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肇始 梦开始的地方

New scape

<p class="ql-block">  每到旅游季的时候,北京的景区提前就都被约满了,暑假也是这样的。正常假期的时候工作也比较忙,再加上北京炎热难耐的三伏天,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愿外出的。这两天看书有些倦,便想抽空找地方去玩,心心念念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因受暴雨影响被关了,只好在公众号查看其他的博物馆,金中都水关遗址赫然映入眼帘,我对此其实没有特别的了解,这恰恰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早上吃过饭,便乘62路公交一路奔丰台区右安门去了,9点多到达,地方并不难找,那是一座砖墙垒砌而成的,外形酷似水关,金中都水关遗址几个大字嵌入其上,街道上连行人都很少见,站在那里,一眼望去,未望见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可我知道,走进去,便会是另一番洞天别境,千年风沙飘扬而过,那些饱经风霜的城池旧垣早已随历史湮没,只剩下身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继续演绎风月,承载今人的欢喜和哀伤。</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想早点去,是想听一下讲解员的讲解,如果只是自己随意而逛,这处遗址是不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毕竟专业的知识有限,没有这些了解,仅仅是看,就如走马观花,不得要领。很多时候我们去旅游就是如此,若我们只限于打卡,那历史对我们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看见历史的波澜壮阔,窥见个人的悲欢离合,当我们为之共鸣,才可以唤起我们的热爱,它关乎逝去的历史,也关乎我们现在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对金朝的历史了解,基本来自于高中历史所学习到的,即使喜欢历史,截止目前为止,也没有对辽、金、西夏、元以及满洲的历史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朝代为被正史所记载,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朝代都入侵过中原王朝,这两年看书越发认识到自己这是一种狭隘的地域观念和民族观念。这一次参观之后,更需要全面而客观地去看待昔日的历史与发展,就像当下所踏的这片土地,便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这是不能忽略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金中都水关遗址博物馆不算大,上下两层,如果一个人看的话,1小时内足够了,今天听讲解前后就是1小时左右的时间。刚进入展厅,拿了一张简介,通过它,我才第一次了解到北京建都肇始于金朝,且已距今870年,我知道北京正式建城肇兴于西周,一直以为建都是从元大都开始的,未曾想是源于金朝,这更笃定了我要深入了解金朝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正式进入展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金中都的城市地形图,一眼望去方正有型,很容易让人想到今天的北京城,以中轴线穿城而过,两边对称的都城建制。再看的时候,会看到有一条河流从城西穿城而过,向南流入护城河,这便是水关,按理来讲,这座城市是有多处水关组成的。最后容易看到城市北边有很多的坊市,之后听讲解才知道金中都是仿制东京汴梁城而建,所以会有众多的相似性。</p><p class="ql-block"> 金朝是兴起于东北的女真族所创建,最早建都于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也就是上京,但随着金朝实力的强大与多民族的慢慢融合,金朝越来越不满足于局限在白水黑山之地,到了完颜亮时期,他开始了南迁的计划,1151年,海陵王完颜亮命左丞相张浩等增广燕城,共计120万人参与,主要由军人和民夫组成,建成后更名为中都,意为"居五京之中,天地之中",开启了北京作为王朝定都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金中都利用辽南京城旧址及原有水系,向东、西、南三面扩展,仿照东京汴梁模式于1153年营建而成,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形成了封闭式坊制和开放式街巷并存的特点,这是金中都的创新之处,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城市规划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特点。中都城遵循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原则,对元明清的北京城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水关, 古时候也称“水门”、“水窦”、“水涵洞”等,是河道沟渠通过城墙的出入口,类似现在的排水管道。由汉至唐,排水设施的兴建就作为城市建设中一项来单独安排设计、建造了,可见其意义重大。就像今年北京遭遇的大暴雨一样,也正是在考验城市排水功能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们是不是有可借鉴的古人之方?