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英宗亲征带了多少军队?</h3></br><h3> <h3>明实录还有明史这是两本官修史书,一个字都没写,土木堡阵亡了多少士兵,也没有准确数字。五十万这个数是哪来的?</h3></br><h3>国榷和否泰路录里头提到了否泰录里记载的这五十万叫官军私属,就是部队的家属,不是军队。国榷记载的相对就要准确的多,原文是前军五万骑,吏卒私属五十万人,就是五万骑兵加上五十万的部队家属,这就是英宗亲征的全部阵容。这五十万家属不是军队,只是后勤,真正的作战部队就是那五万骑兵。</h3></br><h3>这个数说出来肯定会有人觉得少,但是正统十四年这个时间,宁阳侯陈懋带着十万大军正在江浙平叛,靖远伯王骥济也是十万大军在湖广平定苗乱,二十万大军在外,英宗亲征,这都不叫两线作战,这叫三线作战,他已经无兵可调了。</h3></br><h3>说一个数字,正统九年,英宗犒赏军队,京军在册的人数是二十二万,这还是账面上的数字,因为英宗前期是内阁控制朝政,军队吃空饷很普遍,这个数肯定是不实。</h3></br><h3> <h3>英宗亲征的前半年,福建平叛,从京营调走了两万人,亲征的前一个月,平乡伯陈怀支援大同,带走了三万人,都督王贵和吴克勤支援宣府,又带走了一万五。这英宗没出门,就已经调走了六万五千人了,再加上他这五万兵,一共是十一万五千军队。</h3></br><h3>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朱棣北伐的时候从北京带走的军队了。</h3></br><h3> <h3>说一下朱棣北伐人数最多的时候是五十万人,但他这五十万里头是包括后勤运输的,真正的作战部队史书上也没有准数。但是有人专门考证过,十七八万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如果是十七万,就相当于这五十万里头一个士兵身后只有两个后勤保障,这已经接近于现代战争的水平了。</h3></br><h3>永乐二十年北伐,国榷有一个特别详细的记载,朱棣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一共抽调了八万三千八百的边军,这还不包括他从西南地区还调来了一部分土军,这么一算,朱棣北方从京城带走的部队也就七八万。</h3></br><h3> <h3>那英宗带走十一万五千,和朱棣一比,已经相当于抄家一样了,那京城都不准备要了;再说一下英宗这五十万的部队家属是怎么回事,还是永乐二十年北伐,朱棣的后勤保障人员是235146人,记载的无比准确,这个人数已经和作战人员相比接近于1 : 1了。这个非常恐怖,因为明朝没有火车,朱棣是怎么做到的?他是提前一年命工部做了十一万辆运输用的车,还征用了三十四万头毛驴,这个毛驴太解决问题了,因为你关键的时候它还可以做火烧。</h3></br><h3>英宗亲征的时候就没有这个条件,英宗亲征是今天决定出征,第二天就杀出去了。</h3></br><h3>他没有时间让工部做车,他也没有时间去张罗那么多毛驴,所以他只能用人数弥补毛驴的不足,所以他这五十万的部队家属,全部是他亲征时候的运输队。</h3></br><h3>最后就英宗亲征这五万骑兵,在土木堡也没有全军覆没。</h3></br><h3>大同总督西宁侯宋瑛阵亡,没有阵亡的数字,成国公朱勇阵亡,也没有数字。土木堡英宗大营被偷袭,还没有士兵的阵亡人数,只有阵亡将领的名单,一大篇子,五六十人。</h3></br><h3>土木堡出事的这几个地方,全部都在长城以内,这是明朝的地盘。</h3></br><h3>国榷记载宣府和居庸关的部队,后来去打扫战场,找回来了九千八百个头盔,还有六千副盔甲,这东西都捡回来了,清点一下人数困难吗?</h3></br><h3> <p class="ql-block">非常简单,他们其实都已经知道了人数,但是不能说,因为明军真实的损失非常的少,少到你无法想象。以后我们会说绝对不会超过两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宗被杀成光杆司令,军队的高层也被杀的一个都不剩,但是部队却损失这么少,这事儿就很明显了。土木堡整个过程就是奔着英宗还有这帮军官来的。(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