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士德、德和洋行和上海

王沙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位英国人,却在上海度过了他大半人生;他终身未娶,却留下了大笔地产、资产;他不但身前给上海留下了许多优秀建筑,而且还留下遗嘱,给上海增添新建筑;他把自己葬在了上海,而且还成立了基金会继续造福上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就是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1840年2月26日,英国南安普敦~1926年5月24日,中国上海)是上海租界时代的著名建筑师、房产商和慈善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40年2月26日,雷士德出生于英国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市。他是弟兄四人中最小的一个。他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由于三个哥哥都相继死于一种不知名的疾病,有人告诉他:必须离开家乡,离开英格兰,离得越远越好。于是在1863年,雷士德带着忧伤和恐惧,搭乘一条货轮,来到遥远的中国上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曾在伦敦接受建筑师和土地勘测师的训练,1863年到上海后受雇于工部局负责公共租界土地测量的工作,后来也为法租界测量土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办公楼,位于黄浦区汉口路江西中路口。图片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他同船来沪的另一位英格兰人马立斯(Gordon Morriss,即今瑞金宾馆1号楼旧主人),后来成为他的一位合伙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3年,雷士德又与强生和马立斯联合创办德和洋行,专营建筑设计、土木工程、测绘检验、房地产抵押放款等业务。德和洋行发展成为近代上海实力最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承接的项目包括外滩5号日清大楼、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和南京路先施公司大楼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美篇文章主要介绍德和洋行设计的几座上海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士德曾在伦敦接受建筑师和土地勘测师的训练,1863年到上海后受雇于工部局,负责公共租界土地测量的工作,后来也为法租界测量土地。这些工作都完成后,雷士德回归建筑师的角色。他先与一名建筑师合作,但很快独立创业,沿着黄浦江岸设计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洋行、码头和仓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是德和洋行设计的先施公司大楼。图片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0年代恰逢上海租界第一个经济增长和市政发展的高峰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0年至1862年,由于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带兵东进,中国传统上最繁荣富裕的一批城市──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松江、湖州、嘉兴、杭州、宁波,几乎在转眼之间全都落入太平军之手,一时引起空前的难民潮。短短数年间,上海租界的居民从原来的大约三百人(几乎全是英美侨民)增加到数十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上海早期最大的地产商,美国人史密士(Edwin Smith)开办的史密士洋行(Shanghai Real Estate Agency)邀请雷士德为合作伙伴,于是雷士德就成了史密士洋行的股东。1880年代,史密士(Edwin Smith)退休回国,其名下的房地产几乎全部转入雷士德的名下,于是雷士德成了上海的房地产巨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8年~1883年,雷士德任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董事、副总董,以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雷士德还通过以房地产参股合资或收购股票的方式,成为上海多家商行、公司的股东或主要股东。包括外资在华的最大的报业印刷出版集团字林西报和英商上海电车公司。雷士德还曾任字林洋行的董事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是位于苏州河边近乍浦路桥的共济医院大楼,图片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6年5月24日,雷士德在上海公济医院(见上图,后改为“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现已被拆除)病逝,安葬于静安寺公墓,上海人俗称“外国坟山”(见下图静安公园大草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五图是静安公园,曾经是静安寺公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静安寺公墓主要是安葬在沪离世的外国侨民。1954年,政府平坟后,改建成公园。后在公园大草坪东北边建了白色大理石的“万国公墓亭”,慰籍亡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上海这座城市,孤身一人的雷士德深居简出,度过了六十三年漫漫人生岁月。在那份写满“善”与“爱”的遗嘱中,他还写下一段话:“在将近60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家一直在中国的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自从很久以前我选择中国作为定居地以来,这里就是我的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士德留下一份惊人的遗嘱,除了少量遗产赠予个人,将几乎所有遗产留在上海用以成立“雷士德基金会”,发展医疗、教育和慈善事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雷士德设立于1926年的“亨利·雷士德信托基金”仍在运作,赴英深造的中国学者如果研究的项目用于造福中国人民,就可以申请雷士德奖学金。基金会的网站是英文的,但首页写着中文“上海”两个字,并附有一段声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亨利·雷士德信托由曾在上海度过大半人生岁月的亨利·雷士德命名,他于1926年去世。他在上海赚到了财富,所以在他身后,将他的财富用于造福上海人民是最正确、最恰当的。这项善举持续到了今日,用于教育奖学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滩5号,原日清大楼,1921~1925年建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三图是原日清汽船株式会社驻上海分社办公处。改开后,曾经是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滩16号,原日资台湾银行,1926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三图是原台湾银行大楼。