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湿气重的你,该如何调理身体?</p><p class="ql-block">湿气看似神秘,其实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对我们的健康产生着影响。无论是在炎热潮湿的南方还是干燥寒冷的北方,我们都可能遭遇湿气的困扰。那么,究竟什么是湿气?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呢?</p><p class="ql-block">湿气到底是指什么?</p><p class="ql-block">湿邪是指体内外湿气的侵袭,体内湿气主要是指津液聚积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湿邪有清浊之分,其中清湿为饮,稠湿为痰,合称为“痰饮”。外湿是指外部湿气侵入体内所致,通常由长期涉水、淋雨或居住在潮湿环境下引起,常表现为周身酸痛困重、关节疼痛等症状。内湿的产生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常因饮食不规律、酗酒等原因导致,表现为食欲减退、疲倦乏力、舌苔厚腻等症状。</p><p class="ql-block">动不动就湿气重,为何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的产生主要源于饮食不节致脾虚失运或者外部环境,如长期涉水、淋雨或居住在潮湿处所致。《素问遗篇•刺法论》也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常情况下,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但是,如果正气不足或者素体脾胃虚弱者,更容易受湿邪所困。湿邪致病,四季均可产生,但以长夏季节(夏季的最后一个月,7月7日-8月6日)为甚,因为这个季节气候炎热,雨水较多,热蒸湿动,易致湿邪或湿热为病。因此,这个季节最适宜进行祛湿的食疗或治疗。</p><p class="ql-block">湿邪的致病特点</p><p class="ql-block">①病变以脾胃为中心;</p><p class="ql-block">②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p><p class="ql-block">③传变较慢,病势缠绵。若长久不治,高湿环境易导致颈肩腰腿疼痛、风湿性疾病、消化系统等病变,如头痛、头晕、腰痛、颈痛、心烦、胸闷不适、呼吸困难以及胃肠不适等。</p><p class="ql-block">如何判断一个人湿气重?</p><p class="ql-block">通常来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湿气,舌苔是一个重要的体征。如果舌苔腻,可能意味着患有湿邪,而白腻则表示寒湿,黄腻则表示湿热。我们都知道,脾虚容易导致湿邪产生,湿邪则是土的属性。因此,脾虚生湿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脾胃区域。湿邪会阻塞中焦,使得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调,常见的症状包括胸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烂、舌苔白腻、脉濡缓等。有时还会出现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湿性病症也可能引起小便浑浊。如果脾胃阳气过盛,湿邪则会逐渐转化为湿热,症状除了脘痞呕恶之外,还可能出现发热、心烦、大便黄、小便黄等里热症状。湿热阻塞会影响三焦,肝胆也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黄疸等症状,头发和皮肤分泌油脂也会增多,舌苔呈黄腻色。如果脾胃虚弱,湿邪可能会转化为寒湿,症状包括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舌苔白腻等。如果长期涉水或者不慎受潮,还可能出现全身酸痛、沉重、关节疼痛、头昏等症状。</p><p class="ql-block">湿气困扰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中医祛湿的整体思路,首先要区分是寒湿还是湿热。</p><p class="ql-block">偏于寒湿者,多见舌苔白腻,无口干口苦,进食寒凉食物会加重,平素怕冷等,这种情况以温阳化气,醒脾化湿为法,可尝试选用附子理中汤或者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藿香正气丸等,饮食不可进食生冷冰冻食物,食疗也适宜使用偏温性或平性食物,比如白术,苍术,茯苓,砂仁等。</p><p class="ql-block">偏于湿热者,多见口干口苦,大便粘腻臭秽,小便黄,舌苔黄腻等,则以清热祛湿为法,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不可过于油腻,食疗上适宜选用偏寒凉性质的食材,如木棉花,土茯苓,薏苡仁等。</p><p class="ql-block">祛湿良方,让你远离湿气烦恼</p><p class="ql-block">1)炒薏米:《本草纲目》记载,生薏米味甘,性微寒,归肺脾经、大肠经,利水渗湿较佳,有祛湿除风、清热排脓、除痹止痛之效,对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和风湿疼痛等效果显著。</p><p class="ql-block">炒薏米是用小火把薏米炒至金黄色,带有微焦香味道。“焦香入脾”,经过炒制的薏米与生薏米相比,少了一分寒利,多了一分温涩,温脾、健脾的功效变得明显。尤其适合脾虚湿困,经常有大便稀烂黏腻、体虚水肿的病人。