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1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今天开始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p><p class="ql-block">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p><p class="ql-block">尹老师所写内容基本围绕她女儿的成长故事展开,既有有趣的小故事,又充满了对如何教育孩子的反思,读来非常轻松有趣,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第一章分为八小节:</p><p class="ql-block">1.打针有些疼</p><p class="ql-block">2.不要捉弄孩子</p><p class="ql-block">3.给小板凳揉揉疼</p><p class="ql-block">4.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p><p class="ql-block">5.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p><p class="ql-block">6.像牛顿一样</p><p class="ql-block">7.古诗滋养的孩子</p><p class="ql-block">8.给孩子“犯错误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打针有些疼</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故事中,尹老师告诉我们:“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p><p class="ql-block">她以打针举例。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p><p class="ql-block">“打针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p><p class="ql-block">“妈妈觉得你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p><p class="ql-block">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p><p class="ql-block">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否则会吓着孩子。</p><p class="ql-block">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她说明。</p><p class="ql-block">三是对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p><p class="ql-block">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自会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p><p class="ql-block">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哄骗或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思:我儿子小的时候,如何带他打针的过程,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应该是大人摁住的方法吧。记得孩子不舒服吃药的时候,我们用手捏住孩子两个腮帮子,用筷子撬开嘴巴,趁着空隙朝嘴里硬灌药。真是毫无技巧和教育性。</p> <p class="ql-block">2.不要捉弄孩子</p><p class="ql-block">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在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世界,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p><p class="ql-block">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儿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大事。</p><p class="ql-block">尹老师引用了陶行知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人人都说小孩儿小,</p><p class="ql-block">小孩儿人小心不小,</p><p class="ql-block">你若以为小孩儿小,</p><p class="ql-block">你比小孩儿还要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思: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有没有捉弄孩子的时候呢?我记不清楚了。这些都是教育的细节啊,当时也不懂,糊里糊涂地养大了孩子。</p><p class="ql-block">我想起了老家的一个邻居,他经常打趣另一个邻居家的小姑娘,忘记了他具体说的什么话,只记得那小姑娘一见到他就捂脸。有一次小姑娘端着一碗粥出门来,正好遇见了老邻居,小姑娘紧张得把那碗粥盖在了自己脸上,幸亏那碗粥不是很热,没有烫伤小姑娘的脸。</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只觉得老邻居爱打趣,现在想来是爱捉弄孩子为乐。</p> <p class="ql-block">3.给小板凳揉揉疼</p><p class="ql-block">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碰疼了哇哇的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他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他了,他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这时候会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他教给孩子碰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p><p class="ql-block">大人可能会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过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疼,这有什么,我没教孩子打人啊。其实,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对一棵草说话与对一个人说话,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p><p class="ql-block">孩子小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疼的事会常常发生。我们一方面非常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快乐的心情相对,让他觉得这是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动不动就一脸惊慌失措,不但不能给孩子安慰,还会吓着孩子,除了皮肉疼,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惧。</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们还交给他善待“对方”,假如小板凳碰疼他了,我们绝不会去打小板凳,而是赶快轻轻的亲吻他的痛处,安慰他“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等他状况稍好一些时,就像对待他一样,带着他给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p><p class="ql-block">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他的对立面,成为“加害”他的坏蛋,反而使其成为分担痛苦的朋友,并让他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孩子去给小板凳揉疼时,也就忘了自己的疼,情绪很快好转。</p><p class="ql-block">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疼的孩子,他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他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吃大亏。</p><p class="ql-block">教育及风格之培养,教孩子给小伴子揉疼,与其说是一个技巧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观或哲学观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稳定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如果平时孩子不小心磕碰了,家长能很友好的采用“给小板凳揉疼”的方法处理;可是哪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你心爱的花瓶,你却忍不住对孩子大发雷霆。平时总对孩子讲我们要理解别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责怪孩子“不听话”,强行要求孩子听话,而不去细致地体会孩子的感觉—那么你的教育行为就不统一了,你其实变成了一个不体谅、不豁达、爱物胜过爱孩子、价值观不统一的家长了。