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憩桥村的,宋--清代古迹--桥、亭、楼、碑</p> <p class="ql-block"><b>一、憩桥在宁波</b>。憩桥村辖于宁波市镇海区,北通慈溪,西临余姚,东望舟山,南接江北,位于宁波中心城区的西北部,憩桥村地处滨海平原地带,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滨海村镇的历史缩影。</p> <p class="ql-block"><b>通江达海</b>的甬江是镇海的母亲河,上通中国大运河的浙东段,下达镇海口汇入东海。</p><p class="ql-block">下来图为甬江的镇海段“中大河”的支流“<b>矸桥港河</b>”,被称为:<b>一水穿村(憩桥村)</b>。</p> <p class="ql-block"><b>二、憩桥村是千年古村,</b>至今仍然保留有大量的清代以来的建筑物,历史文化韵味醇厚,古村风貌依然留存。300米水路“一水穿村”,500米陆路“一路穿村”。古村道周边,古老的桥、亭、楼、碑、店址、古宅原貌示人,无不显露着浓厚的<b>乡愁旧忆。</b></p> <p class="ql-block">憩桥桥,憩桥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憩桥桥在憩桥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憩桥村里有憩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憩桥贝家憩桥村。(童谣)</span></p> <p class="ql-block">当地民间传说,<b>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b>,率戚家军从龙山去招宝山防守,路过贝家村地方,因天热,又长途奔波,士兵汗流如注,附近百姓送水、送饼给他们,以感谢戚家军在抗击海盗倭寇中获得的辉煌战绩。贝氏兄弟在戚继光休息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桥,名为“憩桥”,造了一座亭,名日"憩亭”,亭旁设茶楼、茶桶、草鞋,方便过路行人使用。</p> <p class="ql-block">旧时交通工具.不发达,人们在生产生活遇到需要出远门时,只能长途跋涉,常会遇到下雨无处躲,疲劳无处坐的情况,于是有了“<b>凉亭”</b>这种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三、憩桥村。憩桥村及道路,是建造在唐宋时期的海塘上,古道原用青赭色的大块石板铺成,后来改为水泥路。憩桥村为镇海北部的水陆交通枢纽,陆路古时有由镇海县城通向镇北慈溪龙山的灵绪官塘古道经此。水路古时也有甬江以及支流中大河通达宁波、镇海等地,明清至民国初中期,这两条水、陆古道成为镇海北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和海防军事的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憩桥的桥墩两旁镌有的联对就是该桥属于水陆交通枢纽的如实反映。东联为:路亘南北徙龙(龙山)虎(虎蹲山);水跨东西贯慈(慈溪)镇(镇海)。西联为:少憩不妨居近市,长桥於此影垂虹。:</p> <p class="ql-block">憩桥古村落的空间布局,呈现顺应自然地理环境、方便生产生活的特点,整个布局沿着东西走向、并且相互平行的陆路、水路展开,在陆路的两侧布置商铺和住宅,在水路的两侧布置救火会、祠堂等公共建筑物和住宅,充分考虑交通因素,而且建筑物都是坐北朝南既尊贵大气、又采光取暖、通风凉爽。宜居旺族。</p> <p class="ql-block">憩桥村的村道两侧,是联排的街面平房和楼房,还留有昔日商铺的痕迹。据史料记载,憩桥市井早些年时也曾繁华一时,每逢二、四、六、八、十为集市贸易日,十分繁忙热闹。</p> <p class="ql-block">四、茶亭、茶楼、茶会碑——据石碑载、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均为歇山顶砖木结构。憩桥、茶亭、茶楼、茶会碑均已经被列为镇海区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b>亭</b>,是公用设施,一般由乡绅、富商及庙庵僧尼等出资修建。它是一种敞开式的小型建筑体,多用石、木、砖等材料筑成,到了民国也用钢筋混凝土砌筑。亭的形式繁多,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扇形等。建筑营造有硬山顶、歇山顶式、观音兜式数种,歇山顶式规格最高。</p><p class="ql-block"><b>茶亭</b>:面阔三间单层,进深两柱五檩,八根石质立柱,明间较宽,双梁抬柱,四周贯通,石板铺地。</p> <p class="ql-block">茶楼:憩桥凉亭旁边的一栋两层小楼房,坐西朝东,面阔两间两层,进深四柱六檩;楼上木板窗檐,每间开一小窗,四周屋檐外伸。整体来看,这栋晚清时期房屋的建筑风格仿明代。其四边屋顶翘角以 “大牛腿”构件支撑,显得古朴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茶楼一楼的墙面嵌有一块载文石碑。为红砂梅园石,高2.2米,宽0.7米。虽然部分碑体已经风化,但文字记载犹依稀可读,文章标题为“憩桥茶会记”。内容大意是,憩桥镇古有憩亭,为往来通衢和行人休息场所,公设茶会,由三名热心人士义务轮流施茶。碑上刻有助银洋者姓名和数目,也有捐房及捐地的。立碑落款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八月,至今已历经百年风雨。这样的“茶会”和茶会碑在其他地方很难发现,为研究当地的公益事业和茶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该楼一层房间专门用来存放施茶所需的茶叶、水缸、灶台等必备物品和设施。每年5月至9月间,凉亭内设置两个盛满凉茶水的缸。其中一缸凉茶煮时放适量茶叶,另一缸凉茶则放 “秋花” (中草药)。来往过客可以拿起带竹柄的毛竹筒,从缸中舀凉茶对口饮水解渴,随意在凉亭四周摆放的长条石上就座歇脚,纳凉消暑。</p> <p class="ql-block">五、“光饼”。相传,明代抗倭时,名将戚继光经常率领“戚家军”从龙山镇前往招宝山,途经该地,因又热又累,戚将军命士卒就地休息进食,他们坐在河边、桥上、亭内,吃着随身携带的圆圆的咸饼充饥,这种饼是戚家军自己发明的,软而不干,略有咸味,中有小孔,可用绳串在一起挂在身上,具有携带方便、食用方便和耐饥饿的优点。当地百姓为纪念戚继光,称它为“光饼”,旧时镇海人也很爱吃这种饼,如今已难以寻找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