薏米、淮山搭配排骨或者瘦肉来煲汤都可以。</p><p class="ql-block">2)木棉花: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泻泄,痢疾,疮毒,咯血,湿疹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清热利湿,治肠炎,菌痢”。</p><p class="ql-block">食疗汤方推荐:木棉花陈皮山药粥</p><p class="ql-block">功效:解毒清热祛湿。</p><p class="ql-block">食材主料:新鲜的木棉花30克,陈皮10克,山药100克,粳米100克,蜂蜜适量。</p><p class="ql-block">做法:木棉花和陈皮洗净,加水煎汁,去渣待用;粳米洗净,加水和木棉花陈皮汁煮粥:待粥快成时,加入适量蜂蜜,稍煮即成。</p><p class="ql-block">3)土茯苓:甘、淡,平,入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通络。可用于湿热疮毒、梅毒、筋骨拘挛疼痛及瘰历疮肿等症。其味甘淡而性平,为利湿解毒之要药。</p><p class="ql-block">食疗汤方推荐:土获苓煲淮山排骨汤</p><p class="ql-block">功效:清热生津、健脾补肾祛湿。</p><p class="ql-block">食材主料:鲜士茯苓200g、鲜铁棍山药200g、排骨250克,炒薏米30克,盐适量、姜片3片。</p><p class="ql-block">做法:土茯苓经削皮洗净剁小块,将薏米浸泡洗净,铁棍淮山削皮厚切,排骨洗净切块,生姜洗净切块弄好后,将土茯苓、排骨、炒薏米、姜片放进汤锅里,加足量清水约2500毫升左右,大火煲开改小火煲1小时,可放适量盐调味。</p><p class="ql-block">4)苍术:辛、苦而温,归脾经、胃经和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主要用于胃脘部胀满、泄泻、水肿的病证,有燥湿、健脾之效。</p><p class="ql-block">食疗汤方推荐:苍术冬瓜猪肉汤</p><p class="ql-block">功效:健脾祛湿、消暑润肺、清热解毒、润肺生津。</p><p class="ql-block">食材主料:苍术25克,泽泻25克,陈皮适量,猪肉200克,冬瓜450克(冬瓜皮、瓤、仁去掉)。</p><p class="ql-block">做法:用水将苍术、陈皮等清洗干净后切成小块,将猪肉清洗干净,切成小块。取一炖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然后放入以上全部材料,改用中火炖煮1.5-2小时,加入适量盐。</p><p class="ql-block">夏季祛湿做好3点保健康</p><p class="ql-block">炎炎夏日,消化系统疾病高发,如何调养脾胃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而中医在调理脾胃,健脾祛湿,指导饮食起居养生方面均有独到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一)生活方面</p><p class="ql-block">宜生活规律,休息充足。《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告诉人们生活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 在夏季适当地晚睡早起,避免在炎热的天气下工作。夏季睡眠建议在23时前入睡,早上早起,可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另外,夏天炎热,空调使用普遍,在休息时不宜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否则寒气侵袭人体,产生疾病。</p><p class="ql-block">(二)饮食方面</p><p class="ql-block">夏季气候炎热,容易影响消化功能,因此饮食调节很重要。食物常需:容易消化,营养搭配适宜。夏天由于机体代谢旺盛,消耗较多,饮食既要容易消化吸收,也要营养充足,避免油腻难消化;另外进食生冷不宜太过,如冷饮太多,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并保证足够的水分及适量的盐分摄入,可选一些富含水分和盐分食物如番茄、西瓜、黄瓜、香菇、银耳、百合等。食材可适当增加蔬菜、海带等新鲜蔬果及豆制品,适当选用排骨、鸭肉、鲫鱼、瘦肉等。另外,若是气候炎热外出活动后汗出较多,可选用有解暑清热生津的如绿豆粥等。</p><p class="ql-block">(三)情志方面</p><p class="ql-block">人的情志会随气温升高而出现烦躁不安,影响机体健康。《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句为论述指导精神之调养。“恬淡虚无”,指的就是在炎热夏天,我们要保持内心平和宁静,维持“真气内守”的状态,做到“心静自然凉”,人体的抵抗力提高,疾病就不会发生。</p><p class="ql-block">总之,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之季节,我们应“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养成规律的生活,不熬夜,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适当锻炼身体,配合有营养而清淡的饮食,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健康平稳渡过夏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