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

简一

憨卫东 <p class="ql-block">在鲁西南的农村,童年的岁月大抵是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尤其是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人,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除了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去邻村上学,我们最享受的大概就是盼着过年、看场露天电影、在清澈的小河里玩水摸鱼,在麦收后的闲暇时间听听扬琴、走走亲戚,在寒冷的冬日堆雪人、打雪仗----,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那些童年的趣事,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仿佛就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 过大年</p><p class="ql-block">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一年的辛辛苦苦,过年时便得以歇息。进了腊月,那浓浓的年味就散发开来,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喜悦和兴奋的气息。特别是过了腊月23,这一日是农历的小年,在节日上俗称祭灶,“祭灶”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据说每年的这一天,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惩罚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祈求平安、好运、团聚,祭灶节的习俗有大扫除、沐浴理发、吃饺子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了小年,过大年就进入倒计时,这期间大人要做的就是置办年货,给老人孩子买新衣裳,蒸馒头、煮肉、过油。几乎家家都如此,一派忙年的热闹场面,蒸馍的种类也很多,菜馍、豆包、团子、枣馍等等,牛羊肉都要煮熟炖好、猪肉还要合碗,也是过年时的一道美味,过油的东西也很多,鱼、丸子、藕盒、卷煎等,那时的天气很冷,所有的年货都放在蓝子里,挂在房梁上,然后再准备些新鲜蔬菜,这一切一定要在年前准备停当,新春过后就是走亲戚,年前置办的年货,除了一家人的年夜饭,大抵是为年后招待亲戚朋友的,年前的腊月30日,要贴春联,换年画,打扫卫生。临近下午,还要到过世的先人坟上送些纸钱,告慰先人,乞求保佑。大年三十,也就是春节的除夕之夜,一家人总要做上几个菜,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一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都随着除夕守岁之夜,一家人的幸福团圆而烟消云散,都在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除夕那天,天刚擦黑,鞭炮声就连成一片,尤其一过凌晨,各处的炮竹声便此起彼伏,近处燃放烟花炮竹更是“火树银花”、五颜六色,到了初一早上,我们小伙伴三五成群,跟在大人后边去给长辈拜年,顺便捡拾那些哑炮,收集起来,这一忙就是一上午,但那时是我们小孩子最得意的事情,穿新衣不说,还能吃上平时难以吃上的白面馒头,鸡鸭鱼肉,不但能饱口福,还可以收到大人给的压岁钱,更为高兴的是,新的一年,会有更多的期待和希望,盼着长大,盼着周而复始的新年、梦想,伴着岁月的脚步,留下童年最惬意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看电影</p><p class="ql-block">新年的炮竹声刚刚从耳边消失,接二连三的正月十五闹元宵、三八节、“五一”就“呼啸”而至,这时候的娱乐最让人惊喜的就是看场露天电影。傍晚时分,公社放映员就拉着地排车到达放映地点,放映地点一般是小学操场、大队部附近宽敞的地方,放映员“安营扎寨”完毕,接着就是等夜色初上,周围各地的村民、老人、孩子都聚集起来,电影才慢慢拉开序幕。那时用电很稀有,一般用的就是柴油发电机,听到发电机“突突突”的响起来,电影也就马上开始放映了,周边找不到放映场地的村民,就可以寻着声音或者幕布的光亮聚拢过来,我们小孩子一般是放学了就跑到场子里占地方,这样就能避免人多了看不清楚,如果有钱,还可以花上两角钱买上一捧焦花生,放在口袋里,一边欣赏电影,一边品尝美味,那就更是锦上添花。