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系列12 <p class="ql-block"> 责任心对孩子成长有何意义?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和危害?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p><p class="ql-block"> 一、责任、责任心及关系意义。责任是指个体份内应做的事和对他人的承诺以及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责任分为内责任和外责任。内责任就是责任心,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外责任是指义务、规则、规范、和职责,是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来确定的。内责任是基础前提,外责任是条件保障,外责任通过内责任起作用。责任由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行为、责任制度和责任成果组成,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责任成果是干成事。责任心是人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内涵,是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和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p><p class="ql-block"> 二、孩子有责任心的表现。一是做好自己事情。学习事情、作息安排、生活事务,个人财务等个人事情都由孩子自己来作。玩完玩具,收拾整齐放回原处。爱护环境,爱护公物,不随意丢垃圾;二是主动帮助别人。帮助妈妈干家务活,整理衣物用品,地上有杂物捡起。爱护小动物,保护弱势群体。同伴求助,愿意帮助。能倾听接纳同伴意见,关心体贴照顾家人和朋友。向贫苦、受灾地区捐赠感到开心;三是主动承担后果。努力完成目标任务,有获得感、价值感和成就感。该做的事会及时做完,不忘记和不拖延。做错事情,有后悔感。主动道歉、承认错误、承担后果,不推脱责任、归咎他人。承诺过的事情,说话算数,说到做到。</p><p class="ql-block"> 三、孩子缺乏责任心的表现。一是自理能力低,做事意识差。对自己的事情敷衍了事,学习生活和娱乐交友等,由父母安排才不得不做。做事意识差,没有上进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按照自己想法做事,忽略他人感受。别人吃零食时,不管不顾过来抢吃;三是推卸责任,不愿承担后果。做事时习惯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不反思自己的错误。把别人的错误无限放大。自己打翻了牛奶,说是宠物做的,父母发现后仍死不承认,面对父母惩罚坚决抗拒。</p><p class="ql-block"> 四、孩子缺乏责任心的原因。一是忽视关健时期。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叶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儿童阶段是孩子责任心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忽视儿童时期的道德教育,没有及时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二是家庭教育方式。娇惯、溺爱、过度保护、代替孩子做事,孩子从小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为所欲为,只会依赖和享受,不承担任何后果和责任;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培养惟命是从、毫无主见、不敢负责的孩子;三是父母榜样作用。父母自私自利,爱推脱责任,不愿承担后果,不承担长辈赡养责任,做错事找借口搪塞。孩子模仿力超强,父母怎么做事,孩子就怎么做事;四是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复杂,时时有不负责任现象发生。很多人乱扔垃圾,孩子也学着随便扔。超市看到别人把东西翻得乱七八糟,也会学着将商品拿下来随便扔在地上。</p><p class="ql-block"> 五、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一是正确认识自我。责任感是有价值取向的,是与人的自信心、进取心和理想目标紧密联系的。父母要及时洞察孩子的思想,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适时利用生活事件教育孩子,提升孩子的自我认知水平;二是归还孩子做事权力。生活中事事都应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牢固树立“自己事情自己做”教育理念,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习扫地、擦桌椅、浇花、喂小猫等。帮助孩子明确做事情的界限和责任,坚决克服代替孩子做事的不良习惯。只要不是原则性大问题和安全隐患问题,都可把做事的权力归还给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做;三是改善教育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帮助孩子,在儿童期把责任意识内化成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采取民主教育方式,孩子参与家庭决策,感受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孩子说话算数、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的习惯。鼓励孩子独立分析解决自己的问题。培养孩子对家庭、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意识,主动关心关爱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建立精神上的责任感、道义感。建立奖励机制,及时奖励和认可孩子做的事情;四是承担后果责任。允许孩子做事出错,饮料洒了不必再来,碗打碎了自己收拾。让孩子在承担后果过程中,培养孩子做事情的责任感。不帮助孩子找借口、推卸责任、逃避责任;五是言传身教做榜样。责任感是在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家长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要让孩子深刻感受到父母的责任心。坚决做到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孩子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与孩子共同签订《家庭责任契约》,明确家庭成员责任,相互促进共同监督执行。父母要与孩子站在同一战壕,关注孩子的态度和情绪,激发孩子负责任的内动力,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做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自然而然成长。(李明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