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乡建置考

南西寒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引 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肥乡建县的开始,历代《肥乡县志》均以曹魏黄初二年为始;县名的来源大多本“肥义死节,人嘉其事,遂以名乡”之说。但细查史料却又有种种不同说法,究竟以谁为是,或者哪种说法更加合理?有待我们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加以判断。本文即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为肥乡名称的来源和肥乡建置的开始做些文献上的探查尝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地名中的“肥”和“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以“肥”名,县(区)以“乡”名,这是肥乡之名的特色。以“肥”作为地名的也有很多,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有肥子国,肥垒城;现在有合肥、肥城等。可见,以“肥”作为地名,自古至今皆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县、市地名中带“乡”的,目前全国至少有河南省的新乡市(地级市)、江西省的萍乡市(地级市)、浙江省的桐乡市(县级市)、湖南省的湘乡市(县级市)。具体为何以“乡”作为县或者县级以上地方的名称,则又各有不同,实在难以尽说其缘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很多地名,也仅就是个代号而已,起初命名之时,古人并未想到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只是起个代号,以便区别、记忆、使用而已。但作者还是就自己所见资料,仅就肥乡得名的由来作一叙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秋战国时代,在现今肥乡附近,见诸记载而名肥者,目前最原始的资料为《水经注》浊漳水条下所援引的《竹书纪年》佚文,即“梁惠王八年,伐邯郸,取肥者也”。这是今肥乡一带之“肥”最早见于记载的记录。至于肥因何而名,典籍并未交代。关于此处的肥,一般认为该地点在今天肥乡区西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战国时代,肥乡境内还见于记载的地名有列人和葛孽。列人大概位于现今旧店北营村一带,葛孽城位于现今天台山和刘家寨之间一带。列人和葛孽虽然是战国时期肥乡境内存在的一些地方建制,但是与肥的得名,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肥乡之邑名载在经史,可据者有九:曰邯沟、曰列人、曰蒲县、曰清漳、曰斥漳、曰楖裴、曰邯会、曰洺水、曰肥乡”,这些地名或者建制名称,或是肥乡设县之前境内存在的封国,如邯沟、楖裴、邯会;或者是设县之前的古县名,如蒲县、斥漳;或者是肥乡设县以后其他被省并的县名,如列人、清漳、洺水。“然皆不如肥名之专且久”,故对其他各个不同名称的由来本文不再予以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惠王八年,即公元前362年,而沙丘宫变发生于公元前295年。也就是说最早见于记载和今天肥乡有关的“肥”比肥义殉难还要早67年。对此,《肥乡县志》曾援引《通志》:“古以乡为氏,肥之先有封于肥乡者。”并认为“此肥乡之始,尚未置县也”。笔者认为,应是早有肥氏一族居住在此一带,所以这一带地方也被称为肥,就像现在张庄、王庄、李庄、赵庄之类,因大姓住户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见,肥乡之“肥”的出现不仅早于肥乡设县,也早于肥义殉难,甚至“肥”见于记载之时,肥义尚未出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记载肥乡县建置的重要典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以相关典籍的成书时间为序,论述肥乡的建置之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1、《抱朴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肥乡之名最早出现在317年左右成书的《抱朴子·外篇·自叙》篇中。葛洪自述其父亲葛悌经历,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三月东吴为西晋所灭,其父亲被授予郎中的职务,不久又迁升至太中大夫,历任大中令,然后就被任命为肥乡令。在任肥乡令之后,其父又历官吴王司马宴的郎中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司马宴于太康十年(289年)受封为吴王。永嘉五年(311年),汉赵军队攻入洛阳,司马晏与众多宗室一同遇害,年仅三十一岁。根据葛悌以上简历,我们只能大概得出,其出任肥乡令的时间应该是在晋武帝太康年间。同时根据《晋书·卷五十五》记载,西晋文学家张载也在太康之后曾任肥乡令。但是以上考证,均不能肯定的将肥乡设县的时间提到公元280年之前。故西晋太和之前肥乡之称少见于记载,以后肥乡之名则渐多见于史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晋书地道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般认为东晋王隐在公元317年左右尚在世,终年约70余岁。