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好像不多时,放映员特有的声音就会响起:今晚放映还有最后一本,明晚在某某村放映,我总是仔细的听着,生怕记错下次放映的村庄名字。这声音给了我们一半是意犹未尽的遗憾,一半是充满期待的希望,遗憾的是电影马上就要结束,希望的是还能继续在周边村庄继续“追剧”。记得有一次,大人刚收工,我们听说邻村正在上演《少林寺》,这是当时相当火爆的电影,并且还没轮到我村,为了先睹为快,我们央求四大爷带我们去邻村看,耐不住我们一群5~6个孩子的软磨硬泡,四大爷终于带着我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夜色渐浓,我们踏着坑坑洼洼的乡村土路,兴致勃勃的向放映场地进发,可到了地方,突然发现一个小伙伴没跟上,这可吓坏了我们,四大爷一边安顿我们不要乱跑,一边原路返回去找,我们也无心看电影,焦急的等待着,总算有惊无险,小伙伴找到了,可来来回回一个多小时,加上本来出发的时候就有点晚,电影又到了结束的时刻,所幸的是,明晚放映地点是我们村,这又给了我们一剂兴奋剂,这次虽然没有先睹为快,可也在我们心中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无论如何,那一场场像《少林寺》、《英雄儿女》、《地道战》、《三打白骨精》等等影片,我们都能跑上几十里路去周边观看,一场场电影承载了多少童年美好的回忆,那种快乐和欢声笑语都是实实在在的,这在那文化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也是幸福感满满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摸泥鳅</p><p class="ql-block">“五一”过后,天气越来越热,夏季特有的热浪,让那时没有制冷设备的村庄,完全笼罩在蒸笼中,雨后初晴,河水清清,这就是童年的我们,策划下河摸鱼捉泥鳅的时候了,泥鳅很难抓得住,但我们的兴趣完全不在这里,而是玩水,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干干净净,微波荡漾的河水,伴着我们的欢歌笑语,伴着我们的梦想憧憬。浪花飞溅的瞬间,一个猛子扎下去,就不见了人影,待到大家惊慌失措的当儿,远处泛起的浪花里,一个身影又给了我们无尽的惊喜,也就在这段日子里,我学会了游泳,多年后,我游泳的技术依然被同学们所称道,那时的苦炼实践确实是很关键,喜欢玩水的我,脚上几乎都是黄豆大小的点子,深深的、痒痒的,后来才知道是整日在水里泡着,被水浸蚀的,没办法,姥姥不知从那里得到的偏方,就是用破棉絮点燃,用棉絮冒出的烟对着脚熏蒸,才慢慢好了起来,现在想来无非就是把脚底的湿气蒸干,脚也就好了吧。后来,姥姥因为一场事故,再也不让我们玩水了,原因是在一次下河摸鱼的时候,我老表溺水而死,老表比我大一岁,胖嘟嘟的很可爱,他的溺亡给舅舅家带来极大的伤痛,舅妈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乡村的夜空,令人悲痛不已。</p><p class="ql-block">泥鳅大约是摸不到的, 一个是雨水多的季节不是摸泥鳅的时候,一个就是,我们小孩子,也没有这个本事,只能想象着摸泥鳅的美好,但摸泥鳅的概念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大概这就是童年的兴趣吧。</p> <p class="ql-block"> 听扬琴</p><p class="ql-block">麦收过后,是一段庄稼人清闲的日子,秋季播种尚未开始,中间就只是收湿晒干,丰收的喜悦,加上对秋忙秋种的期盼,撩拨着庄稼人的心。文化活动十分匮乏的农村,就有了这个时期特有的说书人,他们走街串巷,送来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等等,一场大戏需要大舞台,而扬琴就简单得多,一盏灯挂在树枝上,舞台就在大树下,一张方桌两把圆凳,两个人,就搭建好了场子,喝过汤,村里的男男女女陆续聚拢过来,一场节目也就开始了,一曲终了,往往就到了深夜,大人因为明天还有活计,早早回家休息,小孩子也大都进入了梦乡,看着周围空落落的场景和我那早已进入熟睡的童年伙伴,我听书的兴致依然不减,直到说书人收琴,我才依依不舍的起身回家,回味着听来的故事,美美的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至于艺人的报酬,大致是每家兑上几斤小麦,然后每家轮流管饭就行了,当轮到我家管饭的时候,母亲总是准备的伙食更好些,她说:人家出门在外不容易,能照顾到的一定要尽心。待到客人到家,我便飞快地去迎他们,不想他们很快认出了我,说这孩子会有大出息。