这一瞬间,你的情绪表现的那样真实,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的价值观也被你搞乱了,“风格”也不会完整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思:这部分是通过“给小板凳揉疼”的故事,延展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善良、豁达、同理心,如何面对冲突。</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大人在孩子磕碰时,都是会说“全怪……咱们去打它。”我也曾是这样。大人只想着让孩子的情绪尽快安定下来,没有考虑这个细节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与人相处的思维方式。</p> <p class="ql-block">4.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p><p class="ql-block">孩子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他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p><p class="ql-block">圣诞节在尹老师家是个重要日子,在这里他和宗教无关,只是他孩子的另一个“儿童节”。</p><p class="ql-block">圣诞老人每年都来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而在于这份惊喜。惊喜是另一层更有价值的享受。</p><p class="ql-block">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不仅让孩子的童年过的不一般,也让他更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并且教给孩子如何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惊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思:</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现在人们普遍说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吧?尤其是孩子拥有一个充满希望、期待、惊喜的、不一般的美好童年,真幸福啊!并且孩子在爱中学会了爱。</p><p class="ql-block">相比起来,我们生活过的粗糙了些。既有经济条件、周遭环境的原因,更是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5.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p><p class="ql-block">李老师讲述了孩子在幼儿园以及长大之后和男生交往的引导过程。其实在这篇文章里尹老师想说的主要不是如何进行爱情教育,而是成人如何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理念理解孩子。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的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p><p class="ql-block">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有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升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的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p><p class="ql-block">家长们千万不要怀揣牛粪去看孩子,如果你在言语间不停的给孩子消极暗示,不仅破坏孩子内心的纯洁,还真有可能扭曲他的品行。要知道,孩子可没有佛印大师的功力与淡定。</p><p class="ql-block">反思:不用担心,相信孩子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6.像牛顿一样</p><p class="ql-block">牛顿做实验忘记吃饭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经典故事。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醉心于某件事。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闯一些小祸。</p><p class="ql-block">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p><p class="ql-block">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像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p><p class="ql-block">反思:</p><p class="ql-block">“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在人际沟通中,“通情”才能“达理”。这也就是所谓的“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p><p class="ql-block">在另一本书《完整的成长》中,作者给出了父母处理孩子情绪的“三句话公式”: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伤心、恐惧、恼火等)。给情绪命名;第二句:“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第三句:“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p> <p class="ql-block">7.古诗滋养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尹老师在她的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正式教他读古诗。首先是经常和孩子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这样的因为比较随意,但是持续不断的做,到六年级上小学的时候,这些诗孩子基本上都会背了。</p><p class="ql-block">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学习古诗?</p><p class="ql-block">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p><p class="ql-block">在享受之外没有其他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p><p class="ql-block">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采,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p><p class="ql-block">反思:我家孩子学龄前就听了好多语文课文磁带录音,一年级上学的时候学习很轻松,老师说孩子的普通话也不错。遗憾的是,当时不知道在小时候应该给孩子多听、多读教材外的资源,课外阅读不够多。我孩子记忆力很好,悟性也高,后来初高中背诵长古诗非常有方法。如果小时候就培养的话,应该会更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给孩子“犯错误权”</p><p class="ql-block">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事事听命五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上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p><p class="ql-block">“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尽量不要给孩子纠错。大致原则是:</p><p class="ql-block">第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摆布,不要强行让孩子接受任何他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比如吃饭,比如问叔叔阿姨好等。</p><p class="ql-block">第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做得不够好。只要安全和不损害他人利益,都可以给孩子自主空间。</p><p class="ql-block">第三,如果特别希望孩子做出家长所期望的选择,可以让他在“是”的框架内选择A或B。</p><p class="ql-block">反思:</p><p class="ql-block">不允许孩子犯错,应该是广大家长的通病。小孩子在学龄前大都活泼可爱,对一切都感到好奇,什么都想试一试,敢于发表自己意见。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年级的升高,敢于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同时,其实大人也有怕出错的心理,比如在会议上让老师们发言,大都推来让去不敢说。是他们没想法吗?不是!是他们怕出错,怕说错了别人笑话。</p><p class="ql-block">无论学习还是做事,孩子出错都是正常的,都是获得的有价值的经验。</p><p class="ql-block">让孩子大胆去做!正如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所说的“错着,错着就对了。”</p>

孩子

板凳

家长

反思

老师

古诗

捉弄

大人

不要

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