别是中午最热的时候,它叫得更欢。紧挨着公社西面的王家河树林子里,此起彼伏,响成一片。那里,也是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们的夏日乐园。洗澡扒沙摸小鱼,有时也到河西岸,在沂蒙母亲明德英那团瓢屋前,故意惹这位哑巴大娘说话。我们更开心的项目,当然属粘知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粘知了,古已有之。那个年代里,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们对粘知了都很熟悉。这不但是一项有趣的狩猎活动,而且可以获得美味。我们首先要准备竹竿和面筋。和面筋是把揉好的面团,在水里不停的揉捏,等水变浑浊了就再换清水,等水不再浑浊就和好了。把一小块面筋固定在竹竿顶部,来到树林子里后,悄悄对准知了的翅膀慢慢伸过去,等面筋快要碰到知了翅膀时,快速往前一顶,使面筋黏住知了的翅膀,然后转动竿子,使面筋粘得更加牢固,这时候知了就会拼命挣扎,不要管它,把竿子迅速收回,顺手取下装在袋子里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说得容易做起来难,粘知了可不是件简单事。首先,耳朵要灵、眼睛要尖,听见知了声音后,在枝繁叶茂的树上找到其踪迹,准确定位,接下来轻手轻脚地对准它的后背,眼疾手快粘住它,要一气呵成。我们这些小伙伴中,其中叫小二子的手法最为老道,每一次也是他的收获最多。我笨手笨脚,老半天粘不住几个。为了回去后获得家长的夸赞,小二子便分给我一部分,凑到十个以上。每天下午都喜欢喝上杯沂南白干的父亲,油炸金蝉,可以说是他下酒菜中的最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近些年,人们白天粘知了、晚上摸知了猴,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换几个小钱,已经穷尽所能去捉拿它。但是,你得佩服其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入土生活,又能岀土羽化。每到夏日,坚持在树枝上面高唱着自己的歌,周而复始,永远不灭,与人共存。这连绵不断的蝉声,有时感觉有点扰人。然而,夏天里要是没有了蝉鸣,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就像冬天没有雪,春天没有花,秋天没有月。其实,知了给沂蒙山人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试想,酷热难耐的人们,突然听不到知了鸣叫,并且缺失这道美味佳肴,是不是会活得单调了一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人间巨变,沧海桑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粘知了的工具,已经是鸟枪换炮。画面被切换,物非人亦非。我的父亲早在四十年前,突患重疾,溘然长逝。那位小二子,前几年我去马牧池故地重游,曾在大街上偶遇到他。几十年以来,他子承父业,一直赶四集、摆地摊、卖百货,年过六旬仍在忙于生计。他与我寒暄几句后,便急匆匆开车下乡去了。我们孩童时代粘知了的画面,仿佛还在眼前的王家河,知了仍然在那片树林子里不停地歌唱,还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曲调,只不过画中人都早就变了模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今日立秋。不知不觉之间,一年已过多半,犹如我的人生。此后,凉风乍起,知了好像不大敢叫了,其声日渐稀疏。待到寒蝉岀现,偶尔传来几声短促的凄凉、低微声音,似乎在悲吟着自己生命行将消逝。文人们往往用寒蝉凄切来表达悲戚之情,营造伤感气氛,实为形象和贴切之喻。这大自然就是如此的奇妙,愿我们保持一颗欢喜心,拥抱金秋,静候美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