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其他孩子都睡了,唯独你家孩子每次都听的津津有味,没有一丝睡意,将来一定不同寻常。其实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出息到哪里去,一直是波澜不惊、平平淡淡的生活工作,但那悠扬的琴声,那一段段行侠仗义的传奇,却穿越时空,给我的童年留下无限的乐趣。这些流传在坊间的技艺,目前可能早已申请了非遗,但那时朴实悦耳的琴声连同那曲折感人的故事,早已在我幼小的心里驻扎下来,挥之不去,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走亲戚</p><p class="ql-block">三夏大忙季节,特别是麦收后,出门的女儿要去娘家探望,俗称“走麦罢”,特别是在中原一带,更有“割过麦,打过场,谁家的闺女不瞧娘”的民间谚语,这是当时时兴的礼节,因为当时大都是手工劳作,十分辛苦,这走亲戚的缘由,更是我们小孩子到处游玩的借口。这一波走亲戚,先是麦季过后,过门的女儿探望父母,主要是看看娘家的麦子收成怎样,割麦子是一场忙碌而又消耗体力的活儿,麦收三抢,紧急而又辛苦,麦子的收成如何,关乎一年的口粮,不但是农民唯一的收入,也是当时农民最大的希望,所以,关注父母的收成如何,看看如何在今后接济父母,也是当儿女的一份牵挂。女儿探望父母,当然,当娘的更放心不下出嫁的女儿,那边刚放下镰刀,就急急火火的赶往女儿家,还带着油馍、鸡鸭啥的。当看见自己的女儿依然在劳作,不免心疼地流下眼泪,不过看到女儿黝黑的脸庞和幸福的笑容,当娘的也就放心了,一个麦季,仿佛让娘俩隔了很多年,那话儿总是说不完,那收获的喜悦,辛勤的劳作,养娃的辛苦,相思的心情,一股脑儿就传到了母亲的心里,可这都是喜悦啊,打到囤里的粮食总归是稳着心口窝子啦,所有的辛苦也就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如今,当年“麦收三抢”的劳碌也被现代化的收割和播种技术所代替,昔日的忙碌和“走麦罢”的礼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那份幸福,那份亲情,那份收获的喜悦,也许是现代的年轻人永远不能感受到的。</p> <p class="ql-block"> 堆雪人</p><p class="ql-block">小时候,雨雪特别多,夏季雨多,为了减少涝灾的发生,田间挖了很多用于排水的沟渠,每每大雨过后,也是坑满壕平,多雨的季节,到处湿漉漉的,感觉很不爽,所以,经历了夏季的狂风暴雨,更喜欢静静飘落的雪花儿,小时候的冬天出奇的冷,傍晚开始,又飘起雪,我们兴奋的穿梭其间,伸出小手,感受雪花的亲吻,嘴里呼喊着:下雪了、下雪了。随着夜色的降临,雪下的愈发大了起来,我们隔着门缝看过去,鹅毛般的大雪,在雾蒙蒙的天空下飘然而下,开始,地面上还薄薄的一层,有的地方也还有空白,慢慢的,地上的积雪厚起来,呼啸的寒风吹着枯老的树枝,发出阵阵断裂的声音,又像是被积雪压跨的断裂声,似乎很让人害怕,雪花不时从门缝吹进老屋里,拍打在脸颊、脖颈处,刺骨的冷,我便被母亲强行拉到里屋,塞进被窝里,寒风裹夹着雪花敲打着窗棂,呜呜的响,想象着窗外飞舞的雪花,温暖的被窝很快让我沉睡在美好的梦乡里。</p><p class="ql-block"> 一觉醒来,拉开窗帘,窗外射进刺眼的白光,赶紧的穿衣洗漱,便疯了似地跑进雪地里,远远望去,一片迷茫,远处的房屋、树木,几乎都变成了堆堆白雪,高高低低,很是壮观,偶尔飞起的鸟儿,震落了树枝上的点点积雪,人走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不大会,村民们便开始清扫积雪,这便是我和小伙伴们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的最佳时期,先是把雪堆成小块头,压紧实,接着慢慢滚动,越滚越大,以至于最后几个人都难以推动,这就到了雕塑雪人的时候,如果雪球不够大,还可以央求大人把其他地方的积雪运过来,一起堆实,然后用铲子雕刻成人的样子,最后用棉花壳、稻草、树枝分别做成雪人的眼睛、鼻子、嘴巴,待一切完成,一个胖嘟嘟、惟妙惟肖的雪人便稳稳的坐在雪地上了,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再做几个,直至大雪渐渐消融,这期间,我们的作品时常得到大人的夸赞,让我们心里美滋滋的,高兴好长一段时间,好像我们就是寒冬世界里的主人,那种感觉别提有多得劲儿。</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那些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欢乐还是痛苦的经历,都随着那段岁月而定格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