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这一生走过不少地方,也写过不少游记散文,还被美篇授予“景点游记达人”称号,但在国外的旅行见闻,竟然没有一篇文字记载。原因很简单——底气不足,对于国外的历史知识及其人文和自然景观,我了解甚少,仅凭“走马观花”那点零碎且肤浅的经历,实难产生创作的冲动。然而有一个地方例外,那便是有着“音乐之都”盛誉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尽管已时隔多年,回想那次难忘的“音乐之旅”,仍有一种陶醉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这篇追写出来游记散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u>在多瑙河畔留影</u></i></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坐落在阿尔卑司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过市区。</p><p class="ql-block">维也纳堪称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十八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大家,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维也纳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p><p class="ql-block">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并不为过。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雕像。为了纪念这些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p><p class="ql-block">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透过窗户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p> <p class="ql-block">以上介绍的这些,当然都是从网上查询出来的,为了让你对维也纳有一个整体了解,我不能不借助于他人的资料。接下来,便要说一说我本人的亲身经历了。</p><p class="ql-block">那次去维也纳,境外的培训机构给了我们一昼夜的逗留时间。白天,我们在多瑙河边戏水,在维也纳的街头徜徉,在号称“庭院博物馆”的维也纳宫流连,在贝多芬、莫扎特的塑像前瞻仰、拍照留念,在蓝天、白云和绿草坪之间吮吸……不论走到哪里,总觉得有隐隐约约的悠悠旋律在飘荡……不过这也不足为奇,我们是乘坐旅游大巴一路听着《蓝色多瑙河》到达的维也纳,而在下榻的宾馆和游览的许多景点,播放的背景音乐都是古典交响乐的曲目。</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地铁的入口处,我还见到一中年男子微闭着双眸,旁若无人地拉着他心爱的大提琴,听起来完全是专业水平,路人投在琴盒里的钱,他看都不看一眼,只专注在他的音符世界。当地的导游说,像这种在路边和景点拉琴的,随处可见,他们中有很多是专业的演奏员,除了在舞台上参加演出,有时也在街头展示才艺,这在维也纳是很平常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u>瞻仰贝多芬塑像</u></i></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接待方安排我们去听一场音乐会,这对我来说真是太幸运了,因为音乐会的演出地点,就在那栋“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大楼里,即著名的“金色大厅”所在的地方,这可是闻名于世的音乐殿堂啊!我没有宋祖英的水平,不可能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举办一场个人演唱会,但是去那里听一场音乐会的向往,却早已根植于心。每年元旦的前夜,我只能在电视机的荧屏上收看“金色大厅”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就在今晚,这遗憾将被弥补,我的梦想将得以实现,内心不免有些小激动!</p><p class="ql-block">入场券上的弯弯字拼不出啥意思,进场后才知道我们被安排在“勃拉姆斯厅”,而非我向往的“金色大厅”。我好想知道为什么,导游解释说,那里的票半年前就得预约,这次实在无法搞到,只能抱歉了。原来如此。即便没有期待中的完美,可是能在维也纳听一次音乐会,我觉得也值了!</p><p class="ql-block">舞台不大,乐队的人正在就座,他们身着十八世纪宫廷乐师的华丽礼服。演奏即将开始,一片静谧……</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个音符,一串串旋律,从艺术家们的指尖和乐器的交融中迸发出来,在音乐厅里飘飞,回旋,荡漾……我不敢发出一丁点声响,慢慢闭上了眼睛静听。</p><p class="ql-block">曾经只能从唱片、收音机、碟带、电影电视中听到的旋律,曾经从遥远的地方几经转折才能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旋律,就这样没有屏幕的隔离,不用电波的传递,直接地撞击着耳膜,撞击着心灵。熟悉的,陌生的,听得懂的,听不懂的,就这样陶醉其中。这一刻,除了动人心魄的旋律,什么都没有……真好!音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音乐超越时空,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万千奇迹中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中间休息时,右侧的门开了,大家都涌到过道里去。我这才发现,过道对面就是金色大厅!好在这个时间段没有演出,大门是敞开的,赶紧闪身进去。大厅里的天花板、墙壁、舞台、座椅,还有那些雕花的门窗、栏杆,那十几尊大理石雕刻的音乐女神像……在雪亮的灯光下,金碧辉煌。匆匆一瞥,算是走进了金色大厅,虽然没能在里面听音乐。今晚,没有遗憾了。</p><p class="ql-block">重新沉浸在音乐之中。最后两只曲子是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的《蓝色多瑙河》和《拉德斯基进行曲》,这是每年新年音乐会最后的曲目,而且现在已经形成传统,成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压轴曲。《蓝色多瑙河》的旋律一响起来,顿觉震撼,热泪盈眶。好像看到了多瑙河的蓝色波涛滚滚向前,汹涌澎湃,白色的浪花就要溅到脸上,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浓郁得令人窒息……</p><p class="ql-block">多瑙河的波涛渐行渐远,雄浑的鼓声凌空而起,《拉德斯基进行曲》那激昂高亢的旋律喷薄而出,观众情不自禁地跟随着乐曲铿锵有力的节奏拍掌,指挥不时地转身指挥观众。随着他的手势,掌声时而雷动,时而轻柔,该停顿的地方则戛然而止,和乐队配合得极为巧妙,这一环节,掌声成了音乐的一部分。维也纳的音乐魅力,如此销魂,令人如醉如痴!</p><p class="ql-block">音乐会终于在大家的恋恋不舍中落下了帷幕,所有人依然沉浸在热烈的氛围中,乐队、指挥、还有两位演唱者多次谢幕,听众席掌声仍是不断。离开了剧场,却总觉得耳畔还有余音萦绕。随着步伐缓缓的人群走出大楼,看到外面的星空和灯光,像从一场梦中醒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u>在“音乐之友协会”大楼前留影</u></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