那么其所创作的《晋书地道记》可能和葛洪的《抱朴子》先后成书。可惜该书早已散佚。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般认为写作于公元515—524年之间。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多援引王隐《晋书地道记》。《水经注》在前引浊漳水条后还有“《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的记载。太康为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期间为公元280—289年,共用1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3、《晋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书》一般认为编修于唐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即自公元646年开始至公元648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在《晋书·地理志》广平郡条下说:“广平郡,魏置。统县十五,户三万五千二百。列人、肥乡……”。其中列人与肥乡并存。《晋书·地理志》明确说广平郡是曹魏所设置,查《三国志》,在《魏书·文帝纪》中有如下记载:“二年春正月......壬午,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故历代《肥乡县志》均以黄初二年(221年)为肥乡有县之始,当皆本于此。但严格来说,隶属于广平郡的肥乡县是否是和广平郡同时设置,却不能据此得出确切的答案。或者说,如果认为肥乡县与广平郡是同时设置,不能排除证据不足的合理怀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都还知道这样一个基本的道理,即:“发生一定早于发现”。《抱朴子》中关于肥乡的记载可以说是发现,这是确切的、肥乡已经存在的明证。而《晋书》和《晋书地道记》中关于肥乡县设置的的记载,其实都是作者关于肥乡县设置时间的追记,也就是后人对于前代之事所叙述的发现。又根据记忆距离事件发生越近越可靠的一般原则,比《晋书》成书早330年的《晋书地道记》应当更加可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对比以上资料,我们发现:根据距离曹魏更近成书的《抱朴子》《晋书地道记》的说法,可以将肥乡县设置时间的下限定在西晋武帝太康初,即公元280年左右。在公元221年到290年这段近70年的时间之内,依据笔者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可以确定曾有三人出任肥乡令。他们分别为:葛悌、张载、冯熊。但就是这三人担任肥乡令的时间,均比较集中的分布在西晋太康年间,均不能确定系太康之前任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元和郡县图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宋之际,我国开始出现地理总志方面的著作。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公元813年。在《元和郡县图志》肥乡县条中记载:“本春秋时晋地,七国时属赵,今县即汉邯郸县地。魏黄初二年分邯郸、列人等县立肥乡,属广平郡。后魏省入临漳。隋开皇十年又置,属磁州。十六年割属洺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太平寰宇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关于肥乡的记载为:“春秋时晋地,七国时属赵。今县即汉列人县及邯郸、蒲县三邑之地。魏文帝黄初二年分邯郸等县立肥乡县,属广平郡。后魏省入临漳。隋开皇十年又置,属磁州。十六年割属洺州”。记载基本与唐《元和郡县图志》相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以上两部地理总志的巨大影响,肥乡于曹魏黄初二年建县的说法就被广为流传。以至于明清时期的《一统志》基本上都是秉承此说,并为各版《肥乡县志》所采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关于肥乡建县时间的分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综上所述,肥乡建县的时间基本上就存在两种说法,即黄初二年和太康年间之说。此外,近人有依据《词源》认为肥乡为黄初三年建县之说,笔者以为不足为据,本文不再详细批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确定肥乡县在西晋武帝太康年间确实已经存在,这一结论无论是从王隐的《晋书地道记》,还是葛洪的《抱朴子》都可以得到确证。在下限确定之后,我们能不能确定上限这才是关键和难点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隐《晋书地道记》认为肥乡县立于太康中,这是最早的、明确提出肥乡县建制大概时间的著作。一般来说,越早的记载,可靠性越强。就这一点来说,其文献的价值远在唐代成书的《晋书》之上。但是很可惜,也许是因为《晋书地道记》在流传过程中散佚造成了该说流传不广。