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大埔县城湖寮镇的泰安楼,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距今已250多年历史,内中现仍居住蓝氏后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票是40元。</p><p class="ql-block">从文化角度考究该楼大门牌坊,有两项较为奇特。</p> <p class="ql-block">1.镶嵌在墙上的大门</p><p class="ql-block">泰安楼的大门牌坊,远看俨然是一座雄伟的门楼。但走近细看,你会发现这个牌坊原来是用三合灰塑成,镶嵌在墙上的。</p> <p class="ql-block">据说,建成这样原因是泰安楼的主人蓝少垣,靠做生意发家。而建楼时,官方有规定,没有考取功名的人是不能建门楼的。所以蓝少垣灵机一动,心生一计,修建了这么一个镶嵌在墙上的“假门楼”。</p> <p class="ql-block">2.“泰字”少一点</p><p class="ql-block">大门额匾,有楷书“泰安楼”三字。左右对联为“泰然一室,安住层楼”。</p><p class="ql-block">放眼一望,都是普通平常的文字和布置。但近看细究,你就会发现额匾的“泰”字,少了一点。这本来是书法艺术上的一种写法。而在民间,传说是在修建时,风水先生就对楼主人蓝少垣说,让门匾上的“泰”字少一点,这样可以减轻水患。即使发大水时,水位最高也只到缺的那一点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