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字新解》

人曾僧,僧曾人

<p class="ql-block">传国玉玺</p> <p class="ql-block">前 言</p><p class="ql-block">古人诚不欺我。中国古人造字,从象形到会意到发声,俱皆源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无不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人们的主客观思想和意愿。而权的繁体字“權”,貌似普通,但若细细拆分解读,却会看到其不太复杂的结构背后所蕴藏的诸多哲理和内涵。权有公权和私权,本文的作者严茂松先生就独辟蹊径而又水到渠成地为我们解析了“權”字的结构含义,挖掘和剖析了统治者自古至今对权力的理解和应用的辩证关系及利害得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刻而又颠扑不破的道理:执政者要时刻从历史的成败中汲取教训,充分运用好手中的公权,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才能人心所向,江山永固。</p> <p class="ql-block">“權” 字 新 解</p> <p class="ql-block">繁体字權,由木、草、口、人、主、王、土、一、二、三、十、工、隹、椎、雚十五个字组成。此字包含五行,八卦,太极,儒释道,天地人,三教九流,等等。现分别解读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權字之“木”字解</p><p class="ql-block">我国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习惯于拿着木棍,这木棍即为权杖,就是说最初的权杖是用木做成的。后来传到西亚和欧洲。在西亚和欧洲实行君主统治的国王,也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拿着权杖指挥臣民。权杖是象征王权和皇权的用具。考古材料表明,中国和古埃及等国家都发现了权杖,形制不同,材质不同。权杖等同于我国后世的玉玺。欧洲王国的国王所持有的权杖,装饰华丽,常为金银等贵金属所打造,镶嵌有宝石。中国发现的权杖的材质有木质、金质、青铜和玉石。权杖分为国王权杖,元帅权杖,教皇权杖,英国权杖,法老权杖,埃及权杖等,其形态各有不同。在中国最初之所以使用木质权杖,是因为木在五行中代表方位为东方,是日出之地,为尊,为阳;在季节中代表春季,为首,为贵。木能生火也能克土,此为相生相克。寓意权力用之得当,利国利民;用之不当,祸国殃民。</p> <p class="ql-block">二、權字之“草”字解</p><p class="ql-block">草为植物,生长于地,位处弱势。自古以来,有权力的统治者视百姓为草民、为草根。草民一词源自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所言“小人”即为百姓,草野小民。掌权者最初都是来自于草民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有些草民百姓出身的草莽英雄,绿林好汉,起先也是豪气干云,嫉恶如仇,痛恨腐败。可一旦取得一定地位,掌握一定权力,就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起声色犬马的诱惑,学着前面被打倒的贪官污吏的模样,利用手中权力牟取私利,捞取好处。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维护既得利益,可以视百姓为刍狗,视人民生命如草芥,不惜滥杀无辜,涂炭生灵,置黎民于水火,百姓于倒悬。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草民百姓出身,也是来自草根阶层,也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凡人一个。</p> <p class="ql-block">三、權字之“口”字解</p><p class="ql-block">口,嘴也。为官有权者,生就两张嘴耳。口为水星,又名海口,容纳百川。上通四岳,下润一身,最宜红润大厚。齿白唇红,上下得配,方为贵相。口为出纳官,言语之门,饮食之具,万物造化之所关,又为心之外户,赏罚之所出,是非之所会也。端厚不妄诞,谓之口德,诽谤多言,谓之口贼。此两口横向排列,一左一右,平时它一分为二,需要时合二为一,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一口可以谈天,一口可以说地,上可以言国事,下可以论民情。如果谈得明白,可以拨云见日;如果说得正确,可以引领众人。反之,如果利用话语权,一口可以胡言乱语,一口可以强词夺理;左可以口吐莲花,右可以口出不逊。既能朝秦,也能暮楚,既能朝令,也能夕改,既能颠倒黑白,也能混淆是非,既能翻手为云,也能覆手为雨,既能当婊子,也能立牌坊。相反相成,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四、權字之“人”字解</p><p class="ql-block">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为天下贵也。”人是万物之主宰,能改造世界,也能毁灭世界。同样,国家各级政权组织也都是由人来管理,再将各种管理权限分解到具体的人,那么各种权力就由各种各样的人来掌握。为官掌权的人,有的是人中龙凤,有的是人中败类。人中龙凤者,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济世救人之心,溢于言表,付诸行动,其拳拳爱国之心,铮铮铁骨之风,令人敬佩;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令人景仰。而人中败类者,常怀利己之心,以一己之私,度天下为公。以人上人者为终身追求,以人中大富为终极目标,以人前显贵为最大荣耀。为此,公权私用者有之,为官腐败者有之,祸害一方者有之。</p> <p class="ql-block">五、權字之“主”字解</p><p class="ql-block">古人云:“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民无君主则恣情欲,必致祸乱”。这里的主字,表示有三,一是主宰、主持、掌管。二是君主。三是主人。古代奴隶主和封建帝王即为统治天下万民之主,地方政府官员是一方之主,或叫主子。