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艺术博物馆参观记

仰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星期天我们一家人去哈佛艺术博物馆参观。哈佛艺术博物馆原名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由三座博物馆和四座研究中心组成:他们分别是福格艺术博物馆,莱辛格博物馆和萨格勒博物馆以及萨第斯考古勘探研究中心、现代艺术技术研究中心、哈佛艺术博物馆档案库和施特劳斯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尽管2008年将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将馆名中“大学”二字移除,但改变不了博物馆隶属于哈佛大学的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口的石碑上,刻着哈佛艺术博物馆和合并前的三家博物馆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哈佛艺术博物馆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昆西街32号。这是我们第三次参观博物馆。时隔四年博物馆由预约收费参观改成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今天是星期天,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哈佛艺术博物馆有250,000件藏品,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刻、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品、古代亚洲佛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艺术品。特别是许多珍贵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玉器、陶瓷和古画,佛教雕刻等等,件件宝藏,触目惊心,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方绘画:</p><p class="ql-block"> 法国印象派艺术家莫奈(1840-1926)的作品《阿让特伊的红船》。阿让特伊距离巴黎仅17英里。莫奈在这个小镇上居住了多年。莫奈在作画的时候尽量让画的视觉更加美丽,他去除了画面上的工厂烟囱,取而代之的是风景优美的帆船租赁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莫奈的另外一幅很有名的布面油画《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到站的机车》,是12组组画其中的最大的一幅。莫奈为了画好这组组画,特地从阿让特伊小镇搬到了巴黎。他的这一组画特别受同行的赞誉。它的特点是把一大堆的色彩堆放到浓重的油彩之中,只有从远处看才能发现一个连贯的整体。“莫奈是一只眼睛。啊!我的上帝,这是一次多么大的眼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国画家Paul Cezanne (1839-1906)的布面油画作品《与康默德的生活》。画家通过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透视的复杂操控,给绘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画家以微小的笔触,破坏了三维的一致性。人们评价说,它像一座山,一座岩石磷峋的团块;或者像一些人的形象,扭曲而转动,有一种内在的方向平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国画家Jean-Honore Frangonard ( 1732-1806 ) 的名画《预先安排的飞行》,描述一位身穿华服的贵族女子在阳光下一处安逸的环境中从一个绅士身边跑开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国著名画家爱德华.马奈(1832-1883)的布面油画作品《滑冰》。马奈的作品从来没有和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一起展出过,但是马奈的作品对印象派画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和印象派画家一样,致力于描绘现代娱乐活动。比如说这幅当时流行的滑轮滑冰活动的布面油画。画面上一个身着黑衣套着白裙的雍容华贵的女子正在展示她的高贵魅力。站在他身旁的儿子形象模糊,也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形象。这张画的模特奥兰.豪瑟是奥兰治王子的情妇,她也是一个有抱负的演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国画家Joan Miro(1893-1983)的壁画作品《石棉板上的画》。作者被超现实主义的无意识迷惑所吸引,从两次世界大战中产生的怪物形象,发展了一种象征性的、示意图式的图画语言。在壁画中,奇特的动物形象填充了一个形状奇特的空间,由纯粹、平坦的色彩组成。这种超现实性的艺术实践,被同行认为是能够精确地表现出细节的画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美国画家哈维.阿布尼的丙烯画作品《四站》。在这幅作品中阿布尼将乘坐地铁的平凡经历转变为超现实主义和迷失方向的遭遇,作为对人类社会疏远的社会关系做更广泛的思考。从日常生活和大众媒体中吸取灵感,是美国非裔艺术家对愿景转化的一种普遍习语。对这些个乘地铁的非裔人,引入互不相配的躯体与四肢,吸引人们对他们的注目。标题和画面暗示了一些人可能在同一车站下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精美的瓷器来自欧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欧洲瓷器制造商来说,早期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用颜色来装饰他们的产品。他们在涂上精致的半透明釉之前或之后再涂上彩色珐琅。事实上,他们抄袭了中国和日本的技术。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欧洲刮起一阵“中国风”,这股风是由欧洲旅行者从中国带回来的,这种艺术风格多用于在放置昂贵的茶或者其他品种的器皿上,从另一侧面上也带动了饮茶的推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华夏文化上来。这些殷商朝代的出土文物在国内也是相当稀有的,能在美东地区近距离地观赏他们也是一种造化。18世纪以来,西方列强从中华大地上掠夺了不少华夏珍宝。这些文物记录的是中华文明历史,是华夏文化璀璨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陶器和青铜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螺旋纹饰的彩陶罐。中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代表作(半山时期,公元前2650-2350年)。