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桂林·相约语文”——名师优课2023年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桂林初语“肖培东班”研训活动纪实(二)

吹不散眉弯

<h3>《舌尖上的中国》说,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其实,语文课堂也如此,每一堂语文课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同样也无法复制。 <br>研训活动第二天,八月七日早上八点三十分,桂林宾馆金桂厅,就由两位学员老师和肖培东老师倾情奉上了三轮《走月亮》一文的授课,精彩纷呈,真的让人受益匪浅。 <br>首先,阳光帅气的青年教师任航带领着来自桂林十一中初一年级的二十四位同学进入《走月亮》的课堂。</h3> <h3>任老师开课从孩子们都熟悉的《少年闰土》的插画来导入课堂。 在导入之后,任老师亲切地跟孩子们解释“走月亮”这种习俗。 <br>接着,课堂进入了课文内容初体验部分,任老师让孩子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学生争先回答“小溪”、“村庄”、“月亮牵着星星”、“果园”、“田埂”,老师就势总结“美丽的景物”、“月下浓浓的母子情”。任老师进一步提问,“请你说一说哪一幅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仔细品读了第四和第六自然段的语句,关注到了“抱”中拟人的情态——小水塘抱着月亮就像阿妈抱着“我”一样,关注到了农民分手的喜悦,关注到了由金到银的色彩变化。任老师就势总结,“走月亮”中看到了自然的美好、人文的美好、人性的美好。</h3> <h3>接下来,任老师突破文章的限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他问“刚刚同学们所说的那些画面是否有重复之处啊?”同学们立刻能找到文章有一句话重复出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此环节中,任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第三、第五、第七、第九段中这四句重复的语句,让孩子读出不同符号之下同一个句子的不同语气。通过朗读、改变句式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期待、思念、童趣、快乐、幸福等奇妙的感情。<br>任老师在此基础下介绍作者是在偶然翻阅《浮生六记》之下想起童年经历才提笔而下此篇文章,就势提问“什么样的夜晚是奇妙的”,同学们齐声回答:“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夜晚。” <br>就此,任老师再次发问,让学生再来看全篇,文章写了几轮月亮,学生积极回答,老师边总结边做板书——我和阿妈手牵手的状态也是一种团圆,板书是一个“妙”字的缺口的圆,左右下方分别列着“我”和“阿妈”。</h3> <h3>课堂的最后,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首歌的歌声中,任老师真诚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团团圆圆、花好月圆。<br>课堂上的任老师语气沉稳、语速不疾不徐、教态亲和、思路清晰,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支点,用温暖的设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文章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层层递进,引领学生走向新知。</h3> <h3>“反复读,常读常新。”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真谛,也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中场休息十分钟后,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的王丽莉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走月亮》。</h3> <h3>首先,王老师通过基础知识游戏检查学生的基础字词,以“汩、载”两个字为例,让学生分辨形近字和多音字。接着,她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勾画出文章中“我和阿妈走过的地方”的场景,引发学生们积极回答并表达自己的插画理念。通过插画人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到爱与美的力量。</h3> <h3>然后,王老师巧妙地将文章第四段进行分行排列,赋予文章诗的形态。她引导学生多次朗读,感受文章诗意化的语言风格,特别是“床、亮、裳、塘”ang的韵脚。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如同眼前展现的一片宁静乡村景象:小屋冒着炊烟,村民悠闲地散步,月光洒在土地上,犹如银色的光辉。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样美好温馨的画面无法用“月下散步”来代替,“走月亮”才能真正表达文章中蕴含的童真童趣、亲情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h3> <h3>最后,王老师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金色花》《荷叶·母亲》等文章,体会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更加深入地领会了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包括对大自然的喜爱、浓浓的风土人情,以及对阿爸的思念之情。 在王丽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通过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不断发掘新的意义和感悟。这种学习的方式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益匪浅,也体会到了语文之美。学习语文不仅是积累知识,更是体验情感、发现人生智慧的过程。</h3> <h3>在两位学员老师授课完毕后,最令人期待的肖培东老师开始授课。肖老师的“月亮”,可谓是温情似月华流照,美妙似积水空明。</h3> <h3>首先,肖老师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谈谈初见“走月亮”的感受。接着,抓住文中第一次出现“走月亮”的句子:“啊,我和阿妈走月亮!”,通过重读“月亮”和“阿妈”的区别,让学生慢慢走入情境,感受秋夜里孩子和阿妈走月光时的沉醉、温情、柔和的画面。当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月亮?”这个问题时,最见肖老师语言捕捉神力。他不满足于学生只抓住语言中显性的表达,如明亮、柔和等词,更启迪学生去挖掘“淘洗”这个词,“淘”是去污,是清洗,于是月亮的隐形特征——一尘不染、干净。一目了然!妙哉!</h3> <h3>见肖老师语言捕捉力的还有第4段中“抱”的赏析,通过用搂、躺、藏……等字替换比较,让学生体会“抱”字的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小池塘的圆,还写出了小池塘抱着月亮时如同母亲抱着孩子一般温情、舒适,也更显童真童趣。</h3> <h3>肖老师的课堂之“妙”,还在于抓住片段中的感叹词,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孩童心灵世界的丰富情感,撬动整篇文章。 <br>如第4段的“哟”,是新奇的发现,是惊喜,当读得短促而欢快。第一个“哦”,是回忆,是联想母子往常在溪边温情的画面,当读得轻柔;而第二个“哦”,是回归现实,是催促,是向往,所以宜读得轻快些。 <br>肖老师总结道:叹词的转换,是画面的转换,也是情感的转换。 <br>又如:第6段的两个“哦”的对比朗读:第一个“哦”,是家里农田丰收后的骄傲和喜悦,当读出欣喜自豪之情;第二个“哦”,是对父亲的思念,是期待父亲归来的迫切和爱的流露,所以,要读得急切些。 <br>就这样,肖老师通过朗读教学,反复地读,执着地读,引领学生寻找孩子心灵世界里“奇珍异宝”。肖老师解读文本的妙招始终朴素:自始至终贴着文本语言行走,沉浸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中。妙哉!</h3> <h3>肖老师课堂之妙,还在于结尾句“多么奇妙的夜晚啊”中“奇妙”的感知,抑或是妙不可言,在学生问与思的紧张碰撞中课堂戛然而止,留白给学生,余味无穷!</h3> <h3>多么奇妙的课堂啊,肖老师就这样紧紧地牵着学员们的手,走着,走着,走向语文的碧波深处!</h3> <h3>文字:第2小组吴佳佳、刘伶俐、李利 照片:会务组 编辑:第2小组夏明珠</h3>

老师

学生

月亮

阿妈

课堂

文章

学习

语文

朗读

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