曾经是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办公处。现在是招商银行外滩支行营业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滩17号,原字林西报大楼,1924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四图是原,字林西报大楼,曾经是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办公处。现在是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和正信银行办公处,名称为“友邦大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士德还曾任字林洋行的董事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四图是山东中路145号,原“雷士德华人医院”,1930~1932年建造。又名麦家圈医院。现在是上海仁济医院(西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士德生前指定用遗产资助建造仁济医院新大楼、雷士德医药研究院和雷士德工程研究院、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雷士德基金会即按照这份遗嘱开展筹建工作,由雷士德创办的德和洋行负责设计。这三大项目在20世纪30年代陆续建成使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2年,仁济医院位于山东路的新大楼首先落成,展开作为现代化医院的新一页。早在1873年,雷士德曾负责仁济医院男子病房的设计工作,此后长期为医院提供数额不小的捐赠。在1924年12月订立的最后一份遗嘱中,雷士德捐赠100万两款项用于建造仁济医院新楼,此外还赠予医院四块地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士德的这笔捐赠附有几项条件,除了提出医院需改名为“雷士德华人医院”,还要求医院为穷苦病人免费治疗。1927年,医院又收到一张数额达64358.99两的支票,款项是来自雷士德赠予土地的收入。埃利斯顿透露,仁济医院新大楼原计划盖5层,因为后来决定让雷士德医药研究院使用其中一层,大楼加建为6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四图是北京东路1320号,雷士德医学院旧址,今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2年,选址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的雷士德医药研究院落成。有意思的是,雷士德捐建的两家医学机构——仁济医院与雷士德医药研究院,不仅曾在一起办公——研究院一度设在医院新楼五楼,还开展良好的密切合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是雷士德医学院老照片,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2年9月,雷士德医药研究院落成。简洁现代的大楼高达三层,阳光充足,设有演讲厅、医学图书馆、会议室和实验室等。英文《大陆报》称这是“远东地区最大、设备最好的研究型医院,可与国际上任何同类机构媲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后,这里先后挂牌“华东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轻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食品工业部上海科学研究所”。直至1957年,这里成为“化工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1960年改名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如今由上海现代制药公司办公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三图是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雷士德工学院旧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有段时间此处为“海员医院”,有高大围墙。现在已经拆除围墙,并建成了公共绿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雷士德工学院在虹口建成开学(1944年停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雷士德工学院落成开学后,规定以华人子弟为主要学生,并适当接纳除英、美、法三国以外的其他国籍学生。雷士德工学院主建筑的平面与立面酷似一架展翅迎风的战斗机,建筑的细部多以天平、角尺、齿轮、圆规、烧杯等科学仪器与机械图案作装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士德基金会还在虹桥路投资兴建了上海聋哑学校,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设施精良的残疾人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士德还曾多次捐赠大笔资金给上海车夫福音会,救济贫苦的人力车夫,免费向其提供衣食、住宿、医疗和教育服务,并为他们在嘉兴路建立了一座礼拜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士德对于慈善事业的热心,可能是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兴国路78号,兴国宾馆内的7号楼“迴峰楼”也是德和洋行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设计建造的独立花园式别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三图是“迴峰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兴国宾馆七号楼曾经的主人是当年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德商洋行买办、颜料大王周宗良(1875~1957年)的后人住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宗良的后代中有一个孙子周裕农,在国内外经济界很有影响(设专辑介绍)。正是周裕农这一房,曾住在兴国宾馆七号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在英国的雷士德基金会接受符合以下条件的申请者的申请:</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p><p class="ql-block">  在英国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研究生或更高水平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包括:建筑学、医药学、计算机发展和机械科学。</p><p class="ql-block">  申请者的教授,系主任或其他相关专家的正式书面推荐。</p><p class="ql-block">  申请者将返回中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来讲,申请者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将有益于中国人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本作者拍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您的阅览和点赞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