</p> <p class="ql-block">  金中都水关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都城内唯一一处有营造结构的建筑遗存,也是目前国内所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水关遗址。听讲解员说,中都城内也有其他的水系,但迄今没有找到其他的水关。水关残留部分包括过水关底部、涵洞两边的石壁及夯土城墙等部分,我没想到这里的水关有如此多的木质物残留,讲解员拿着平板在那片透明的玻璃上播放了一个视频,大概介绍了水关的构成,金中都水关遗址为木石结构,这里使用了1800根左右的地钉(柏木制成,柏木木质细密,不易腐朽),用地钉嵌入打稳基础,地钉之间用碎石、砂土等进行夯实,在地钉上安放衬石枋,地钉与衬石枋用榫卯结构连接,枋上再铺设过一层地面石,层层叠叠加固,既见其合理性,又见其坚固性,这便是古人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在这座水关遗址没有出土多少历史文物,为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地从其他博物馆借来了部分展品,让我们对这座城市也好有更深入的了解。展览里包括贵族生活和市井烟火两部分,其实出土的也都是一些陶瓷制作的器物,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那件铜坐龙,第一次看着它,不知道如何去形容,讲解员说这最早是皇室的御用之物,在黑龙江阿城区也有出土过,但在金朝的遗址后来也有出土,加上铜坐龙的下方有钉孔,也可能是建筑装饰用物。在讲解员整体讲解完之后,我又特意返回去看了下,它不像我们印象中想象的龙的样子,看着有点像犬,虽然是坐着的,它的右肢踏在地面,左肢又像是随时做好了准备要出动,它嘴巴微微张开,似吟似啸,怒目威严,让人望而却步,一路南下的女真人,也许就是靠着这种精神,才一路征服了辽和宋,所向披靡。</p> <p class="ql-block">  另一部分印象深刻的便是市井烟火部分,不是因为这里有出土了什么重要的文物,而是市井民众的生活,更让人感觉到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曾经自由、热烈的生活过。这里面有让大家喜乐开颜的陶鏊子,有让大家开怀畅想的方形陶火锅(类似我们今天的火锅),还有锅、陶簸箕以及陶剪刀等等,看着这些陌生而有熟悉的器物,就好像遥远的异世界,燃起了袅袅炊烟,他们团坐在一起,唠叨着家常,也为生活而奔忙,只是不同于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最后他们依然默默无名,只留下了这些生活过的痕迹,让今人瞻望,独自沉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些自由、热烈的生活早已如烟散去,了无痕迹,正衬李白所说,"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p> <p class="ql-block">  最后去看了石刻展区,讲解员说其中的墓表也是一件镇馆之宝,表首正面篆刻“吕君墓表”四字,蔡珪篆书,任询撰文,全文楷书31行,满行27字,代表了金朝中期的艺术水平。金朝的碑文石刻是第一次见,但自己并不了解那段历史,看着这些并没有太多的感想,但石刻艺术确实让历史有了延展性,这也是我们的荣幸。</p> <p class="ql-block">  看完这个展览,其实最大的感受不是这个水关的意义,而是金中都的意义,我们都知道元明清时代的北京于全国而言意义重大,却不知是金中都奠定了此基础,看完此展后,我还特意骑车去了"北京建都纪念阙",870年后的今天,也许没有太多的古迹能让我们看到昔日的风华,但考古学家孜孜不倦地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描绘了往日的盛世图景。就像今天听讲解时一位阿姨所说"我们今天还在用那时候的名字",未曾遗忘,就是历史最好的纪念,口口相传,就是历史最好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1990年,金中都水关遗址被列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金中都水关遗址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无声,可这些昔日的遗址却在诉说着不平凡的意义,可能是因为这里没有过多的展品,所以少有宣传,但我还是很推荐到这里去看看的。都说"饮水思源",当我们每天穿行在车水如龙的北京街道时,当故宫的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时,我们也应该溯源而上,去看看最早的中都,那才是京城肇始,梦开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北漂的第6年,我不清楚什么时候会选择离开,疫情之前,我去过北京不少的地方了,但我觉得这里依旧看不够,依然有众多的故事被埋藏着,未曾真正拥有,那些昔日书中的辉煌与动荡,在真正踏足之后,仿佛才是真正的读懂了,而这片土地上,早已不知有多少人来来往往,写下了独属自己的那千秋一笔。我于北京,亦不过是一过客,只希望可以慕先人之一二,便无愧曾经在这里生活过。</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有水关,还有金中都,有历史的真实与魅力;</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有工作,还有生活,有热爱的奔放与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2023年8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