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 1844年—1930年),跨世纪(十九世纪到和二十世纪)和跨时代(跨越沙俄和苏联两个时代)的现实主义画家,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最重要的代表。列宾用自己的画笔铿锵有力地描绘了俄国平民的真实生活,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影响深远,对历史和人文社会价值同样具有极高的代表性意义。</p>  <p class="ql-block">生平经历</p><p class="ql-block">列宾的父亲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乌克兰丘古耶夫的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但是,忠实履行军人天职的父亲使年幼的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列宾也不止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列宾的绘画才能是受到了在画坊当学徒的表哥的影响。表哥时常给他带回一些纸张、颜料、画笔,耳濡目染,列宾逐渐对绘画着了迷。</p><p class="ql-block">列宾早年随圣像画师学画圣像,15岁的时候就能画复活节彩蛋去市场上换钱。在1863年的时候,列宾一家移居圣彼得堡,他得以进入彼得堡绘画学校学习,并于1864年转入彼得堡美术学院。在此求学期间,列宾就完成了一系列的肖像画作品,包括《瓦西里·列宾像》、《赫洛博申像》、《舍芙卓娃像》以及《斯拉夫的作曲家》群像等。1871年参加毕业生命题创作竞赛,作品《雅鲁女儿的复活》获金质大奖。</p>  <p class="ql-block">▲《雅鲁女儿的复活》</p><p class="ql-block">从19世纪70年代,列宾形成自己民主主义题材和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他写到:“现在庄稼汉是鉴定人,因此必须表现他们的利害关系……”由此,他创作了极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风俗画《伏尔加河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之作。</p><p class="ql-block">1873年-1876年,列宾获得了美术学院津贴,到意大利和法国旅居,熟悉了古代和当代西欧各流派的艺术。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巴黎咖啡馆》、《萨特阔在水晶宫》、《维尔的运石马》、《巴黎郊区》、《巴黎的蒙马特大道》和《捕鱼女》等多幅风俗和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巴黎咖啡馆》</p><p class="ql-block">1878年,列宾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此后埋头于农民主题的创作,如《在乡政府》与《晚会》;尤其表现当时农民被征兵参加俄土战争,如《归来》、《回国,过去了的战争英雄》及《送新兵入伍》等,其大型作品《橡树林中的礼拜行列》和《库尔斯克州的宗教行列》充分利用外光的表现手法,表达灿烂的阳光和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19世纪80年代以后,列宾被公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泰斗,并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旗帜。</p><p class="ql-block">1882年后,他迁居圣彼得堡,但经常到国内外旅行,是其创作的高峰期,但其表现现实,描写革命者的许多作品,不能被沙皇政府的检察机关通过,经常被从展览会上拿掉。这些作品有《押解》、《宣传者被捕》、《拒绝忏悔》、《意外归来》、《集会》、《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巴黎公社社员墓的年祭》等。</p>  <p class="ql-block">▲《意外归来》</p><p class="ql-block">列宾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批评家《斯塔索夫肖像》,作家《皮谢姆斯基肖像》、革命家《莫索尔斯基肖像》、外科医生《比罗戈夫肖像》、女演员《斯特列别托娃肖像》、《伊斯库克里男爵夫人肖像》等。同时他为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一系列的肖像画,有《托尔斯泰肖像》、《托尔斯泰耕地》、《托尔斯泰林间休息》、《托尔斯泰工作》等。</p><p class="ql-block">列宾在90年代受象征主义的影响,绘画风格也明显吸收印象主义画派的外光效果,油画《多么自由》和《果戈里焚稿》明显有象征主义的倾向。当时俄罗斯正处于革命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描写当时情景的作品,如《红色葬礼》、《在沙皇的绞架附近》、《驱散示威游行》、《1905年10月17日的示威游行》等。</p>  <p class="ql-block">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宾居住的圣彼得堡郊区被划归芬兰,虽然列宁和伏罗希洛夫盛情邀请他回国,但他已到晚年,体弱多病,最终在芬兰去世。</p>  <p class="ql-block">经典赏析</p><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上的纤夫》</p>  <p class="ql-block">创造背景</p><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还在学生时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平。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最后终于完成这幅的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画作内容</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在画面上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被列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p>  <p class="ql-block">克拉姆斯柯依在写给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的信中这样说;“列宾有一种才能,他能把俄罗斯农民表现的和实际中存在一样。很多画家描写农民,有些画的很不错,但是没有一个做的像列宾这样的,这样真实。”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我所敬佩这个画家之处不仅仅是他的绘画功底之深,更敬佩的是他感受到了那最苦楚的情感。藏在万家灯火中的一支快熄灭的火柴——在光明与希望中悲惨活着的人们。是他,举起画笔,直面人生。</p><p class="ql-block">透过历史的眼眸,站在岁月的肩膀上回望。我看到伏尔加河上涌动的夕阳;我看到河岸线上腾起的几只飞鸟;我看到那红衣少年紧皱眉头;我看到列宾执起画笔照亮了几百年绘画现实主义文明。</p><p class="ql-block">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中,那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心理在全书的漩涡中颠簸。安娜的爱情悲剧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也更像一把利刃戳穿了人们对一切美好的假象。纤夫的悲剧性渲染了整幅画的讽刺感。如一阵疾风卷起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骚动。</p><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是俄罗斯人民的母亲河,是流淌了多年系了多少代人情感的寄托。那年没有扬起的帆是否已准备远航,河面上的倒影是否还如当年当年,那年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的纤夫或许只为了一块面包而蹭破了臂膀,是列宾让平凡擦出星火让卑微在尘埃里开花,是列宾让我们的心灵掀起巨浪久久难以平复……</p>