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厨味精与吴蕴初

渝州书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味精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调味品,虽然大家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谁也不会在意这微不足道的小玩意,或许只有喜爱烹饪的朋友才会留意它。在品牌繁多的味精产品中,老重庆人有点偏爱老品牌“天厨味精”,虽然现在各大品牌的味精各有千秋,但是“天厨味精”(粉末状)却是味精大王——吴蕴初专门为川菜中的凉菜研制开发的,这一点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吧。</p><p class="ql-block"> 据说,抗战期间吴蕴初将其天字号化工企业迁到重庆后,他看到四川盆地夏季暑热难耐、闷热无比,人们因此爱吃凉菜,而原有的颗粒味精在常温的情况下不容易融化,于是他就研制出了粉末状的味精来。很多年来,川渝地区的人都很喜欢使用“佛手”牌的天厨味精。我在烹饪中一般不用味精,只是在凉拌菜和吃面中才会放味精。我或许有些保守固执,至今一直坚持使用粉末状的天厨味精。</p><p class="ql-block">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吴蕴初是何人,那么,容我慢慢说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蕴初(1891—1953),字葆元,1891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嘉定县。化工专家、我国著名的化工实业家,也是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他创建的“天”字号化工企业开创了中国的化工工业史,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人发明的味精(当时称为“味の素”)垄断了中国市场, 1920年,日商在上海倾销的“味の素”,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经过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研制,终于制成了几十克成品,并找到了廉价的批量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1921年春首批产品问世。吴蕴初将这种产品取名“味精”。为了宣传其珍奇美味来自天上庖厨,再冠以“天厨”二字。他们打出“天厨味精,完全国货”的广告词。“天厨味精”上市后,其产品味美、价廉,再加上是国货,因此大得人心,销路一下就打开了。于1923年8月成立天厨味精公司,正式定名为“上海天厨味精厂”。当年味精产量就达3000吨,获北洋政府农商部发明奖。</p><p class="ql-block">  天厨味精行销后,与日货“味の素”激烈竞争,在全国人民抵制日货运动的促进下销路甚广,尤其在南洋一带的爱国华侨中更是大受欢迎。1926—1927年间,为了进一步保障味精的产销,天厨在中国驻英、法、美三国使馆协助下,先后取得这些国家政府给予的产品出口专利保护权,开中国轻化产品获得国际专利之先声,继而又办妥了进入这些国家的食品人境卫生检验手续,吴蕴初由此成为闻名世界的“味精大王”。</p><p class="ql-block"> 在这段时间,吴蕴初于1929年建成天原电化厂(天原化工厂的前身)。该厂是我国第一家生产盐酸、烧碱和漂白粉等基本化工原料的氯碱工厂。1932年,他创办了天利氮气厂,利用天原厂电解车间放空的氢气制合成氨,部分合成氨再制成硝酸,这是我国第一家生产合成氨及硝酸的工厂。吴蕴初为了使天厨、天原所需耐酸陶瓷做到自给,他又于1934年建成天盛陶器厂,生产多种耐酸陶管、瓷板、陶质阀门及鼓风机等,创国产耐酸陶瓷工业之先河。至此,天厨、天原、天盛、天利四个轻重化工企业形成了自成体系、配套发展的“天”字号化工集团,开创了中国的化工工业史,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工业,对我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后,吴蕴初为保存民族工业,组织积极组织天原、天利、天厨、天盛4个厂向四川内迁。吴蕴初亲自组织员工昼夜拆运设备,并率员先行来到战时的陪都——重庆,成立了迁川工厂委员会,选定了重庆嘉陵江北岸的猫儿石(重庆方言音:猫:miao)作为厂址。天原化工厂的设备历经千辛万苦辗转运输后,1940年5月终于在重庆猫儿石建成投产,以氯碱产品供应抗战后方的需要。天盛陶器厂作为重庆天原化工厂的一个车间,于1939年11月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 天厨味精厂于1940年12月在重庆天原化工厂旁边建成投产。由于重庆电力供应不足,1943年吴蕴初又在宜宾筹建天原电化厂宜宾分厂,于1946年12月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  这几个工厂在四川建成投产,不仅在大后方填补了化学工业产品的空白,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支援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工业经济落后的大西南,播下了轻重化学工业的种子,对后来大西南化学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吴蕴初出身清贫,对有志读书却没有钱深有感受,因此他早在1931年就出资发起创建了“清寒教育基金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以奖学金惠及了很多贫寒学子,先后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高级科学人才。如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屠守锷、王安等人都曾接受过该基金的资助。</p><p class="ql-block"> 1945年,他决定组成“吴蕴初公益基金会”,将他投资化工企业的所有全部股票交给基金会统一保管,将味精发明专利的所得收入也全部归入基金会。这些基金对培养我国科技人才、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的发展,所有的天字号企业后来也归国家所有。</p><p class="ql-block"> 老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吴蕴初就是那挖井的人,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他。</p> <p class="ql-block">钱伟长的题词高度概括了吴蕴初先生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