奴隶主和封建帝王以及地方官员都有领导他人的权力。他们有治人权、奴役权、人事任免权和资源分配权,还有决定人生死的生杀大权。有权是为主人,主人才有权力。有权力就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有权力就能凡事任性,我行我素;有权力就能随心所欲,胡作非为;有权力就能无所顾忌,横行霸道。没有权力只能成为奴仆,唯有服从。主人有权可以拍板做决定,可以拍脑袋做决策,可以拍胸脯做保证,可以拍屁股走人,可以能干想干的任何事。反之则不然。明君贤臣者用权,可为民做主,可为民造福,可为民伸冤;昏君奸臣者用权,可谋私,可害民,可亡国。</p> <p class="ql-block">六、權字之“王”字解</p><p class="ql-block">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古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何故?权力是也。从商到西周的“王”字字形是一把大斧的形状。大斧象征着征战和杀伐,意味着“王者”的统治地位和权威是由征战和杀伐而来,同时也由征战和杀伐来维护。秦朝统一文字后,“王”字就一直是三横一竖的字形。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说文解字》说王字的三横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才,中间一竖则表示参通了天、地、人。王者和权力密不可分。夏商以来至明清,为王者数以万计。称王就有称霸机会的可能,春秋时期至战国,王者封诸侯,诸侯封为王,皆为霸天下。后来王者虽不能君临天下,但也在一方之地称孤道寡,亦是权力使然。能称王者,必是拥有一定权力者。拥有权力者,就可以纵横四海,问鼎中原。另外,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真是如此吗?非也。理字是王里组合而成,王是权和势力的象征,有权有势就有理,无权无势就无理。可见王字在權字中的核心作用。</p> <p class="ql-block">七、權字之“土”字解</p><p class="ql-block">中国哲学中“土”是五行之一,用以表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古人说“有土者不可以言贫”。土在五行中的位置处于中央,是核心地位,协调金木水火自然运行。古人对土地怀有极大的敬畏之心,因为万物生于土。中国先民对土地的崇拜,派生出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土生金克水,生金代表富贵,克水代表功业。五行中土的颜色为黄,黄色代表吉祥,土居中央,代表尊贵,如黄帝,黄金,黄袍,黄天后土,黄道吉日,黄钟大吕等,无不来自于土地的恩赐。土居中央核心,即为权力核心。黄袍一旦加身,即为天下之主,统治四方万民,权力至高无上!即便不是皇亲国戚,只要拥有土地就拥有权力,就可称霸一方,如过去的恶霸地主,土豪劣绅等。</p> <p class="ql-block">八、權字之“一”字解</p><p class="ql-block">一,天之始也。天地之真者,阴阳也;阴阳之大者,日月也。一为阳,二为阴,一为生,二为长。一为万物之本,物极九九归一,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天得一以清”。“清”乃清明也。天何以清明?符合真理,符合道。反之,违背真理,违背道,便天昏地暗,甚至破裂。“地得一以宁”。大地符合道、接近道、趋向道,就得以安宁。安宁就是和谐。一,为头、为始、为尊,为首领、为主心骨。人无头则不行,雁无头则不飞。古时,一国无君主则国事乱,一地无主官则政务废。如今亦是。一个单位一把手,一把手负责制,一支笔签字,人财大权集于一身。若为官无私,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一心为民,报效祖国一腔热血,如此,则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反之,若为官不正则一心为己。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处理政务搞封建家长制,一手遮天。实行一言堂,一人说了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此,则是国家之祸,百姓之殃。这就是一字之功效,一字之魔力。</p> <p class="ql-block">九、權字之“二”字解</p><p class="ql-block">二,地之数也。从偶一。二,又为两极。阴阳之分,二气是也,天地之别,乾坤是也。所谓天一地二,两仪是也。另有二字之说:《淮南子》记载有二神,神话传说天池二龙,民间所闻和合二仙,唐尧虞舜是为二帝,周公太公被尊二圣,独夫民贼桀纣二王。血性气节,人之二贵。清正廉明,做官二宝。二龙戏珠,两相获益;二虎相斗,两败俱伤。君圣相贤,政治清明;君昏臣佞,亡国之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管鲍之交,二人相知。同心同德,一池可容二龙;离心离德,一山难容二虎。权力之争,你死我活,倒持太阿,授人以柄。权力有大有小,大权大用,小权小用,大权不会小用,小权可以大用,大权有大权的神通,小权有小权的妙用。不论是一把手官员,还是二把手官员,皆是如此。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官员的人,只要手中掌握一点权力,也能以官员自居。故,位虽处二,亦有权势,不可小觑,因为是官强于民。</p> <p class="ql-block">十、權字之“三”字解</p><p class="ql-block">三,乾之象也。三阳之爻,如刀如剑,为阳中之阳,强中之强,后天八卦排列第一,方向西北(先天八卦乾位在南)。因西北高,故对应天,天统辖六合八荒,是万物之主。又,西北为十二王朝之地,是国家之中心,权力之中枢。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世衍生出:人生官,官生权,权生钱,钱生一切。多少人为此而心向往之。不知三坟五典,觊觎三皇五帝之尊;不知三纲五常,图谋三公九卿之贵;不知三略六韬,希冀三军统帅之权。有权有势者,无不三妻四妾,威风八面;无权无势者,无不三灾八难,命途多舛。为天下苍生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江山社稷者,刘备求贤三顾茅庐而不弃;为黎民百姓者,海瑞刚正三次罢官而不顾。