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的广角与深挖:从海约的一首诗说开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 | | 江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婆》</p><p class="ql-block">阿婆每天</p><p class="ql-block">坐在台阶看落日</p><p class="ql-block">其实阿婆</p><p class="ql-block">眼瞎,耳聋</p><p class="ql-block">落日浑圆</p><p class="ql-block">如同借走了阿婆的目珠 </p><p class="ql-block">微风有时吹来,微风成了</p><p class="ql-block">阿婆的拄拐</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年少</p><p class="ql-block">在屋角,远远看着</p><p class="ql-block">阿婆起身</p><p class="ql-block">走到番石榴树旁</p><p class="ql-block">用拐杖</p><p class="ql-block">敲了敲树干</p><p class="ql-block">又走回,默默地坐在台阶上</p><p class="ql-block">仿佛完成了一场对话</p><p class="ql-block">便没有什么</p><p class="ql-block">需要再和别人说了</p><p class="ql-block">2022年07月13日</p><p class="ql-block">先来看看上面海约的这首诗。这首诗在海约众多的诗歌里并不是很突出,但我看到了海约作为一名诗人的良好特质,诗人在关怀,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在心中流淌。一个老人在农村里孤独的生活,孤独,寂寞,甚至只能和一颗树对话。海约把老人的悲凉、悲哀、甚至悲壮都写出来了,但却表达了老人轻松洒脱的生活状态,这是一个表象,很迷惑人,也容易被人误解。也许诗人在表达的过程中也透露出些许的无奈,诗人不能为老人做些什么,最多只能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也或者诗人是有感而发,恰好碰到这个场景,于是一首诗诞生。</p><p class="ql-block">我们写诗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感而发,海约作为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的诗人,对于这种场景不可能无动于衷,从海约其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出海约对农村生活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一个题材一个念头都可以成为一首诗,海约深挖了这些念头或题材,海约的思考是有深度和广度的。</p><p class="ql-block">就众多厦门诗人来说,没有诗写大题材的诗歌,而大都是诗写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表达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一个感悟,甚至一个念头,都可以入诗。海约可以归为这一类诗人。</p><p class="ql-block">在《莲花白日》这首诗里,海约说:“莲花白日,树与树/缠绕。人和人/擦身而过。/花开在他们之间。若无其事/独自芬芳。”海约把社会的现实无情的呈现给我们,人与人的关系还不如树与树的关系来的深情,有时对花开都是那么的熟视无睹。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怀疑自己的人生,怀疑自己犹如乞丐一样的活着。这首诗很好地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海约的这首诗既深入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保留了自身对诗意的敏锐把握。</p><p class="ql-block">当下的诗歌既保持了文本本身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又能把握现实、反映现实,题材上具有非常的广阔性和写实性,海约的诗歌写作,它所处理的对象,我认为只是他个人心灵中的一种感受,像是触景生情的东西,也像是词语自身的可能性,通过诗人的诗写而获得了诗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p><p class="ql-block">海约在《在南普陀,一个长满青草的黄昏》一诗中开句抛出“悲伤”二字,让人以为他要表达负面情绪,可是接下来他看见了美好的东西:“一个小女孩展开双手/她就要飞起来了/她飞起来了。我抓拍下了/这样祥和的时光,我以为生活/就该这样美好”,多美的画面啊,生活充满诗意,“犹如不远处,那一池莲花/安静,和无邪。”如果诗歌写到这里,大家都会认定海约是在歌颂美好,但是,海约用了“我以为”后,我感受到了海约的情绪变化。寺庙本来应该祥和的,可是“突如其来”的钟声打破了这样的宁静,也打破了作者内心的安然。那些拜佛的人们在这样祥和的氛围里,面对着佛像,他们是虔诚的,他们的内心深处祈祷着生活的美好。也许作者的内心深处有过那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作者要表达的是隐藏在这样祥和美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不同的体验。海约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他只用了“我以为”三个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p><p class="ql-block">阅读海约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从现实中将大量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片段、细节、现象和元素都被纳入到诗歌中来了。海约没有回避这些东西,而是从这些东西中发现了诗歌。上下班,坐公交,登山散步,喝酒,平常的生活带给人们的是麻木、平淡,而海约却在平常的生活中体验出了不一样,甚至他会去探究坐公交车经过翔安隧道的感觉,诗人就是诗人,他的脑袋就是不一样。