唐宋之后,肥乡太康立县的说法基本上无人主张,也就是说《晋书地道记》是个残缺的孤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肥乡县设于黄初二年的说法实始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该书应是在综合分析了《三国志》《晋书》的相关记载后,进而推定肥乡于曹魏文帝黄初二年设县。《元和郡县图志》的主张虽然晚出,但是其能与之前的《三国志》《晋书·地理志》和之后《太平寰宇记》及其他地理总志如《一统志》及《肥乡县志》等形成一个互相印证的证据链条,故其在这一点上又优于《晋书地道记》的既孤且残之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清代肥乡人贺应旌在《函楼别记》中论《竹书纪年》之言肥时所说:“黄初中革邯沟、列人、蒲县为肥乡,已见三国陈寿《志》,而《竹书纪年》又云:“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晋书地道纪》云:“太康中立,以隶广平”。则肥名,其来远矣,《纪年》《地道纪》皆稗说不足信,当以陈寿之《志》为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关于肥乡之名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秋之时,全国即有多地名肥。到战国之时,现在肥乡一带也出现了一个叫肥的地方或者行政组织。公元221年2月20日,即黄初二年正月壬午设置广平郡,下辖肥乡县。之所以命名为肥乡县,是因为新县的治所设于一个叫肥的乡之上,如同我们现在于辛安镇村新置的辛安镇镇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辛安镇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据成书于公元1080年的《元丰九域志》记载:肥乡下辖四个镇,其中之一是“辛安”。之后《金史·地理志》又记载:“肥乡,镇一,新安。”《元丰九域志》和《金史》中关于辛安镇村的记载,虽然字有所出入,但是可以肯定实际就是一地,而且辛安都是作为肥乡下辖的一个镇出现,村名都是叫辛(新)安,镇表示当时的行政级别,且不与辛(新)安连用。可见辛安镇镇的来历应该是,先有辛安村,宋金先后在辛安村的基础上设镇,之后村名逐渐演化为辛安镇。以至于近年来要在此撤乡设镇的时候,相关部门不加考察,直接以村名辛安镇再加个镇表示该地的行政级别,造成了辛安镇镇这样的重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还有个旁证。1965年在山西大同出土了著名的司马金龙墓表,司马金龙墓表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距离肥乡设县263年。在司马金龙的两方墓志铭中,均有“肥乡”二字。但是这里的肥乡是指司马金龙的老家,即“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温县肥乡孝敬村。此处的肥,就是一个乡镇的名字。可见,肥乡县中的肥字本意,原指乡名叫肥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肥之由来,早见于《竹书纪年》。梁惠王八年之后的67年肥义才死难于沙丘,难道梁惠王能够未卜先知。宫难之后515年,分列人、邯郸县地设肥乡县,曹丕以肥义殉难命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肥乡之名的来源绝非从肥义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人追述历史,已经事先知道了结果,然后再论述原因。如此一来,所有的一切皆如“有数存乎其间”。后人考证名目,往往有意无意找寻一个最夺眼球的说辞。其实古人当时命名某件事物,大部分仅是为了实用,有个可以用来区别和代指的词而已,曹魏官员上报给曹丕关于新县的名称,也许就是当时、当地约定俗成,大家都容易接受的。所以利用当时县城所在地那个叫做肥的乡镇直接冠以县名,肥乡就如此应运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唐宋时期的地理志中从未见到肥乡得名于肥义的任何记载。肥义之乡的说法,是出自明朝以后人的附会,确切的说来源于明代嘉靖十七年以后所编撰的《肥乡县志》。从现存的《肥乡县志》来看,肥乡之名源于肥义殉难之说,最早的来源可能是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第二次编修肥乡县志之时。当时肥乡著名文人郭崇嗣参与了此次编辑,而且是起到了主要作用的编辑之一,也是这一年,郭崇嗣中进士。应该是在这次编修时收录了郭崇嗣的《余公河赋》,赋文开篇即有“稽古肥之肇迹,原晋蒲之故形。迨战国而属赵,缘肥义而获名。迄曹魏之鼎峙,始建邑而作墉”的句子。之后,隆庆元年至三年之间担任肥乡知县的李栻写了一篇《均征派议》,其中有“盖由本县乡以肥名,上司每以为肥饶之地,而不知实因赵武灵王臣肥义死节,人嘉其事,遂以名乡”的记述。之后郭、李的观点被各版本《县志》沿习,后人援引之时,也不加考证,信手拈来,以讹传讹,渐成定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结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曹魏文帝黄初二年正月壬午十一日,即公元221年2月20日设广平郡,下辖肥乡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肥乡县之得名与肥义无关。肥乡之“肥”由来已久,初肥为乡名,后曹魏设县时因县政府的驻地位于战国时就存在的一个叫做“肥”的乡之上又以乡名县,叫做肥乡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