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p><p class="ql-block">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p class="ql-block">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得到多助 失到寡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p><p class="ql-block">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p><p class="ql-block">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p><p class="ql-block">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畔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孟子简介</p><p class="ql-block">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名钶,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言论的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它是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宋代的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译文</p><p class="ql-block"> 虞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为大夫。</p><p class="ql-block">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之苦,使他们身受贫困之苦。在他们做事时,使他们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这些办法来使他们的内心震撼,使他们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们过去所没有的才能。</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面,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的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样,人们就会明白 : 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在安乐中趋于衰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简析</p><p class="ql-block">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断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是很值得称道的。</p><p class="ql-block"> 孟子在这篇不道二百字的短文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p><p class="ql-block"> 文章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他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逆境与挫折,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 class="ql-block">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崛起发迹的例子。这六位古代圣贤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他们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们,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这六位圣贤成就大业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动心忍性”就是“使心惊动,使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曾益其所不能”就是使他们增加做本来不会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炼,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了他们的人格,增长了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古代历史上杰出的人物。由此推论 : 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会先磨炼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 :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分句的前半写“忧”,后半写“生”。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仁义礼智”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挥。“能”,是人的原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一生,常常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让人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以至于思虑阻塞不畅。但人也正是在忧患的困境中,磨炼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的喜、怒、哀、乐与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和语言中,然后得到人们的同情与理解。人就是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于忧患”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得是“死于安乐”。如果在国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也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国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相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要文韬,又不需要武略;既不需要文治,又不需要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人的斗志。逆境中求得生存,顺境中安乐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p><p class="ql-block">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自觉的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的重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译文</p><p class="ql-block">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的作战地理形势;有利的作战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p><p class="ql-block">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能依靠武器装备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与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与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这一点,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则,就一定能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简析</p><p class="ql-block">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 : 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者,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是“正义”呢?《现代汉语词典》中说 : “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这和它最初的含义是一脉相承的。</p><p class="ql-block"> 孟子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人,而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政治上,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孟子说 : “得天下有道 :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 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人民,得人民必先得人民的心。所谓的“得民”,就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得天下”,就是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民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征服人民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施“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集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这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p><p class="ql-block">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朝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 : “尹氏曰 : 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代焦循的注释是 : “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谈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对战争的论述,谈论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再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而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p><p class="ql-block">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另外,还采用了排比等修辞方法,使得文章生动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