</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诗写的过程中,很多非诗意的东西会出来干扰诗歌,诗歌在与它们对抗、包融,形成了互动性文本。我们没有避开这些非诗意的东西,而是通过对它们的感悟获得诗意,这是一种相对的诗意而非绝对的诗意。海约也是这样,生活的现实往往会带给他不利因素,但他没有沉沦,他在生活中感悟,也在生活中寻找一种解脱之法。这样的结果导致海约的诗歌视野的宽广,而多角度多层次的处理让海约的诗歌呈现更深层次的效果。海约就像广角镜头一样捕捉对象,让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件都到诗里来,海约就像万花筒为我们打开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我们感受着他的感受,体验着他的纷繁和复杂,他带着我们走马观花,却也让我们惊艳一把。</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诗歌写作在感悟中产生诗意,它本身是有价值的。海约的诗歌题材非常庞杂丰富。他似乎不让我们轻松地阅读,他喜欢给他的诗歌设置各种各样的阅读障碍。这是一种美学立场和姿态,他在一个题材上不断深挖,从多个面呈现一首诗的特质,同时它也构成了独特的诗写趣味。</p><p class="ql-block">我将海约的这种深挖有意地放大,与我对当下诗歌的观察与思考,我们知道,当代诗歌对现实批判的广度,深深地触及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现实的尖锐性,也让诗歌回归了本质。海约的深挖是通过一件事,一个场景,让叙述的角度多元化,这样的一首诗就会让我们感觉层次丰富,厚重。</p><p class="ql-block">《她在阳台上洗月亮》是一首让人动容的诗,她在洗衣服,洗着洗着,月亮都脏了,继而她把月亮拿来洗,反复洗,不知她洗的衣服还是月亮,甚至她洗的是自己的生活,洗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混浊的天地,昏花的双眼,时间慢慢的流逝,从她的指尖流淌出去,我们无法留住时间,我们也会随着时间老去。一个人,一个洗衣服的动作,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动作,一个一个事件,发生结束,又发生又结束。生命的轮回就是这样,而诗歌是这个轮回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海约在写这些平常生活的时候,他从一个点开始,一层一层的剥开,他让我们看事物的本质,他让我们看生活的本质。</p><p class="ql-block">纵观海约的诗歌,他都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观照,他没有宏伟的诗歌写作计划,信手拈来皆可入诗。其实,诗人写诗无须什么写诗计划,写诗和写好诗,便是诗人写诗的终极计划。</p><p class="ql-block">海约的一些作品,必须要结合他的经历和时代的背景,才能读出隐藏在诗歌表象后面的深意。海约的诗歌更多的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社会现象。海约通常把客观的视角用来观察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他没有刻意夸大或虚构事件,而是娓娓道来,把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一个面向着纵深挖掘,并且把细节描写的清晰明了,不用过于华丽或复杂的词汇,力求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所以,海约的诗歌看上去很好读,也不难理解。从这一点来说,海约是真诗人。</p><p class="ql-block">厦门自从有了地铁,人们的生活方便了,出行快捷了,可以说地铁进入了每个厦门人的生活。作为诗人,厦门好几个诗人也写过地铁的诗歌,而海约的这首《坐地铁》却是在站台上等列车来的情况,“先是声音/之后是一束光”,我们等地铁都会碰到列车进站的情形,海约形象的捕捉到了这一瞬间,让诗歌充满活力。但是,列车离开了他还站在那,他在想些什么?是他根本没有坐地铁还是列车根本就没来,这是一个幻象还是一种虚构?海约迷茫了,我们也迷茫了。时间在流逝,生活还要继续。海约通过一个场景告诉我们,生活也像是坐地铁,节奏感强却无法抵达。我们的生活是充满诗意还是充满无奈和迷茫?一切都有可能。</p><p class="ql-block">每一个诗人其实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社会人。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对现实有所感悟,我们表达,因此我们成为诗人。诗歌强调的深入生活其实是不需要的,我们本身就在认真生活,无须深入生活,生活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活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这是我们的生活态度。诗人是敏感的,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体悟别人体悟不了的,这种体悟带有诗歌的特质,所以我们说“诗意的生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诗意的栖息”。正是因为这种体悟和栖息,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诗写题材宽广了,诗人就有了活下去的理由。</p><p class="ql-block">海约是其中的一个。在海约“诗意的栖息”之下,他对题材的选择是轻松的,取材是广泛的,从自然的大海到白鹭到天空,从上班到下雨到夜晚,他都能活出诗意来。从一张木桌子海约都能生出对“生活的渴盼”,尽管“终将形同虚设”,海约没有放弃,“我的生活/一如既往的”,虽然带着淡淡的“忧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也有每个人的生活轨迹,诗人的思维沿着这个轨迹跳动,并把这个跳动的点活成诗意的光芒,诗人就是这么伟大。海约没有辜负这个跳动的光芒,他把这些光芒赋予诗意,带着自己的那道光前行。他告诉我们诗意无处不在,生活就是一首诗,值得用一生来抒写。</p><p class="ql-block">2023.07.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