该罐产自产自甘肃、青海或宁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祀用器和酒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炊具和兵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礼器和青铜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铜乐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贵为贵族的陪葬品,其数量多寡体现贵族的头衔与身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似耳造型杯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器珍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文化从青铜文化进入黄金文化。周灭商后,经历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墓葬文化中由金银玉器逐渐替代了青铜器。到秦汉时期,来世观念渐占上风。统一的唐朝,中西方交流密切。盛唐时期是中国国力和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匹带有罗马纹饰缰绳装置的陶马,摆放在二层走廊的显要位置。陶马产自东汉时期的四川,是成都铅溶宗釉模陶器,带有冷彩绘痕迹和可拆卸元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教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传到了中国。这是在西域出土的佛像。佛像脸型与中亚人逼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珍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佛像系列。</p><p class="ql-block"> 立僧(比丘)中国北齐王朝(550-77年)。白底上多色的红砂岩雕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立佛释迦牟尼在瓦拉达摩陀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尊佛像有着贝壳卷发。佛像总是有一个乌什尼沙(一种头骨突出物),象征着他们觉醒时获得的扩展智慧。佛、佛法(教义)和僧伽(寺院团体)三样合在一起,形成了佛教三宝。信徒们寻求他们的保护和指引。每一次的宗教仪式表演都是十分庄严神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坐着的菩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下四幅为敦煌莫高窟国宝。</p><p class="ql-block"> 跪拜菩萨。中国唐代(7世纪晚期)出自甘肃敦煌莫高窟328号窟。佛像材料选自未烧制的粘土,混合纤维和稻草,在木制模版上建模,多色用彩和烫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慈航普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壁画的剖面,绘于唐朝(7世纪时期),</span>来自甘肃敦煌莫高窟323号窟。材料为未烧制粘土,上的多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侍从菩萨半身像。中国唐朝(8世纪初)甘肃敦煌莫高窟320窟南壁。这幅画描绘了克制、修行和向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画局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手持布施钵的飞天,来自天龙山洞窟的洞顶。浅色砂岩浮雕,刻于东魏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画类展品:</p><p class="ql-block"> 昆参髡(1612-1671)的作品《山间静修和瀑布》。画中描写雾气从山峰上升起,山峰之间藏着一座简陋的住宅。两名身穿宽松长袍的男子从靠近水体的一间质朴的茅草屋向上望去。这幅画是按照昆参的风格创作的,昆参是活跃于17世纪中叶的四大和尚画家之一。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不同的是,昆参在更早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虔诚的禅宗佛教徒,他们为了逃离清王朝的满清统治而披上了佛教的外衣。他出生在湖南,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京度过。明朝灭亡后,他在周围的山间游荡,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从一个寺院辗转到另一个寺院。虽然他深谙早期大师的画风,但其画作的人情味尺度、连贯的视角和通透性,揭示了他对自然世界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印本《虔诚的佛祖》现代卷插图。中国吴越王国(975年)陈增寿(1878-1949)绘制。画中可见杭州西湖、苏堤、宝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本江户时代的《鸟语花香四季图》,作者中林竹东(1776-185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本画家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国画家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自 广东英德的学者岩,黑色石灰石,有白色脉纹和内含物。</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人至少从唐朝(618-907)就开始欣赏天然岩层。到了宋朝(960-1279),受过教育的精英和他们的追随者已经开始在他们工作室的稀薄气氛中收集和展示形状、颜色和质地非凡的岩石。园林岩石被安排在室外的建筑环境中,通常被分组以暗示一系列山峰,与之相反,学者的岩石被陈列在室内,通常是在雕刻的木制底座上。可收藏的岩石吸引了文人对山脉的热爱,就像山水画一样,被视为宇宙的微观世界,学者可以在家中冥想。来自英德的岩石通常带有白色或浅黄色的条纹,典型的是黑色或板岩灰色,它们典型地呈现出“气泡”的纹理,这是这种美丽岩石的一个突出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哈佛艺术博物馆是一座真正的艺术殿堂,他的藏品之多、研究成果之丰富是世界上许多大学博物所不可及的。博物馆室内一共有五层,我们花费了一天时间仅仅看了个个皮毛。本文旨在向更多的美友介绍哈佛艺术博物馆。所有图片均为本人所摄,文字源自解说词个人理解的翻译。欢迎阅读指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仰耕</p><p class="ql-block"> 文字:仰耕</p><p class="ql-block"> 2023.8.6 莱克星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