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陵刻经处,坐落于南京市淮海路,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1837—1911)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历经风雨,慧灯不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杨仁山在此刻印流通大量佛教经典,并创设祇洹精舍和佛学研究会,讲学以刻经,阐教以益世,直接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复兴。后继者欧阳竟无(1871—1943)及吕澂(1896—1989)等踵事增华,发扬光大。杨仁山、欧阳竟无、吕澂三代佛学大师在此薪火相传,形成了底蕴深厚、影响广泛的佛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杨仁山铜像</p> <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1911)8月18日,杨仁山居士病逝于深柳堂,享年75岁。临终前,居士嘱咐家人:“经版所在,即吾之遗体所在。”遵照居士的遗愿,家人及其弟子就将居士安葬在经版房与深柳堂之间的空地上。并在墓地周围建起围墙,使与深柳堂连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深柳堂正中悬挂着杨仁山居士的坐像。堂内陈列一套红木家具,放置有十六只书橱和十六只陈列柜。里面有居士当年托日本学者南条文雄从日本觅回的中国古德佚书,还陈列有居士协助日本藏经书院编纂的《续藏经》以及居士生前使用过的日本《弘教藏》。此外,还陈列有明《嘉兴藏》、《频伽藏》、影印本《碛砂藏》和《藏文藏》、《玄奘法师译撰全集》、《藏要》以及1914年鲁迅先生捐资刻印的《百喻经》等。</p> <p class="ql-block">杨仁山墓</p> <p class="ql-block">为了发展我国的佛教事业,杨老毅然舍私宅为金陵刻经处,作为佛教文化事业的财产。他在临终前给三个儿子分家产,每个儿子各领壹千多两银子的债务,共计三千八百余两银子,并说:“汝等均在壮年,生齿日繁,应各谋生计,所置房屋,施为十方公有。”</p> <p class="ql-block">吕澂先生不仅是一个出色的佛学大师,还是一个伟大的佛学教育家。他为我国培育了大批佛学人才。他对人诲而不倦,知无不言,即便在身体虚弱的晚年,仍然对登门求教的学人尽力指导。吕澂先生门下人才济济,龙象辈出,他所播下的智慧法种绵延兴盛,成为佛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金陵刻经处1937年被日军烧毁。消息传回日本,日本佛教人士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天皇重修金陵刻经处。后在日本佛教人士和汪伪政府努力下于1943年重修了金陵刻经处。此碑文有大汉奸褚民谊撰写!</p> <p class="ql-block">1966至1976年间,金陵刻经处遭到了严重破坏,全部房屋被占,工作人员或下放农场,或遣回原籍,业务停顿,昔日清净庄严的十方道场成为红卫兵司令部,后沦为住有三十多户人家的嘈杂熙攘的大杂院。所幸经版得周恩来总理下令保护,才免遭焚毁厄运。</p><p class="ql-block"> 1973年4月,赵元任、杨步伟(杨仁山居士孙女)夫妇自美国返国探亲。5月13日,周恩来总理会见了赵元任和杨步伟夫妇。谈话间杨步伟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恢复金陵刻经处的请求,周总理当即下达了“保护恢复刻经处”的指示。赵朴初根据周总理指示,曾先后多次到南京,商同有关部门恢复事宜,并派管恩琨为主任。经赵朴初多次呼吁奔走,金陵刻经处的恢复工作得以全面展开。刻经处全体员工在赵朴初会长的关心领导下,克服困难,经过兢兢业业的工作,持之以恒的努力,把破烂不堪的大杂院,重新建成一个生机蓬勃的经书刻印流通的出版中心。</p> <p class="ql-block">作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源地,中国佛教经典刻印流通中心,金陵刻经处在海内外佛教界和文化界具有崇高地位和重要影响。近现代杰出人物谭嗣同、梁启超、陈三立、沈曾植、章太炎、郑观应、夏曾佑、太虚、梁漱溟、熊十力、鲁迅、赵朴初等,都与这里有着殊胜因缘。谭嗣同至金陵刻经处拜杨仁山为师,研习佛学及西学,本其心得以著《仁学》,轰动一时;太虚法师入祇洹精舍就学,后宣导佛教改革,推进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熊十力来此从欧阳竟无学,进而以其佛学心得融会儒学,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宗师;鲁迅为母祝寿,捐资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广结善缘。这种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梁启超论为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伏流。”</p> <p class="ql-block">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遵循原生态手工刻印传统,活态传承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精髓。技艺包括刻版、印刷、装订三道工序,三道大工序还有上样、刻字、刷墨、擦印、分页、折页、齐栏、打眼、切边、线装等共计二十多个环节,精妙考究,精妙考究,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技艺内涵。</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马萌清</p> <p class="ql-block">刻经处现存12.5万块经版已经成为无法备份的绝版艺术,然而岌岌可危的是金陵刻经巳经是两代单传,只剩下马萌清师徒四人。</p> <p class="ql-block">刻字工</p><p class="ql-block">择一事,事一生!</p> <p class="ql-block">刻版</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文字都要反着雕刻</p> <p class="ql-block">整套流程</p><p class="ql-block">刷墨、擦印、分页、折页、齐栏、打眼、切边、线装。</p> <p class="ql-block">自创立始,金陵刻经处一直沿用木刻雕版印刷术刻印佛经、佛像。2006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文化部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印刷术,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陵刻经”选本精严,版式疏朗,刻印考究,纸墨精良,适宜读诵、收藏、供养,受到各方赞誉,特称为“金陵本”。</p> <p class="ql-block">回望这座几经涅槃重生的院落,我忽然明白了为何芸芸众生纷纷慕名而来,把内心的信仰与祈愿凿在这里:我们都只是人类文明的过客,只有文明永生!</p> <p class="ql-block">感谢刘红女士,让我有缘参访这方净土,对佛学有了更深的领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