</p> <p class="ql-block">十一、權字之“十”字解</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十”是非常吉祥的数字,中国人早已赋予其“圆满”和“完整”的深刻含义。什么十全十美,十全富贵,十全老人,十全武功,十风五雨,十步芳草,十人九慕等,人皆爱之。十恶五逆,十常侍人,十鼠争穴,十羊九牧,十八地狱,十清九浊,十死不问等,人皆恶之。为君者,如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何愁国家不强?为臣者,如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何愁国家不兴?反之,如若身陷十里洋场烟花地,偎依十二金钗美人怀,纲纪尽坏,民心尽失,国家焉能不亡?自以为得计,岂不闻古人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身处十面埋伏之中却不自知,又岂不悲哉?俗语说得好: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明君、十大权臣、十大贤相、十大奸臣,都曾大权在握,执掌朝纲,治理天下,这里不一一列举,只是有的流芳千古,有的遗臭万年。</p> <p class="ql-block">十二、權字之“工”字解</p><p class="ql-block">繁体字權有三个工字,这里的工字之释义,主要是指工夫。工夫何解?一曰时间,二曰能力,三曰细致精微,故为三工。另,工夫为佛教术语,指专心修行佛道。为官者,需要足够的时间服务国家民众,需要一定的能力处理单位人事,需要细致精微的态度专心做好一切工作。切不可把时间用在周旋于官场,或投机钻营,或攀附权贵,或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切不可把能力用在损公肥私,或卖官鬻爵,或贪污受贿,或排除异己,搞顺昌逆亡;切不可把细致精微和专心,用在与民争利,或打压百姓,或官官相护,或欺上瞒下,搞愚民政策。</p> <p class="ql-block">十三、權字之“隹”字解</p><p class="ql-block">隹,象形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象鸟。说文解字释义“隹”为短尾鸟的总称。隹字在繁体權字中的寓意是:权力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因为在权力的作用下能办成一切事情。但同时它又提醒世人,如果拥有各种权力的政府机关,不能依法行政,不能正确行使权力,或者不受法制约束滥用权力,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一定危害,甚至可能导致国破家亡,那么,这样的权力机关的人和事,就会像隹鸟尾巴一样,总是长不了的。秦,二世而灭;隋,二世而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p> <p class="ql-block">十四、權字之“椎”字解</p><p class="ql-block">椎,是敲打东西的器具,通槌和锤,如铁椎、木椎和法槌等。无论是铁椎、木椎和法槌,都是用来敲打东西的器具。这个椎那个槌,也都是掌握在人的手里,如果椎(槌)象征着具体权力,那它就是代表权力的直接作用和法律的尊严以及行为准则。这种“椎(槌)”既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敲打,也可以漫无目的随意的敲打。在“椎(槌)”的敲打下,被敲打的“东西”(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嘈杂刺耳;有的声音充满欢乐,有的声音丛生哀怨;有的声音昂扬向上,有的声音颓废消极;有的声音代表正义,有的声音表现邪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它告诉人们,不论是谁,你手中掌握这个“椎(槌)”的权力,归根结底是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用来维护人类公平正义,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使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者之间,既紧密相连又相互依存,始终处于良性循环发展状态,唯此,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江山永固!</p> <p class="ql-block">十五、權字之“雚”字解</p><p class="ql-block">雚,古通鹳,形似鹤和鹭的水鸟。诗经《东山》:……雚鸣于垤,妇叹于室……。这首诗,一是揭露了战争对人民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和对生产力的破坏,二是形容战争带来的家室的悲惨景象,三是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權字以木和雚两个关键字组合而成,木代表权杖,是指挥臣民的用具。它警示为君为政的当权者:一要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接受监督。二要深刻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依法依规行使,可以造福人民,违法违规行使,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三要牢牢记住权力姓“公”不姓“私”。权力是公器,是服务人民的工具,如果把权力当成私有财产和利己工具,而忽视权力的公共性、服务性等本质特征,就必然会导致滥用权力,使权力发生“异化”而导致腐败。权力既能造福也能惹祸,用得其所,造福一方,用之失当,权倾人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教训,当汲取之。</p> <p class="ql-block">最后,用杜牧《阿房宫赋》一段话作为“權”字新解的结束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p> <p class="ql-block">(阿房宫)</p><p class="ql-block">(说明:權字新解,文字游戏耳,请勿对号入座。如有巧合,纯属意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